康雍乾时期,统治者时刻遵守满族为先的祖训,身居高位的后妃大部分是出身于上三旗的满族妃嫔。但皇帝先是一个人再是一个君王,他具有主观能动性,个别汉妃冲破出身条件限制,成为后宫中尊贵的存在。以下通过出身于普通平民、汉军旗以及内务府包衣的四位汉妃来做个案研究,探讨汉妃作为皇权的附庸,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影响了清朝后宫政治和历史进程。
汉女汉妃—王氏
顺懿密嫔王氏,出生时间不详,乾隆九年四月十八日薨,享年七十余年。有学者考证过王氏父亲是知县王国正,其母是苏州人黄氏,是普通汉女出身。在康熙后妃中,属于出身较低的妃嫔。
具体入宫时间不详,没有正史记载,从康熙三十二年诞育皇十五子允禑时间来看,以及其逝世时间推测,王氏入宫时间大约为十六七岁,当时康熙已处于中年,王氏又秉性纯良,待人接物谦和有礼,甚得皇帝喜爱,接连诞育三子,是康熙中晚年最宠爱的妃子之一。
由于王氏出身低,且为汉人,虽诞育三子,但升迁速度较缓。清朝的妃嫔典制在康熙时才逐渐完备,因而王氏被册封嫔位时期也较晚。康熙五十七年,“册封宣妃、和妃、成妃、密嫔、定嫔、勤嫔。前期制册印祗告太廟,后殿奉先殿,届期典礼均与康熙二十年同,是日诸嫔增给采仗,视妃仪仗内减红段、瑞草、繖拂子各一对。”册文曰:“咨尔王氏,早备令仪,久娴内则,贤明之性,虽在小而必祥,渊懿之衷每经时而益谥,茲册封尔为密嫔。”
可以看出王氏品格贤良,举止有度,为人谦和有礼。也正是因为这些品格,使其在康熙殡天后得到再次晋封。雍正即位后,为表达对先皇的尊崇和树立仁孝形象,对先皇遗留妃子进行册封。
雍正认为密嫔王氏“性秉安和,勋循礼法,助修困教,早娴图史之箴虔,侍宸躬常励寝与之节”,特赐册宝晋尊为皇考密妃,乾隆即位后又尊为皇祖顺懿密太妃,居宁寿宫。从这两次晋封,可以看出出身于汉人的王氏靠自身品格得到两位皇帝的尊重,历经三朝,享年较长。
密妃王氏除了依靠其自身品格得到优待外,还因为其为康熙育有三子,母凭子贵。其子允禄“精数学,通乐律”,甚得圣祖喜爱,并指点传授其“数理精蕴”。雍正元年,老庄亲王博果铎死后无子,雍正经过请示皇太后,命允禄承袭了庄亲王爵。
养吉斋丛录中有所记载:“宗室封爵自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凡十四等以世递降,此下则为闲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皆国初有大勋劳者,世袭不降封。或获罪革爵,仍以旁支袭封,京师俗谚谓之铁帽子王。”因此允禄被封为庄亲王,是京师铁帽子王,此事在当时被看做是优厚的待遇。
密嫔王氏作为允禄的母亲,也因而备受恩宠。王氏薨逝后,乾隆下谕:“顺懿密太妃,侍奉皇祖三十余年,淑慎温恭,慈祥和易,诞育贤王,寿踰七袠”。对王氏生平高度概括,并称赞王氏“福德兼备,亦史册所罕见”。密嫔王氏虽出身于普通汉籍之女,通过自身品格以及母凭子贵,得到三朝统治者的优待。
汉军旗汉妃—年氏
敦肃皇贵妃年氏是年羹尧的妹妹,年氏的父亲年遐龄,“汉军镶黄旗人,由笔贴式授兵部主事,累迁刑部侍郎。”她的另一个兄长是年希尧,“康熙六十一年任广东巡抚,雍正三年四月升工部侍郎。”由此可见年氏处于高官家庭,社会地位较高。年氏出身并生活在这样的高官家庭里,从小受到严格的正统教育和良好文化的熏陶,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在康熙年间,年氏已是雍正潜邸的侧福晋,其地位仅次于嫡妃那拉氏(后来的孝敬皇后),高于当时的潜邸格格钮钴禄氏(后来的孝圣皇后)。年氏于“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五十九年生皇子福宜,六十年生皇子赠怀亲王福惠,雍正元年五月生皇子福沛。”
雍正即位后,年氏于“雍正元年十二月册封贵妃”,可见她是十分受宠的。她的兄长年羹尧是皇帝的宠臣,后来又屡立战功,加官晋爵,荣耀异常,因而恃宠而骄,狂妄自大起来,多有目无君主,欺压群臣,僭越违制之事。但年氏深知自己已是皇家人,自觉与兄长保持距离,连家书都会先给雍正帝览阅。
关于此清宫词中有词记载:“六宫总摄被玄纁,天后銮仪一半分。敦肃独全终始礼,家书不发大将军。”雍正帝对年氏的这种忠君爱国、大义灭亲的精神深为感动,对年氏更加宠爱。后来年羹尧获罪时,年氏不仅没有收到牵连,还得到祔葬泰陵地宫的殊荣。相反,年羹尧也没有因为其妹是宠妃而得到丝毫的宽恕。
年氏素来体弱多病,雍正三年已卧病不起。同年十一月十四日,雍正帝刚亲诣景陵参加皇父的三周年祭祀大典,又诣昭西陵行孝庄皇后安奉地宫告祭礼,从三百里外的遵化回来。
他一进皇宫就得到贵妃年氏病重,雍正帝对年氏深感愧疚不已,于是向礼部发出一道谕旨:贵妃年氏,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和平。皇考嘉其端庄贵重,封为亲王侧妃。朕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疾尽礼,实能赞襄内政。妃素病弱,三年以来,朕办理机务,宵肝不遑,未及留心商确诊治,几方药之事,悉付医家,以致耽延日久。目今次沉重,朕心深为物念。贵妃著封为皇贵妃。倘事出,一切礼仪,俱照皇贵妃行。
这道上谕,通篇可以看出雍正,对年氏充满爱怜之情,给予了她很高的评价。雍正帝忙于国事,对年氏关心不足,为了弥补年氏以及表达宠爱之情,册封年氏为皇贵妃。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刚晋升为皇贵妃七天的年氏,尚未来得及行册封礼就病逝于圆明园。
年氏是清王朝第一位死在皇贵妃位上并按皇贵妃礼治丧的皇贵妃。而允裪将“圣祖仁皇帝配享仪注及封妃金册遗漏舛错。”雍正为此大发雷霆将允裪革去贝子,降为镇国公,和允裪一起办理年妃葬礼的四位官员革职查办。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奉移金棺于阜成外十里,庄,行册谥礼。”被册谥为敦肃皇贵妃。乾隆二年,“奉移敦肃皇贵妃金棺从葬泰陵,”三月初二日辰时葬人泰陵地官,其金棺位于雍正帝梓宫右侧,比左侧的孝敬皇后梓宫稍后些,以示尊卑有别。
包衣汉妃—高氏
慧贤皇贵妃高氏(?—),没有具体史料记述其出生时间。“高斌始祖高名选,内务府镶黄旗第四参领第一旗鼓佐领下汉人。”高氏祖上选择归附清朝,被分为内务府镶黄旗人。在《清皇室四谱》中关于慧贤皇贵妃生平有所记载:“慧贤皇贵妃高氏,河道总督洊陞大学士高斌女。
雍正间被选为高宗潜邸侧福晋,乾隆二年十二月册封贵妃,十年乙丑正月二十六日卒。追晋为皇贵妃,四月谥曰慧贤皇贵妃,十七年十月祔葬勝水峪即裕陵。”对高氏的生平进行概括,尤其的对于高氏的具体晋封时间记载详细。高氏在雍正年间已经开始服侍弘历,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学者做过具体考证。
乾隆即位,于“乾隆二年十二月封贵妃,”是乾隆后宫的第一位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当时的孝贤皇后,是乾隆的宠妃。礼部制定的晋封贵妃仪注,“公主王妃命妇”都应该到贵妃宫行礼。
雍正册封敦肃年贵妃之时,正是按照礼仪进行。到高氏册封贵妃,“公主王妃命妇”照例行礼。乾隆十年,纯贵妃册封之时,乾隆认为如若由妃晋封贵妃,仪节应该酌减,“公主王妃命妇”不用到贵妃宫处行礼,嘉贵妃册封礼与纯贵妃礼同。
可见乾隆对高氏的独特恩宠,高氏并非由妃晋升贵妃,还接受“公主王妃命妇”到宫里行礼,是乾隆朝独一无二的先例。之后高氏晋封皇贵妃,乾隆恩赐其家族出包衣镶黄旗入满洲上三旗。
高氏一生没有为乾隆诞育子嗣,但乾隆对其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是极其疼爱的。高氏死后,乾隆给高氏上谥号“慧贤”,称为“慧贤皇贵妃”。在乾隆眼里,高氏是一个温柔,聪慧,举止有度的女子。乾隆一生中作诗无数,但只为三位妃子写过挽诗,而高氏就是其中之一。
抬旗汉妃—魏氏
“高宗孝仪纯皇后,仁宗之母也。本姓魏,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族入满洲,称魏佳氏。父清泰内管领。”可知魏氏入宫时是满洲正黄旗包衣,地位不高,具体入宫时间不详,无正史记录。但魏氏入宫后,凭借其个人魅力以及为乾隆帝诞育四子二女而一路晋封。
魏氏在入宫充贵人不到一年就上升为嫔,为嫔之首,地位高于当时满族妃嫔舒妃“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于“乾隆六年十一月封舒嫔”。魏氏在如此短的时间升迁至嫔,深得乾隆帝的喜爱。
四年之后,晋封为妃,魏氏的地位高于乾隆登基后所纳妃子,仅次于潜邸旧人。此时的魏氏还尚无子嗣,但已晋封为妃,由此可推测魏氏凭借的是个人魅力才得以名位晋升。
晋封妃之后,于“乾隆二十一年生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二十二年生皇十四子永璐,二十三年生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三年连诞二女一子,于“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晋令贵妃。”次年“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是为仁宗。二十七年生皇十六子。”
乾隆三十年六月乾隆帝第四次南巡,回京后晋封为皇贵妃。于“乾隆三十一年生皇十七子庆僖亲王永璘。”乾隆四十年,魏氏之女固伦和静公主逝世,魏氏伤心不已,于乾隆四十年四月去世。
其子皇十五子颙琰成为皇太子后,魏氏母凭子贵,被追封为孝仪皇后,以示嗣皇帝出身尊贵。清宫词中有这样的记载,魏氏产仁宗于圆明之天地一家春,乾隆六十年将授政,乃追册为孝仪皇后。
“当日离宫产圣人,居然天地一家春。母缘子贵成追册,兆啓当涂继新统。”嘉庆即位后,给魏氏上谥号的同时,给魏氏母家抬旗。谥号是后妃死后根据其生前的种种情况而得出的评价性词语,用来作为后妃这一生最后的定论性总结。
魏氏的最终谥号为“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翼天毓圣纯皇后”,通过加谥,最后谥十二字。于嘉庆四年,奏准“高宗纯皇帝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后升祔太廟,恭进玉册玉宝。”以及“奉安高宗纯皇帝神位居中,孝贤纯皇后神位居左,孝仪纯皇后神位居右。”魏氏地位与乾隆嫡妻富察氏一样尊贵,配享太廟。
小结
康雍乾三朝,汉妃名位升迁受到出生的影响,旗人汉妃名正言顺进入后宫,属于旗人,晋升速度相对其他非旗人汉妃快,受宠后的旗人汉妃晋升高位,统治者为让她们更加“符合”皇室上层身份,给她们抬旗,一跃成为满洲上三旗,身份提高。
入旗汉妃是指原本是普通平民之女,得到皇帝宠爱,晋升主位以上,为了不违背清朝祖训“不蓄汉女”而给其入旗,变成“满洲人”;普通民籍汉妃在后宫名位晋升和其他待遇比旗人汉妃和入旗汉妃要差。
普通民籍汉妃入宫后,因皇帝需要避免满族妃嫔的议论和指责,遵守“首崇满洲”的祖训,对这些汉妃政治地位的提升极为谨慎,由此升迁速度相对缓慢。三类汉妃之间后宫际遇的不同,反映出清朝统治者为保持满族特性,固执遵守祖训,侧面得出康熙发展至乾隆时期皇权稳定,后妃主位以上有固定名额,但乾隆时期汉妃通过入旗和抬旗进入后妃高位,挤压满族妃嫔,显示出乾隆对满族八大世家依赖减弱。
而四位汉妃个案分析则表明,皇帝不甘于受传统的约束,为了更有利的统治王朝,更深入的实现满汉融合,对于出身普通汉籍、汉军旗以及内务府包衣的汉妃,也不会压制她们的晋升,并且以汉妃的子嗣、品格魅力等为缘由,不断提升汉妃的政治地位,突破清代皇室首崇满洲的祖训,使得汉妃成为清后宫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