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米胡同位于中国美术馆后身,清代属正白旗,称黄米胡同。民国后沿称。年整顿地名时将牛排子胡同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首创路二条,后恢复原名。现在胡同中的5号、7号、9号原为带花园的大宅院,名为半亩园,是清代遗留至今较为著名的私家园林之一。大院东边是住宅,西边是园林。正堂题名“云荫堂”,中设流云槎,为康熙时物。正堂旁有拜石轩、曝画阁、近光斋、退思斋、赏春室、凝香亭等建筑。云轩堂南有“流波华馆”。道光二十一年(年)江南河道总督麟庆购得一所旧园,请良工修复,历时两年建成,取名“半亩园”。半亩园采取比较灵活的对称布局。半亩园的设计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剧家李渔。李渔在北京设计了两座私家园林,一座就是位于黄米胡同的半亩园,另一座就是自家的花园芥子园。至于黄米胡同的来历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解释,不知道和黄米有什么关系。
黄米胡同南北走向,南段向西拐,北口在美术馆后街,南不通行。全长米。原来黄米胡同与弓弦胡同是相通的,后来修建中国美术馆,变成死胡同。
这是半亩园的大门,清朝时半亩园有房舍余间,为三路五进四合院,北抵亮果厂路南,南抵牛排子胡同路北,西临东黄城根,名为半亩,实际十亩有余。要说半亩园还得从它的设计者说起,知道国画的人没有不知道芥子园画谱的,书的作者就是清初著名的戏剧家和造园家李渔,他自述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二则置造园亭"。半亩园是清初陕西巡抚贾汉复所居之地,李渔是他的幕僚,李渔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榱一椽,必令出自己裁"。他崇尚新奇大雅,独出一帜,以叠石著名、引水作沼,平台曲室,奥如旷如。道光二十一年此园为河道总督麟庆所居,并对宅院重新修缮,不仅恢复原貌,更增添许多景观,既简静清新,又铺陈古雅。游之观之使人心旷神怡,是半亩园的鼎盛时期。麟庆为官时,走遍中国,游历颇丰,晚年将自己的经历请画家绘出形成了鸿雪因缘图记共收图幅,逐图撰写图记、其中记录了半亩园的全景图和局部图,也是研究李渔建筑思想的珍贵资料。园内布局曲折回合,山石嶙峋,朴素大方但不乏妙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内涵。内有正堂名云荫堂,旁边的拜石轩,园中叠石均出自李渔之手,园中尚有退思斋藏书斋"琅寰妙境"、近光阁等园林建筑。
现在的半亩园大门还在,院内已经改建的随心所欲,这个正对大门的二层楼是住户新建的。西边花园部分盖了办公楼,园林景色荡然无存。
走在黄米胡同还能看见保存完好的二层小楼。
这个院门的设计很奇特,拱门上顶着个清水脊的门楼。
这个院门已经残破,但还能感觉到当年的精致。
胡同中的居民对半亩园没有兴趣,关心的是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
最后介绍一下李渔,李渔(年-年),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号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金华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如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李渔自幼聪颖,及长擅古文词。崇祯十年(年),考入金华府庠,为府学生。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顺治八年(),迁居杭州,后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筑"芥子园"别业,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康熙十六年(年),复归杭州,在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康熙十九年(年)病逝。李渔曾设家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成为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一生著述五百多万字。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著有《笠翁十种曲》等众多作品。广为人知的是《芥子园画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