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率领诸位皇子和王公大臣到塞外行围,归来后,突然宣布废黜太子胤礽。不仅如此,康熙同时下了一道命令,诛杀格尔芬、阿尔吉善两位大臣。格尔芬、阿尔吉善在历史上可能只是两个小人物,但他的父亲却出名得多,他们之父就是索额图。
《清史稿·胤礽传》记载:
即日执允礽,命直郡王允禔监之,诛索额图二子格尔芬、阿尔吉善。
要知道,索额图在五年前(康熙四十二年)就去世了,时隔五年后,康熙为何要在太子被废时,杀索额图的两个儿子?
其实,康熙这样做大有深意,因为索额图虽然死了,但他罪名却一直没有公开,索额图其实是参与“谋逆”,此前康熙顾忌太子胤礽,不愿意赶尽杀绝,如今胤礽既废,康熙也用不着留情面了。
在清朝,索额图是有名的奸臣,虽然他立过不少功劳,但仍然摆脱不了他奸臣的标签。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索额图不仅仅是奸臣,而且还是“逆臣”。因为在史料中对索额图谋逆之事,说得极其隐晦。
本文,笔者来讲述索额图,希望通过史料的分析,带大家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清朝权臣。
一、勋贵之子,暗藏大事
索额图出身于满洲正黄旗赫舍里氏,其父是赫舍里·索尼。《清史稿·世祖本纪》中记载,顺治临终前留下遗诏:
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
顺治去世时,康熙虚岁8岁,顺治特地留下了4位信得过的大臣来辅佐康熙。根据遗诏内容,索尼的名字出现在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三人之前,足以说明索尼当时的地位。
索尼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名叫噶布喇,也就是康熙的岳父,索额图本是索尼第三子,因为索尼的次子早夭,所以索额图排行第二。另外,索额图还有3个弟弟,分别叫柯尔坤、心裕、法保。
康熙登基之初,四大辅臣争权,太皇太后孝庄(谥号)为了制衡鳌拜,让康熙迎娶索尼长子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为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为康熙生下嫡子胤礽后便去世了。后来胤礽被立为太子,索尼家族因此成了太子最为依赖的母族。索额图作为索尼家族的中坚,一直是太子最依仗之人。
索额图生于公元年(清崇德元年),他比康熙大18岁。根据《清史稿·索额图传》记载。索额图“初授侍卫,自三等洊升一等”,考虑到索尼的身份,索额图应该在顺治年间就已经入宫担任侍卫了,并且从三等侍卫逐渐晋升到了一等侍卫。康熙登基后,索额图似乎很低调,直到康熙7年,索额图才出现在史料上,康熙八年,索额图更加活跃。因为康熙八年,康熙朝发生了一件大事——除鳌拜。
目前,没有史料证明索额图直接参与了“除鳌拜”这件事,但是笔者认为,康熙除鳌拜,索额图参与其中的可能性极大。理由有三点:
第一,康熙早年就利用索尼家族来制衡鳌拜,索尼家族和鳌拜已经不可能和解。虽然索尼已逝,但若鳌拜持续当权,对索尼家族不会有好处。索额图作为家族的中坚力量,他有站在康熙这边的动机。
第二,《清史稿》上有疑似的证据。《清史稿·索额图传》云:
康熙七年,授吏部侍郎。八年五月,自请解任效力左右,复为一等侍卫。及鼇拜获罪,大学士班布尔善坐党诛,授索额图国史院大学士,兼佐领。九年,改保和殿大学士。
这段记载,看似索额图的正常人事调动,其实非常值得推敲。
索额图本是一等侍卫,康熙七年任命为吏部侍郎,一年后(康熙八年五月),索额图竟然辞去了吏部侍郎,重新担任一等侍卫。康熙除鳌拜的时间,发生在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和索额图重新担任一等侍卫的时间吻合。吏部侍郎虽然风光,但不能出入宫禁,一等侍卫则完全不同,后者更容易直接帮康熙出力。
第三,从结果上看,鳌拜被康熙除掉后,索额图立即升任国史院大学士兼佐领。也就是说,索额图第二次担任一等侍卫的时间很短,在除掉鳌拜后,他就立即升职了,一年后更是升任保和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
所以,根据以上三点,笔者认为,在康熙除鳌拜之事上,索额图一定有所参与。
二、有才无德,深陷党争
康熙亲政后,索额图是康熙第一批提拔的人才,康熙对索额图可谓寄予厚望。康熙把编修《清世祖实录》的重任交给索额图,相当让索额图来把关清朝国史,康熙十一年,索额图完成编修任务,被封为太子太傅。可是,索额图却辜负了康熙的期望,因为索额图仗着康熙的信任,逐渐成为权力的奴隶。《清史稿·明珠传》云:
索额图生而贵盛,性倨肆,有不附己者显斥之。
索额图为人奸猾、刻薄,他一方面贪污受贿,另一方面就是打击异己,对于那些不依附他的人,他便主动打压,对于那些敢和自己作对的人,他更是毫不留情。
笔者来举三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第一个事例是顾八代被免职。清朝初年,有一位名臣叫顾八代,是满洲镶黄旗伊尔根觉罗氏的第八代子孙,因为在皇太极时期改汉姓“顾”,因此取名为顾八代。此人为官勤勉,雍正时还入祀贤良祠,索额图当时想拉拢顾八代,顾八代不想参与党争。于是,索额图便处处对他使绊子。《清史稿·顾八代传》记载:
十八年,京察,掌院学士拉萨里、叶方蔼以顾八代从征有绩效,注上考;大学士索额图改注“浮躁”,坐夺官。
大致意思是,康熙十八年,吏部给顾八代的考绩是“上等”,而索额图却修改批语,说顾八代为官“浮躁”,导致顾八代被免官。
第二个事例是熊赐履被贬,熟悉清史的读者应该知道,熊赐履是清朝初年的大儒,威望很高,当初鳌拜专权时,对熊赐履都礼让三分。康熙十四年,熊赐履被拜为武英殿大学士,和索额图平起平坐。
熊赐履没有得罪索额图,索额图之所以要对付熊赐履,是因为他把熊赐履当作自己的竞争对手。《清史稿》云:
十五年,大学士熊赐履票本有误,改写草签,既又毁去。索额图与大学士巴泰、杜立德等疏劾,赐履坐罢归。
康熙十五年,熊赐履在写票拟时出现错误,随后想通过别的办法来弥补。索额图监视了熊赐履一年,焉能放过这次机会?他立即发动党羽弹劾熊赐履,熊赐履因此被革职。
必须承认的是,这件事熊赐履也有错,但躲在背后的索额图却更阴险。
相比于顾八代和熊赐履,索额图最忌惮的对手,恐怕就数纳兰·明珠了。下面就要说索额图和明珠的恩怨。
第三个事例,索额图和明珠的恩怨。
相比于索额图,明珠是后起之秀。明珠最初担任康熙的侍卫,后来升任内务府总管,康熙十一年,明珠任兵部尚书。明珠为人圆滑,对索额图也算毕恭毕敬,最初,索额图并没有把明珠当对手。可是,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前,明珠竟然站在了索额图的对立面。
当时,康熙正在酝酿撤藩,索额图等大臣都认为,三藩为清朝平定南方立下赫赫战功,而且南方有三藩镇守,也是一道坚固的屏障。但康熙雄才大略,卧榻之下不容他人酣睡,无奈没有人支持撤藩。这时,明珠猜透了康熙的心思,果断支持撤藩。《清史稿·明珠传》记载:
上召诸大臣询方略,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主撤,明珠和之。诸大臣皆默然。
意思是,当时康熙提出撤藩,唯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三个人支持康熙,其他人都不支持。
康熙不顾众人劝阻,执意撤藩,最终导致吴三桂叛乱。三藩之乱爆发之初,吴三桂势如破竹,其他两藩遥相呼应,再加上广西、四川、陕西等地将领陆续叛乱,康熙应对不及,连续兵败,大清朝迎来了入关以来最危急的时刻,甚至有人建议康熙迁都盛京避难。这时,索额图见机会来了,《清史稿》云:
时争咎建议者,索额图请诛之。
索额图的意思是,当初都是明珠等人撺掇康熙撤藩,现在局面不好收拾,应该杀掉明珠等三人,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好在康熙是个明白人,他没有杀明珠,但他却记住了索额图的话。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康熙在庆功宴上对文武百官说:
“当时有请诛建议者,朕若从之,皆含冤泉壤矣!”
意思是,当初曾有人建议我杀支持削藩的人,如果我听了他的话,那岂不是有人要含冤九泉了。
康熙没有指名道姓,但所有人都知道,康熙是在表扬明珠,同时,也在挖苦索额图。
其实,就在索额图建议康熙杀明珠的第二年,康熙就把明珠升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也听闻索额图要杀自己,和索额图更是势不两立。史载:
是时索额图、明珠同柄朝政,互植私党,贪侈倾朝右……
三藩之乱后,明珠一路高升,势力越来越大,在此后收复台湾等大事件上,康熙屡屡听从明珠的谏言,却忽略索额图的建议。这些现象都可以看出,康熙对索额图颇为冷落,他是在借明珠之手,打压索额图的势力。
笔者认为,索额图之所以能在康熙朝崛起,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靠家族关系,索额图本人的能力是低于康熙预期的,这是他和明珠的区别,也是康熙冷落他的原因。
三、三次敲打,若即若离
由于索额图嚣张跋扈,打击异己,康熙对索额图的行为日渐不满,康熙十九年,康熙派人送了四个字的牌匾赐给索额图,上面写着“节制谨度”,康熙希望用这4个字来敲打索额图。
索额图接到康熙的牌匾后,左思右想,于是决定撂挑子。《清史稿·索额图传》云:
十九年八月,以病乞解任,上优旨奖其“勤敏练达,用兵以来,赞画机宜”,改命为内大臣。
康熙十九年八月,索额图正式向康熙提出辞职,理由是自己要养病。其实,索额图当年才45岁,正是出力的时候。他提出辞职,让康熙突然很被动。考虑到索额图和太子胤礽关系密切,康熙不想让胤礽太难堪,于是下谕旨安抚了索额图一番。最后,康熙同意让索额图辞去现有职务,改任索额图为内大臣、议政大臣,看似降级了,其实还在中枢。不得不说,康熙这次对索额图的敲打,并不成功。此后四年,索额图仍然是朝堂上的重要角色,他和明珠之间的明争暗斗,仍在继续。
上文提到,索额图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弟弟,其兄是孝诚仁皇后的生父,去世得早。索额图有三位弟弟,因为孝诚仁皇后的原因,他的弟弟都被封爵。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突然下令:
心裕等懒惰骄纵,责索额图弗能教,夺内大臣、议政大臣、太子太傅,但任佐领,并夺法保一等公。(出自《清史稿·索额图传》)
意思是,索额图的弟弟心裕“懒惰骄纵”,都怪索额图这个兄长没能管束好弟弟。要下旨免掉索额图的内大臣、议政大臣、太子太傅等职位,只给索额图一个佐领的职位和一等公的爵位。
这是康熙第二次敲打索额图,可以说下手比较狠,若不是顾及赫舍里家族的体面,康熙可能会对索额图一撸到底。其实仔细想来,弟弟“懒惰骄纵”,也不是什么滔天大罪,索额图却要为弟弟背锅。为此,康熙还把索额图身上的重要职位都免除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康熙哪是针对索额图的弟弟,明显就是针对索额图。
索额图这一次沉寂了两年多,两年后,索额图复起,被康熙授领侍卫内大臣。关于索额图复起的原因,史书并没有提及,《清史稿》只记载:
二十五年,授领侍卫内大臣。
索额图这一次重新回到朝堂,为清朝立下一个不小的功劳。他代表清朝和俄罗斯谈判,最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关于这个条约的意义和褒贬,史书早有定论,笔者只是想说,按照《清史稿》的记载,索额图本想将尼布楚、雅克萨两座城市全部纳入清朝领土。但康熙让步了,索额图最终执行了康熙的命令,“以额尔固纳河及格尔必齐河为界,立碑而还。”
从这一点来说,索额图虽然阴险跋扈,但他始终是站在清朝的立场上的。当然,他站在清朝的立场上,并不代表他一定会支持康熙,因为索额图的背后,还有一个胤礽。
索额图回京后,康熙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不久后,索额图犯了一个错误,被康熙再一次敲打。
原来,康熙二十九年,康熙派哥哥福全为大将军,带兵出征噶尔丹。这一次索额图被康熙赋予重任,史载:
“索额图将盛京、吉林、科尔沁兵会于巴林,败噶尔丹于乌阑布通,以不穷追。”
意思是,康熙让索额图到带领盛京、吉林、科尔沁三方兵马和福全在巴林会合,一起攻打噶尔丹,结果福全大胜,索额图却没有及时追剿败军,班师回朝后,康熙非常生气,将索额图降四级留用。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亲征噶尔丹,索额图随军前往。这一次,彻底平定了噶尔丹,论功行赏时,康熙考虑到索额图之前有功,便给他官复原职,重新担任领侍卫内大臣。
其实,这段时间,康熙和索额图的关系得到了部分修复,但是,康熙一直没有给索额图更高的职位,可以看出,康熙对索额图还是有所忌惮的。康熙四十年,65岁的索额图提出致仕,康熙也想成全这位老臣,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为了表示对索额图家族的安抚,康熙让索额图的弟弟心裕接替索额图的职位,担任领侍卫内大臣。
如果索额图的故事从此结束,那么,他虽然算不上一代名臣,但至少也是康熙曾经的肱股。若康熙驾崩后,太子胤礽继位,索额图至少会被追封一番。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因为索额图后面的故事,变得有些凄凉。
四、图谋不轨,第一罪人
索额图从康熙七年开始活跃朝堂,到康熙四十年退休,辅佐康熙33年,他虽然奸猾、贪恋权力,但康熙念在他忠于朝廷的份上,给索额图极其家族留了莫大的情面。但是,待到索额图退休两年后,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突然下旨,逮捕索额图,囚禁在宗人府。《清史稿·索额图传》记载:
四十二年五月,上命执索额图,交宗人府拘禁。
索额图都退休两年了,还能翻起什么波浪呢,值得康熙如此对待这位老臣?
原来在索额图被囚禁之前,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康熙四十一年,康熙携太子胤礽南巡,路过德州的时候,胤礽病了。康熙便召赋闲在家的索额图来德州陪胤礽。一个多月后,胤礽病愈。第二件事也发生在康熙四十一年,索额图的弟弟心裕“虐毙家人”,把家人虐待致死,因此被康熙罢官。
第二年,康熙囚禁索额图,对外公布了索额图的罪状:
“尔为大学士,以贪恶革退,后复起用,罔知愧悔。尔家人讦尔,留内三年,朕意欲宽尔。尔乃怙过不悛,结党妄行,议论国事。皇太子在德州,尔乘马至中门始下,即此尔已应死。尔所行事,任举一端,无不当诛。朕念尔原系大臣,心有不忍,姑贷尔死。”
在这段话里,康熙总结了索额图的四宗罪:
第一,作为大学士,索额图曾因为“贪恶”被贬官,后来被康熙起复,但索额图却不知悔改。
第二,作为一家之主,索额图弟弟和家人屡次犯错,索额图管束不力。
第三,索额图结党营私,有错不改,私下议论国家大事。
第四,索额图到德州为皇太子侍疾,骑马到中门才下,藐视皇权,十分不敬。
康熙的意思是,以上四条罪状,随便拿出来一条,都够索额图死一回的。但康熙念及索额图是老臣,心有不忍,打算饶他不死。
康熙不仅拘禁了索额图,还下令拘禁了索额图的弟弟、儿子和部分党羽。《清史稿》云:
寻索额图死于幽所。
不久后,索额图便死于在了宗人府。
索额图死于康熙四十二年,在康熙给他定下的四大罪状中,最重的不过是“藐视皇权”。直到五年后,人们才知道,索额图所谓的“四大罪状”,不过是康熙掩人耳目的借口。索额图被杀,根本原因还是他想造反。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康熙伤心欲绝。《清史稿·胤礽传》记载:
九月乙亥,次布尔哈苏台,召太子,集诸王大臣谕曰:“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暴戾淫乱……”上且谕且泣,至于仆地,即日执允礽,命直郡王允禔监之,诛索额图二子格尔芬、阿尔吉善……
康熙扑在地上哭泣不止,他将胤礽的罪过昭示天下。在囚禁胤礽的同时,康熙下令,诛杀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和阿尔吉善。
很明显,索额图虽然死了,他的两个儿子和太子胤礽之间,肯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清史稿·索额图传》记载:
后数年,皇太子以狂疾废,上宣谕罪状,谓:“索额图助允礽潜谋大事,朕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允礽欲为索额图报仇,令朕戒慎不宁。”
这段话,才点出了康熙出使索额图和其两个儿子的原因。原来,索额图曾助胤礽“谋大事”。什么是“谋大事”,很明显是谋逆。康熙知情后,才将索额图处死。结合前后文可知,索额图“谋大事”的时间,可能发生在他到德州照顾胤礽期间。
康熙待大臣一向比较仁厚,明珠的结局(善终)就是最好的说明。那么,康熙杀死索额图,为何在忍了5年之后,又杀光索额图的两个儿子呢?康熙给出的答案是“今允礽欲为索额图报仇”。言下之意,索额图的两个儿子,很可能在和胤礽一起谋划杀掉康熙,让胤礽取而代之。
但是,有一点非常奇怪,索额图死于康熙四十二年,胤礽被废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如果说,索额图真的和胤礽一起计划谋反,那么在索额图暴露之后,康熙为什么不立即废掉太子,而要等五年后才这样做呢?
最终,笔者在《清史稿·赵申乔传》中找到了答案。康熙五十二年,太子第二次被废,户部尚书赵申乔恳请康熙复立胤礽,康熙下谕旨申斥赵申乔:
……昔立允礽为皇太子时。索额图怀私倡议凡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所定一切仪注、几与朕相似。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康熙的意思是说,昔日胤礽为太子时,索额图私下让胤礽穿明黄色的衣服,日常起居也仿照皇帝。太子胤礽日渐骄纵,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索额图教坏了太子,他是大清朝第一罪人。
康熙的这段话,可分为两层来理解,第一层,太子骄纵惯了,已经不可能复立了。第二,太子之所以会这样,都是因为索额图教唆的。
也就是说,康熙打骨子里认为,太子胤礽最初并不坏,只是被索额图教坏了,索额图是罪魁祸首。结合上文,康熙是四十二年,索额图被康熙囚禁而死,当时康熙认为“谋逆”的只是索额图,胤礽并没有直接参与,或者说,至少胤礽在康熙四十二年的时候还没有谋逆的心思。
这样就能解释,为何康熙四十二年,索额图被杀,康熙却没有立即废除太子了。
通过笔者的分析,笔者认为:索额图作为康熙朝的重臣,他在除鳌拜、北疆谈判以及远征噶尔丹这三件大事上,是有一定功绩的。但是,索额图性格乖张,和康熙逐渐离心。在康熙几次敲打索额图后,索额图对康熙失去了信心,便转而辅佐太子胤礽,甚至想通过提前扶持胤礽上位,来实现自己的复兴。索额图或许没有背叛大清,但他确实背叛了康熙。
《论语·八佾》记载: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索额图退休时,康熙念索额图之功,对索额图及其家族非常照顾,也算“君使臣以礼”了,但是,索额图并没有做到“臣事君以忠”,索额图和他两个儿子的结局,实属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