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吏诗碑看往昔

在兰州,除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车流外,偶尔漫步于古刹梵宫、桥堍林苑时,会不时在草丛中、亭榭旁看到一些残碑古碣。这些碑刻是墨色精灵之舞,它定格着书法国粹的艺术之美,飘逸着往事兴衰的钟吕之音。清代登临拂云楼人士留下的一些碑刻,就记载了那个年代的沧桑岁月。

登临拂云楼

明朝建文元年(公元年),朱元璋十四子肃庄王朱楧由甘州移驻兰州,创建了肃王府,后经历代不断修葺,自南朝北修建有辕门、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内宅、后楼,后楼北部为后花园,最北为北城墙,城墙之上又建有楼阁。前后组成大小十来个院落,院内花木扶疏,亭台楼阁参差错落,颇有南方园林之秀。登北楼远可见山峦连绵,近可瞰黄河滔滔,同时又有着北方园林之雄,故可谓雄秀融为一体。到了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年),因陕甘总督驻节于旧王府,故又称节园。

清同治六年(公元年)夏季,节园内树木茂盛,枝叶婆娑,修竹苍翠,绿草夹径。在清凉幽静中,一位清代官员双手反背,在署理陕甘总督林之望、甘肃按察使崇保、署兰州道蒋凝学等官员的陪同下,在节园中踱步,这就是时任新疆哈密帮办大臣景廉。

据李慈铭撰《景廉神道碑》载:“(同治)五年(公元年)十月授头等侍卫,为哈密帮办大臣。时甘凉道阻。六年(公元年)冬,始募勇得千馀人,骑不满百。”也就是说,景廉此次来兰州是为招募兵勇,前往新疆。

景廉(公元年—公元年)字秋坪,颜札氏,满洲正黄旗人。咸丰二年(公元年)壬子恩科进士,由编修迁至内阁学士。后来主考福建乡试,擢工部侍郎。咸丰八年(公元年),授伊犁参赞大臣。咸丰十一年(公元年),调任叶尔羌参赞大臣。到了同治十三年(公元年),授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光绪二年(公元年),景廉升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此后,又授工部尚书,调户部,补内阁学士,再迁兵部尚书。由此看来,景廉可谓是清廷当时的重要大臣之一。

在树木摇曳中,景廉等一行来到北城墙下,他在署理陕甘总督林之望等人的陪同下,登上了城墙。在城墙之上,又建有一座飞檐翘角、气势恢宏的楼阁,这就是拂云楼。该楼始建年代失考,楼高二层,下临黄河,河距城仅二丈余,根基坚固,安若磐石。该楼原称源远楼,楼本身建在城墙之上,高出云表,云彩可擦身而过,似可触手轻拂。郦道元曾在《水经注·浊漳水》有“凡诸宫殿门臺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之句,该楼故名拂云楼。

拂云楼

明代拂云楼为历代肃王及其家眷、僚属、宾客登临赏景之处,登斯楼眺望,北有群山连绵,黄河奔腾于其下;南有五泉之秀;西有木塔之雄,远挂城边,真乃洋洋之大观矣。

在这里,景廉看到了明肃王立在拂云楼旁的两通诗碑,一为《三觐明藩致祝》,一为《次司马太恒吴老先生韵兼送之甘州》(即清初以来所称的“碧血碑”)。称诗碑为碧血碑,这是因为明末李自成的部将贺锦率义军攻克金城,肃王妃颜氏、顾氏、赵氏等以首触此碑而死。景廉在观看品评了这两通碑刻后,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碧血碑》诗:

景廉《碧血碑》诗碑刻

“碧血碑   同治丁卯

明崇正末……破兰垣,肃藩遇害,三妃同时殉节。迄今拂云楼下碑阴渍血犹新。

殉夫兼殉国,生气凛然存。一代红颜节,千秋碧血痕。

乾坤留短碣,风雨泣贞魂。凭吊增悲感,楼头日色昏。

伊吾使者景廉题。”

此碑碑文为楷书,共14行,满行6字。拓片高24厘米,宽61厘米。其诗中“崇祯”改为“崇正”可能是为了避雍正皇帝名讳。景廉题写的《碧血碑》诗后被勒石上碑,如今该碑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现在我们通过该碑的拓片可以看到,因景廉是进士出身,他的书法明显囿于馆阁体的束缚。但是因清代中晚期对碑学审美意识的萌生,景廉也受到时代书风的影响,似有脱离这种窠臼的意识。唐代孙过庭曾在《书谱》中谈道:“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所以景廉遵循着这种书学理念,以楷书写就该碑。

和诗亦铿锵

景廉登上拂云楼,已是暮色渐浓之时,看到眼前壮丽的景色后,又联想到新疆天山南北正是燹火弥天之际,大规模的民变又加上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入侵,英国、俄国也在伺机觊觎着新疆,不免触景生情,满怀着惆怅和愤懑的心情,以前朝节义事迹激励自己,又用行楷写下了《登拂云楼》诗,表达了内心对烽火边疆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