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名将阿里衮的政治智慧智除花和尚,

乾隆朝中期,清王朝发展至鼎盛状态,不法妖孽也随之丛生,类似“烧香者既众,唯男妇杂沓”,以“西山老佛”自居,实则行秽乱之事的顺义民妇张李氏一样,借由浅陋医术或请香观相之能,于民间乃至王公勋贵间交通、行骗。

清朝盛世景象

在近代学者马叙伦所成《石屋续渖》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位手眼通天、背景强大的“花和尚”:

法和尚者,乾隆初年恶僧也,以地窖藏妓女,交通贵家眷属。

按照佛教五戒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要求,法和尚所行确实有够荒唐。除此之外,生活于乾隆、嘉庆年间的皇室宗亲——爱新觉罗·昭梿,也曾在《啸亭杂录》中,对上述“法和尚”有过更为明确的记载:

乾隆中,有法和尚者,居城东某寺,势甚薰赫。所结交皆王公贵客,于寺中设赌局,诱富室子弟聚博,又私蓄诸女伎日夜淫纵,其富逾王侯,人莫敢撄。

在相关史料记载中,对于这位“法和尚”的发迹之因并无过多记载,但根据其身居某寺庙的和尚身份,再加上其“所结交皆王公贵客”,大抵和上述“西山老佛”张李氏的起势之因类同,即用迷信手段赢得某位王公勋贵的信任,随后逐步成势。拥有一定影响力后,再在寺庙中设立赌局、蓄养妓女,引来更多的勋贵子弟;同时,以近身修炼为由,交通勋贵家眷,遂成一代“名家”。

一个花和尚,缘何引起了一代名将的注意?

自己的行当逐渐形成规模后,结交了众多王公勋贵的法和尚,自然拥有了非比寻常之能量。在法和尚所居的寺庙中,除了专供拉拢和引诱勋贵子弟的赌坊和妓院,这里还变成当时勋贵之间相互往来、卖官鬻爵、交通消息的所在。几乎成为钱权中间人的法和尚,拥有如此强悍之政治后台,自然是骄纵非常、无法无天。

清朝中期的官场虽然贪腐成风、吏治败坏,但毕竟还有着奉公守法、嫉恶如仇的正义之臣。出门名门、家族势力强大的一代名将阿里衮,即为当时“恶坏国法”、“恶乱朝纲”的代表性人物。

强悍如阿里衮,依然要遵循官场之潜规则

阿里衮,出身满洲八旗之首——镶黄旗,其所在家族即为清朝满洲勋贵的代表性家族——钮祜禄氏。清代开国五功臣之的额亦都,是其曾祖父;康熙朝辅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是其祖父;乾隆朝初期第一宠臣讷亲,是其兄长。阿里衮本人更是屡建战功,官至副国的强悍人物,列像紫光阁、入祀贤良祠。

法和尚之不法行径被阿里衮得知后,自然不肯坐视不管,遂“令番役阴夜逾垣擒之,尽获其不法诸状”。所谓“捉贼捉赃、捉奸拿双”,武将出身的阿里衮竟然对于案件侦破、罪证掌握也极为精通。尤其是阿里衮对于办案人员的选择,更是精心思虑之后的决定。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所谓番役者,其义殆不可晓,盖相沿明季厂役之名也。也就是说,阿里衮没有派遣普通将卒,更没有直接从顺天府尹选派衙役,而是直接选择了“专司缉捕盗贼、访拿逃亡及娼赌凶棍等事”,隶属于内务府慎刑司的番役,前往寺庙抓拿法和尚。

以法和尚结交王功勋贵的巨大能量,如果阿里衮直接从法和尚所在寺庙的辖区派遣警力或兵力,势必会导致行动失败。所以,阿里衮直接绕过所有该管衙门,从朝廷办公厅选派类似明朝锦衣卫的得力干将,将法和尚人赃俱获。

这还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阿里衮对法和尚的惩治过程。根据《啸亭杂录》的记载,将法和尚抓拿归案后,阿里衮立即“遍集诸寺僧寮,立毙杖下”。没经过任何衙门的审问,也未向任何领导请示汇报,阿里衮就召集了京中所有寺庙的和尚在一旁观刑,一顿乱棍将法和尚直接打死了!

如此负面典型,为何处理如此匆忙

作为当时践踏国法的负面典型,阿里衮在抓获法和尚以后,为何如此急切甚至草率的处理?这正是阿里衮政治智慧的巅峰表现。对于法和尚,这样一个手眼通天、背景强大的“大人物”,阿里衮的处理绝无半点疏漏。

清代杖责

根据《啸亭杂录》的说明,阿里衮之所以如此迅速、果决的杖毙法和尚,乃“恐狱缓,为之缓颊者众”之因,也就是说阿里衮担心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审理法和尚的不法之事,其背后的王公勋贵们担心自己的劣行会被法和尚揭露,或者为了保留这样一个可赌可嫖、可卖官鬻爵的“世外桃源”,肯定会纷纷出来为其求情。如此一来,法和尚会被无罪释放也不无可能。

但现在看来,阿里衮之所以这样做,乃系有意掩盖官场乃至皇室宗亲丑闻的同时,避免自己成为众矢之的的无奈之举。如果按照马叙伦的描述,阿里衮果真将法和尚上交朝廷,上奏乾隆皇帝,势必会掀起一场官场丑闻,株连一大批王公勋贵。如此一来,阿里衮就会得罪一大帮当朝勋贵,就基本能够宣布政治生命的终结。命京中和尚观刑,直接将法和尚杖毙,在起到警示、敲打效果的同时,还能让那些心有戚戚的王功勋贵们明确自己的劣行再无暴露可能,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后记

作为乾隆朝数一数二之满族勋贵家族的代表性人物,阿里衮对于不法之徒的处理尚且如此慎重,如此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可见当时吏治之败坏、不法勋贵之盛。清之政权,自乾隆中期始启衰败之程及至迅速灭亡,自在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啸亭杂录》、《石屋续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