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的八旗官兵属于驻防八旗,分驻于齐齐哈尔、瑷珲、墨尔根、呼兰等地。黑龙江八旗又有称“八部落”者,盖因包括满洲、汉军、索伦、达呼尔、鄂伦春、毕喇尔、巴尔虎、厄鲁特诸族子弟,他们绝大部分是“新满洲”(即伊彻满洲),“旧满洲”(即佛满洲)不过十分之一。
由于黑龙江八旗多是昔日的“打牲部落”,所以长于骑射,十分的骁勇善战,是清廷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有清一代,内忧外患、御敌平叛,几乎都调黑龙江八旗参加,其足迹遍及大河上下,大漠南北。黄维翰在《呼兰府志·武事略》中载:“江省骑射闻天下,中原有事,争相倚重。回部之役、准部之役、缅甸之役、大小金川之役、川楚教匪之役、发捻之役,呼兰驻防官兵,俱在行间。”而有学者统计,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年)征剿轕尔丹至中日甲午战争(公元年)止,黑龙江八旗官兵经“诛仳谕旨”征调达69次之多。特别是咸丰、同治年间(—年),农民起义蜂起,清廷对黑龙江八旗的征调几乎“无岁无之”。在《黑龙江志稿·武备志》中,详细地记载着清廷对黑龙江八旗的频繁征调,兹举荦荦数端下:
平定准噶尔部,是清代黑龙江八旗参加的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漫长战争之一。准噶尔部原是四卫拉特部之一,后来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新疆天山南北和青海大部。康熙十年(年)噶尔丹获取准噶尔汗位,试图控制所有的蒙古地区,不断地扩张,向蒙古各部发动战争,严重地破坏了清王朝在蒙古地区已建立的统治秩序。康熙皇帝曾于年、年、年三次亲征,剿灭了准噶尔叛军。其后准噶尔部的几任汗王又不断起兵反清,清王朝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不断地针对准噶尔用兵,战争先后在内外蒙古、宁夏、青海、西藏、新疆等广大地区持续了八十多年。
至少在康熙三十五年(公元年)征噶尔丹时,康熙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立即整备属下兵马,远设侦探,如有用盛京,宁古塔兵之处,许彼星驰往召,总辖调遗。遂调黑龙江兵名驻防索岳尔济山。据初步统计,仅在康熙五十四年(年)至乾隆二十五年(年)间,黑龙江将军管辖的爱辉、墨尔根、布特哈、齐齐哈尔、呼伦贝尔等地区八旗官兵,被调参加了平息噶尔丹及其后继者策妄阿拉布坦、阿睦尔撒纳叛军的战役。其中,仅出征的布特哈地区官兵,往往在他乡异地转战数年,历时最长者竟有11年之久,才得以返乡。乾隆二十七年(年)清朝灭掉准噶尔汗国后,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在伊犁地区设置了包括“索伦营”在内的驻军,一些黑龙江八旗官兵又开始了在新疆的驻防戍边生活。
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叛乱,是清代黑龙江八旗参加的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重要战争之一。大小金川,是四川西部大渡河上游的两个支流。清朝乾隆十二年(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出兵攻略革布什扎和明正两土司,四川巡抚派兵弹压,反为所败。川陕总督张广泗统三万大军进剿,仍未能平息叛乱。鉴于此情,清廷在从关内数省扩充兵力的同时,由黑龙江挑选八旗兵名,派往金川助剿。于是,岳钟琪率大军攻打勒乌围,莎罗奔等叛乱头目求降,金川得以平定。
乾隆三十六年(年),金川叛乱再起。莎罗奔之孙索诺木,小金川土司泽旺之子僧格桑,合力与清军交战,几次大败清军。乾隆三十八年(公元年),清廷调黑龙江兵,随同大军进剿金川。同年七月,又从黑龙江八旗内挑兵名,派赴金川。清军先克小金川后进军大金川,逼近勒乌围,索诺木鸩死僧格桑,向清军献尸乞降。阿桂不允,继续进攻。乾隆四十年(年),清军攻破勒乌围,索诺木逃往刮耳崖。翌年初,清军围困刮耳崖,索诺木走投无路,与其祖父莎罗奔及家族部众人出降,至此大小金川叛乱方告平息。
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的战争,是清代黑龙江八旗参加过的抗击外国入侵、保卫祖国边疆的战事之一。18世纪中叶,廓尔喀族首领统治了尼泊尔,建立起新王朝,开始向外扩张势力。清乾隆五十三年(年),廓尔喀以西藏当局征收贸易税太重为由,派兵占据后藏聂拉木、宗喀、济咙三处地方。清廷派巴忠却以迁就敷衍了事,令西藏当局与廓尔喀议和,许以每年付九千三百两银的地租买回被占领土。乾隆五十六年(年),廓尔喀以索取地租为借口,再度进犯西藏,深入到日喀则,占领扎什伦布寺,将六世班禅遗留的金银财物、法器珍宝抢劫一空,并到处烧杀掠夺。清廷闻讯,决心进行反击廓尔喀入侵的战争。即命福康安为将军,海兰察、奎林为参赞,调兵入藏。
据《清高宗实录》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丁丑记载,由布特哈、呼伦贝尔二地八旗抽调的黑龙江骑兵,由副都统乌什哈达、岱森保带领前往西藏参加征剿廓尔喀入侵军。乾隆五十七年(年)六月至八月间,在藏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收复擦木、玛噶尔、辖尔甲、济咙等寨,并攻克廓尔喀境内不少要隘,不仅把入侵军逐出西藏,而且进军到据加德满都仅有32千米的纳瓦科特。廓尔喀统治者拉特纳不巴都尔等人向清政府乞降并保证:退回在扎什伦布寺抢劫的所有金银财物和法器珍宝,今后永不侵犯西藏。福康安接受停战条件,奉命撤兵返回西藏。
讨伐缅军战役,黑龙江八旗参加过的抗击外国入侵、保卫祖国边疆的重要战事之一。18世纪中叶,廓尔喀族首领统治了尼泊尔,建立起新的王朝。清乾隆三十一年(年),缅甸军队开始侵犯云南边境。乾隆三十二年(年),云南官军与缅甸入侵军先后战于新街、底麻江、木邦等地,接连败于缅军。由于作战不利,清廷先后将两任云贵总督“赐死”。《清高宗实录》乾隆三十三年(年)十二月癸酉记载:“谕军机大臣等,前降旨命于索伦、达呼尔兵内,拣派二千名,以备征缅调遣”。翌年春正月辛卯记载:“谕军机大臣等,著传谕黑龙江将军傅玉,再派年力精壮者一千名。”这两次奉调前往云南征伐缅军的名黑龙江骑兵,是由齐齐哈尔、布特哈、墨尔根、爱辉、呼兰、呼伦贝尔等地八旗选派的。黑龙江八旗兵,与各族战士们一起,在阿桂、伊勒图、乌三泰等将领督师下,参加了攻剿缅军、收复云南失地的多次战斗。
平息张格尔叛乱的战役,是黑龙江八旗参加过的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重大战事之一。清道光四年(年),新疆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张格尔,在浩罕统治者和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支持下,纠合匪贼,多次窜扰南疆边卡,被官军击败逃逸。道光六年(年),张格尔又纠集数百人潜回南疆,煽惑部分群众掀起叛乱,伙同浩罕侵略军,攻陷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四城。清政府命伊犁将军长龄为扬威将军,调集五省官兵三万余人,其中调自黑龙江的马队人、伊犁索伦营和锡伯营马队人。会师于阿克苏后,在柯尔坪大破叛军。
道光七年(年),清军攻击沙布都尔庄,马队分为左右两翼,横截敌阵,叛军大败而逃。清军乘胜克复所失四城。张格尔战败后,重新纠集五百多人,窜扰到喀什噶尔附近。参赞大臣杨芳率军追击,逃入喀尔铁盖山的张格尔为清兵所擒获,被解至北京处死。在历时一年半的平息张格尔叛乱战争中,原驻防伊犁的八旗官兵和从黑龙江赶赴战场的八旗官兵,都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
平定太平军、捻军,是黑龙江八旗曾参加的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历史事件。清道光三十年(年),洪秀全、杨秀清等人起兵于广西金田村,称太平军。咸丰元年(年),太平军攻破永安城,建国号为太平天国,洪秀全自称天王。清廷为了镇压势力日盛的太平军,调集驻防各地的大批军队,对太平军进行了长期的堵剿。仅在咸丰三年(年)至咸丰六年(年),数次征调黑龙江马队精兵:咸丰二年(公元年),调黑龙江马队名,分数起前往河南,协同围剿太平军。同年八月,续调黑龙江兵名,前往淮、徐一带,会同进剿。
咸丰四年(公元年),挑黑龙江省兵名,前往山东僧格林沁军营效力。咸丰六年(公元年),挑选黑龙江余丁名,前往山东曹州听任当地将军指派。通过上百次的大小战斗,于同治三年(年),清军完全镇压了历时十五年、足迹遍及关内十七省的太平军。咸丰二年(年),以张乐行为首的捻军起义于山东,遂入海州、鹿邑等地。翌年占据雉河集,其势益盛。咸丰四年(年),捻军一分为二:东捻以任化邦、赖文光为首,率军入皖;西捻以张宗禹为首,率军入陕。清政府为了镇压捻军,调动各地驻军围剿。从咸丰八年(年)至同治六年(年),在奉调的黑龙江马队精兵2中,在关内数省参加了围剿捻军的多次战斗,涌现了一批巴图鲁。同治六年(年)和七年(年),东捻和西捻分别为清军所灭。
参加鸦片战争抗击英法联军,是清代黑龙江八旗曾参加的维护国家尊严的惨烈战争之一。清道光二十年(年)和咸丰六年(年),分别爆发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驻防浙江的名黑龙江马队官兵,在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裕谦的指挥下,与各族官兵共同参加了在定海、镇海等地抗击英国军队的战斗。从扬威将军奕经戍守镇海的达斡尔族头等侍卫明庆,击沉英舰一艘,即被擢为正黄旗蒙古副都统。
与此同时,为防英军北犯,编入由名精兵组成的黑龙江马队,在御前大臣兼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的督战下,奉命参加了迎击在大沽口登陆的英法联军的战斗,敌方不仅伤亡数百人,而且十余艘舰艇也被炮台官兵击沉击伤,英军司令何伯中弹受重伤,不得不撤兵而去。年8月,英法联军增调兵力,从北塘海口登岸,清军顽强抵抗。天津海防失陷后,黑龙江马队又参加了在通州等地抗击侵略军的几次激战,副都统的德兴阿率马队人参加了其中最惨烈的巴里桥之战。
反抗侵略血战八国联军,是清末黑龙江八旗参加过的维护国家尊严的悲壮战争之一。光绪二十六年(年),英、美、法、德、日、意、奥、俄等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俄国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借口,调集17万大军,分兵五路入侵东北全境。守卫在精奇里江口以东地区的达斡尔族官兵,在爱辉副都统凤翔指挥下将俄国骑兵打出江东64屯。俄军重兵反扑,清军寡不敌众,退守爱辉城,黑龙江北岸的64屯民众惨遭屠杀,投江溺亡者不计其数。未久,爱辉、墨尔根、海拉尔等城相继沦陷。
参加抗击入侵俄军战斗的八旗官兵,其伤亡情况尤为严重。例如布特哈地区官兵《黑龙江志稿》卷五十九记载:“各处阵亡官兵,布特哈即补佐领莫林阿等五十四员,兵丹九百七十五名。……其临阵受伤官兵,骁骑校忠山等四百七十三员”。驻防在京津和东海沿岸的黑龙江官兵,也与各族官兵一起,参加了抗击其他外国入侵者的战斗。在连年的征战中,黑龙江八旗官兵骁勇善战,屡获清帝嘉奖。在剿抚噶尔丹的战争中康熙帝曾“驻跸黄西岸船站,亲视八旗前锋黑龙江兵启程”。乾隆帝曾旨意“黑龙江官兵派往出征,颇属劳苦,所有在军营骑回倒毙马驼,着加恩免其赔补,以示优恤”。黑龙江八旗兵的军功卓著,使许多人在清史中都有专传表记,在紫光阁里列像的50人中黑龙江八旗便有20余人,更有上百人被授予各种“巴图鲁”称号。
黑龙江八旗官兵在长期的征调中,伤亡极大,凡出征人员“其生还者十不一二,不死于锋镝战争之场,即死于溽暑厉疫瘴烟之地”。即便是战争平息后,也要“远戍极边,难以更替”,“非皓首归来,即勤劳致疾,竟有酬庸有典,而贫不能堪,恤赏渥颁而无人承袭。黑龙江八旗兵频繁的征调,致使当地各族人丁不旺,孤寡甚多,黑龙江满族人口状况亦因此受到了较大影响。黄维翰在《呼兰府志·人物略》中载:每逢征调,“呼兰驻防官兵,俱在行间,往往断决肤,身膏原野。检查故牒,得百数十人,案牒残缺,其遗漏者不可胜纪”。可见,黑龙江八旗官兵伴随着清王朝的兴与亡、盛与衰,起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作用。
参考资料:
《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
《骁勇善战几人回——黑龙江八旗征战史》
《黑龙江志稿》
《中国达斡尔族》
《中国鄂温克族》
《呼兰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