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一定意义上讲,清朝的历史也是一部八旗子弟从兴起、繁荣、落后再到衰亡的历史。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八旗旗主和八旗子弟更是八旗制度的核心,不过八旗子弟的官职即使超过了本旗的旗主,在见到本旗旗主时还是要磕头行礼,那么八旗旗主官职究竟有多大?地位又有多高呢?
一、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创立,最初只有黄、白、红和蓝四旗。
后来随着努尔哈赤统领的建州女真势力不断扩大,明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将原有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和正蓝,并且增设镶黄、镶白、镶红和镶蓝四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满洲八旗”的起源。
努尔哈赤创立八旗之初,八旗旗主分别由努尔哈赤的儿子、侄子和孙子担任,这些努尔哈赤的子侄被封为和硕贝勒,是女真贵族里一等勋爵,而且努尔哈赤本人就是两黄旗的旗主。因此八旗制度设立之初,各旗主不仅拥有极大的权利,而且地位也非常尊贵。
除八旗制度之外,努尔哈赤还增设议政大臣,后又令八旗旗主共同议政,也就是雍正王朝里提到的“八王议政”。
在努尔哈赤时期,四大贝勒还拥有掌管国中一切事务的权利,八旗旗主不仅可以与汗王共同议政,更是有决定新汗王继任的权利,八旗旗主的权利和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是由于当时后金政权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而导致的。
二、皇太极分权与八旗易色
公元年,努尔哈赤去世后,威望和能力兼具的皇太极继承汗位,当时正值后金政权加速崛起之际,为了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利,皇太极开始分割八旗各旗主的权利。
首先皇太极在继任汗位以后,趁弟弟多尔衮和多铎年幼,便将自己统领的两白旗更改为两黄旗,将多尔衮兄弟的两黄旗更改为两白旗,因为汗王掌管两黄旗是努尔哈赤定下的规矩,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八旗易色”,八旗易色标志着皇太极正式确立汗王地位。
其次皇太极利用巧取豪夺的方式开始限制各旗旗主的权利,曾经与皇太极比肩的代善和莽古尔泰被皇太极打压,莽古尔泰的正蓝旗还被皇太极夺走,交给了长子豪格,这也是汗王掌管三旗的开启。
皇太极在称帝后,正式创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加大了议政王大臣人数的规模,宗室、贝勒甚至大臣都可以参加,皇太极以此来分割各旗旗主议政的权利,八旗旗主和各大贝勒的权利进一步受到抑制。
皇太极在位时期,得益于八旗制度的完善,清朝已经有了颠覆大明的实力,无奈天妒英才,皇太极并非一位长寿的皇帝,公元年皇太极暴毙,多尔衮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多尔衮拥立顺治登基后,开始与豪格展开争权,最终多尔衮凭借实力胜出,多尔衮掌权后开始持续打压豪格,将豪格的正蓝旗与自己的正白旗混编成正白旗和镶白旗,将多铎的镶白旗改为正蓝旗。
两次的八旗易色降低了各旗横向间的联合可能性,各旗之间开始出现分化和斗争,虽然年幼的顺治皇帝成为傀儡,但是也为后世的皇帝削减八旗旗主的权利埋下了伏笔。
三、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削权
多尔衮死后,顺治开始掌握实权,恨透了多尔衮的顺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报复,多尔衮手中的正白旗也被顺治收回,自此,两黄旗和正白旗成为清朝皇帝亲掌的三旗,也就是所谓的“上三旗”,其他五旗则称为“下五旗”。
清朝入主中原后,八旗制度已经开始出现疲软的迹象,八旗子弟对于管理非但没有帮助,甚至加重了京畿地区的负担,而且八旗的统领还拥有较大的权利,八旗的统领经常干预皇帝的决定。
顺治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顺治对于八旗旗主的打压也是变本加厉,并且由于下五旗大多拥护过多尔衮,无论于公于私,顺治皇帝都是不会放过这五旗的旗主的。
康熙皇帝即位后,为了使皇权进一步巩固,康熙建立了八旗都统制度,都统开始取代各旗旗主掌管八旗的旗务,都统的实际权力非常大,因为都统的存在架空了各旗旗主的权利。
不仅如此,康熙还经常让八旗都统到其他旗出任,比起八旗易色,八旗都统制度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一来,皇帝可以直接控制八旗,而不是再通过各旗旗主控制。
相比于前几位皇帝,雍正皇帝的手段可以说是“铁腕”,雍正皇帝即位后就将旗务的整顿提上日程,最后更是不留一丝情面的将八旗旗主的权利架空。
雍正创立八旗衙门,八旗各都统必须到衙门任职,各旗旗主与官员无异;同时雍正修改了针对旗人的宪法,以法律约束不法旗人;除此之外雍正还设立宗学,对旗人进行循循善诱,改变旗人不思进取的情况。
最终在雍正十年,雍正正式夺走了下五旗旗主的所有权利,自此,八旗旗主已经没有实权,只是拥有享有名誉上的地位而已,到了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也被取消,清朝的皇权集中达到顶峰。
结语:
从清朝的中期开启,八旗旗主已经没有了实际的权利,虽然八旗旗主和八旗子弟仍然拥有相对尊贵的地位,但是也正是这种优越感,让曾经横刀立马、入主中原的八旗子弟沉浸在安逸堕落之中。
清朝的八旗旗主从最初拥有能决定汗王的权利到后来完全架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清朝的历代皇帝虽然成功削减八旗旗主的权利、加强中央集权,但是终究是换汤不换药,八旗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