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朝最后的守边人崇焕本为复辽东,奈

#袁崇焕#袁崇焕自宁远一战后,声名大噪,而他也被升任为辽东巡抚。关外防务尽归崇焕筹划。在对金的策略上,他采取假意和谈,另一方面他抓紧整饬军队。因为他知道,后金军队统帅一死,后金定会加紧对辽东的攻势,进行复仇。战争对军队的损耗不小,袁崇焕下令修筑锦州、中左、大凌等诸多要塞,以防后金的突然袭击。而这也应力袁崇焕的判断。天启七年(年)五月,皇太极果然率军来攻打锦州,史称宁锦之战。而此时,袁崇焕在朝臣的议论中,将山海关—宁远—锦州(关宁锦防线)防线基本构筑完成。在皇太极率领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精兵进攻锦州之前,已经攻下了辽西,攻陷了大小凌河两个要塞。五月十一日,后金军抵达锦州,并将城围住。锦州守将赵率教率部环城而守,并以缓兵之计求和,但使者三进三出均未成功。赵率教眼看不行,派出飞马想袁崇焕请援。袁崇焕一眼便识破了皇太极的计谋。皇太极为锦州是假,引自己出来趁机袭击宁远才是真。袁崇焕雕像袁崇焕认为“宁远不固,则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于是,袁崇焕坚守宁远不动,而是派出祖大寿和尤世禄带四千精兵,绕到后金军后路包抄,与锦州城中守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又派出水师去攻打东路作为牵制,并向关内部队求援。于是明朝廷命山海关守将满桂移师前屯,驻守三屯的守将孙祖寿移师山海关,宣府守将黑云龙移师一片石,蓟辽总督阎鸣泰移师山海关;又命昌平、天津、保定兵驰援上关;并命令山西、河南、山东的部队积极进行备战。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皇太极攻锦州不成,便转而直接进攻宁远城。但袁崇焕早已严阵以待,红夷大炮架在城头。皇太极手下见状劝说撤军不要攻打宁远城。但是皇太极哪里来听的进去,怒斥手下:当年我父败于此城下,终伤而亡。我今日必取此城为父报仇!但是,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豪言壮语谁都会,就看你有没有真实力。事实证明,皇太极还是太嫩了。后金军还是像之前努尔哈赤领的一样,败下阵来,仓皇撤退。宁锦之战攻势图虽然宁锦之战以明朝胜利告终。但袁崇焕却因魏忠贤阉党诬陷“不救锦州为暮气”,一气之下乞休归乡。镇守辽东的鸿愿也终因阉党而告一段落。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切要从崇祯皇帝即位开始说起。崇祯皇帝登基之后,虽说铲除了宦官魏忠贤,但是仍然面临的是内忧外患。内有农民起义、军队哗变,外有后金陈兵边境、边事吃紧。崇祯皇帝日思夜想良将以解辽东边境之忧。而朝廷之内,诸臣争相请召袁崇焕。于是袁崇焕被再次启用。电影《绣春刀》中魏忠贤剧照崇祯元年四月,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应诏入京,崇祯皇帝在平台(北京城的城墙上)召见他,与他共同商讨平辽大略。崇祯对袁崇焕最开始是抱有百倍信心的,崇祯皇帝对袁崇焕说:“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据实奏来。”袁崇焕看到皇帝对自己如此的信任,顿时就热血沸腾。人一激动,就容易说错话,袁崇焕是有谋略,但他首先也是人,他一激动也容易犯错。袁崇焕激动地对崇祯皇帝说:“方略已具疏中。臣今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袁崇焕说的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皇上您放心,我打包票,五年内辽东尽可收复。这种自信,估计熊廷弼在世都未敢夸下如此海口。但是袁崇焕就说了,估计事后他也为自己的冲动后悔,却也没有什么办法了,总不能再跑到皇帝跟前,跟皇帝说,哎呀,皇上,当时见你太激动了,一下算错时间了,麻烦您不要当真。这不是找砍脑袋玩儿呢。但是崇祯皇帝一听到五年可复辽,喜出望外,慷慨地应给袁崇焕:“五年复辽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子孙亦受其福。”随后又一一答应了袁崇焕的诸多要求,钱粮、军队调度、兵需供给,以及袁崇焕担心的远离京师遭人妒陷,“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以意见乱臣谋。”虽然崇祯皇帝听到这些话有些刺耳,但想想为了边疆大业,也只能忍住。对于袁崇焕的担心,崇祯皇帝回复“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命人赐袁崇焕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这回袁崇焕成了实实际际的封疆大吏。袁崇焕离京之时,崇祯皇帝亲送,可见崇祯皇帝将复辽希望全部寄托在袁崇焕身上。但袁崇焕上任之后才发现,辽东局势大变,今日之辽东已不复当年之辽东,疲敝颓唐之势已日甚一日。五年复辽,谈何容易。明军几任督抚多贪赃冒渎,克扣军饷,已经多次激起士兵哗变,整个明军军心涣散,士兵疲于操练,战斗力已不复当年。而锦州、大凌等诸多要塞也相继失守,边防战线一触即溃。而满清的皇太极,自继位以来,更加注意调整满汉关系,八旗军的战斗力极大的提升了,而皇太极本人也从多次于明军的战斗中总结出了经验,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不成熟的将领了。而此时,明清军队的攻守之势分明,明为守还守不住,清为攻屡战屡胜。明末辽东形势图重新回到辽东的袁崇焕,一上任就遇上了驻宁远士兵因长期缺饷而哗边的事件。袁崇焕也当即单骑入营,将贪污将领枭首示众,严正军纪。为了稳定军心,袁崇焕连连上奏,请求朝廷发饷济边。但是崇祯皇帝不这么想,看到袁崇焕一到边疆不仅未立寸功,反而是请饷之奏频频,在加上朝臣中奸佞之人的煽风点火,让崇祯对袁崇焕的十分信任顿减三分,虽然勉强发了军饷,但崇祯皇帝还是怀疑袁崇焕恃边逼饷以中饱私囊。明军边境已是蛆虫遍肉,袁崇焕上任之后第一件事一定是要将这块肉上的蛆虫全部摘除,否则这块肉只能更烂。搁谁都一样,但是崇祯皇帝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这些,他的眼里就是,边疆维稳,胜仗连连,捷报频传,这个刚继位不久的皇帝,他也是怀着一颗疑虑之心,求继位以来的第一个胜仗,他不想让天下人唾骂他是个昏君。但是奏折报来的不是捷报,而是,毛文龙被杀的消息。毛文龙原系辽东明军将领,辽东失陷后撤到濒临朝鲜的皮岛上,他在岛上率领着千余人马,多次袭击清军后方,说有力的牵制清军有些勉强,但也对清军造成不小的创伤。毛文龙这个人飞扬跋扈,对于袁崇焕的命令从来不听,而且还杀害百姓虚功,且谎报军队人数冒领军饷。袁崇焕为了统一指挥,在皮岛上诱捕毛文龙,用尚方宝剑斩杀后奏疏崇祯帝。崇祯皇帝心中十分恼火袁崇焕不经圣裁擅杀边将,但是碍于自己赐予的尚方宝剑,又指望袁崇焕收复辽境,所以又一次忍下了这口怒气,“优旨褒答,传谕暴文龙醉,以安崇焕心”。袁崇焕在皮岛诱杀毛文龙崇祯二年(年)十月,皇太极亲帅大军避开袁崇焕防区,从蒙古道入关,直接攻破蓟州防线,在遵化会师,大军直捣京师。袁崇焕得知清军入关的消息,心急如焚,也未加考虑,便亲帅精锐昼夜兼程,赶往北京勤王。袁崇焕想的是北京坚城利炮,与城外勤王军队前后夹击,清军必溃。但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皇帝的疑心。反而是皇太极很了解崇祯皇帝,他利用崇祯皇帝的疑心,使了一招反间计(谣传袁崇焕与自己私下议和),加上崇祯皇帝之前对袁崇焕赴任之后无任何战功,又擅杀毛文龙,再加上清军能够如此顺利的入关,这种种事件,让崇祯皇帝断定袁崇焕已有二心。崇祯三年(年)八月十六日,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三大罪将袁崇焕处以磔刑。而京中百姓听信谣言,都认为袁崇焕是叛国通敌的卖国贼,于是人人争食其肉。袁崇焕的死与岳飞有些相似,同是死于民族事业,都是死于忠君爱国。而袁崇焕却更为惨烈些,死后人们对其的态度,则令闻者寒心。也许只有“仗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可以作为袁崇焕最后的句点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6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