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电视连续剧还是小说当中,鳌拜都是被康熙皇帝手下的一群小侍卫们捉住的。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的。
顺治十八年(年)正月,顺治帝患天花病去世,遗诏第三子玄烨继位,即康熙帝。康熙时年八岁,国家大事由四位辅政大臣掌管。这四位辅政大臣是: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
这四位辅政大臣分属皇帝亲领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即上三旗,他们虽然不是宗室,但是因为早在太宗时期就被信任重用,因此他们个个都是地位显贵、势力庞大。
由于索尼年老体衰又多病,遏必隆昏庸无能,苏克萨哈独行孤立而无力抗争,因此在他们联合辅政不久,位居辅政大臣之末的鳌拜却实际上大权独揽。
鳌拜属于镶黄旗,姓瓜尔佳氏,入关前后屡建大功,顺治年间受封为公爵,担任领侍卫内大臣。作为老一代满洲贵族的代表人物,鳌拜对顺治时期建立的一系列的效仿明朝的规章制度不满,思想感情上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格格不入。
掌握朝政以后,鳌拜就“率祖制,复旧章”,极力扩大满洲贵族的利益,打击汉族地主和知识分子。这些做法延缓了清朝统治集团封建化的进程,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鳌拜还专横跋扈,对于意见不合的人动辄处死。他的残暴专权也破坏了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安定团结。康熙五年(年)正月,鳌拜以当年多尔衮偏袒正白旗,令正白旗圈占了镶黄旗之地为由,提出重新调换两旗的土地。这一举动不仅引起了上三旗之间的纷争,而且势必掀起新的圈地高潮,制造社会动乱。
河南总督朱昌柞和直隶巡抚王登上书请求停止进行,户部尚书苏纳海也反对交换土地。鳌拜勃然大怒,竟然擅自矫旨,将苏纳海、朱昌柞、王登三人处以绞刑。
鳌拜一边排除异己,一边提拔自己的亲信。他提拔死党班布尔善担任大学士,塞得本担任尚书,还有阿恩哈等人也占据要职。他们结成了一个政治集团。朝廷的一切政务都由这个集团在鳌拜家里议定以后再推行。康熙虽然亲政,但是每次与鳌拜意见分歧,都被迫让步妥协,实际权力全在鳌拜手中。
苏克萨哈被鳌拜打压,处境艰难,就提出愿往守先帝陵园,以“如线余息,得以生全”。鳌拜即可以苏克萨哈不愿辅政的理由,命议政王大臣给苏克萨哈议罪。最后,议定苏克萨哈24款大罪,包括“怨望”、“有异志”等,拟凌迟处死。
康熙知道鳌拜与苏克萨哈积怨颇深,鳌拜纯属罗织罪名,因此不批准。鳌拜因此咆哮公堂,与康熙激烈争辩,终于将苏克萨哈满门抄斩。苏克萨哈的子孙全被处死,不少亲朋好友也受到株连。
处死苏克萨哈以后,鳌拜更加气焰嚣张、目空一切,经常在康熙面前呵斥文武大臣。
康熙无法容忍鳌拜的独断专行和态度傲慢,就下决心除掉他。考虑鳌拜的党羽遍布朝廷、盘根错节,康熙就采取不露声色、欲擒故纵的策略对付鳌拜。
康熙先是加封鳌拜由原来的二等公为一等公,又加封太师;平时对鳌拜也是和颜悦色、礼貌周全。鳌拜生病,康熙前去探望。御前侍卫发现了鳌拜藏在席子底下的匕首,众人大惊失色。康熙却笑着说:
“刀不离身是满洲的习俗,不足异也。”
这一情节在《鹿鼎记》和《康熙王朝》中均有展示,历史上也确实是这样的。
康熙一方面麻痹鳌拜,一方面暗中布局。他提拔索额图、明珠等人,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圈子;然后暗中挑选了一批少年侍卫,以在宫里修习布库之戏之名,练习擒拿鳌拜。鳌拜以为这是少年皇帝贪玩,遂不以为然。
年5月16日,康熙安排就绪,召鳌拜进宫。鳌拜毫无防备,只身入宫,立即被众少年卫士擒获。康熙又命令将鳌拜的党羽一网打尽,交议政王大臣议罪。鳌拜集团就此覆灭。
5月28日,议政王大臣等议定鳌拜大罪三十款。鳌拜的罪行是:
欺君专权、任用奸党、族灭苏克萨哈、擅杀苏纳海等三大臣,等等。
因为鳌拜“逆恶种种,所犯重大”,拟革职,斩立决。
康熙帝以鳌拜效力年久,战功卓著,不忍加诛,命革职查办,籍没拘禁,其子亦免死拘禁;同党班布尔善、塞得本、阿恩哈等人被立即处死。
铲除鳌拜之后,康熙调整治国政策,废除圈地弊政,恢复内阁、翰林院、兴办学校,重视农桑,为后来的守成奠定了基础。鳌拜专权时期制造的一些冤假错案也得到平反。朝廷上下一时显得弊绝风清、欣欣向荣。
鳌拜被囚禁后,不久死亡。康熙五十二年(年),康熙念鳌拜战功卓越,追赠其一等男爵,由其弟弟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