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雍正王朝》虽然改编自二月河先生的原著小说——《雍正皇帝》,有着艺术加工的成分在内,但对康熙朝晚期的“九子夺嫡”事件和雍正皇帝在位期间的执政表现还是进行了较大程度的真实还原。
历史上的康熙朝晚期,康熙皇帝的九位成年皇子就储君之位展开了疯狂争夺,这场不见硝烟、不动兵革的朝堂争夺,因其手段之毒辣、用心之狠毒、过程之漫长、结果之血腥而被后世唏嘘、感叹。虽然康熙皇帝当时的成年皇子并不止九位,参与序齿的皇子更不止九位,但其余皇子却并无参与到储位争夺其中,这也是《雍正王朝》中未见其余皇子身影的主要原因。
根据《清玉牒》的记载,在参与“九子夺嫡”的诸位皇子中,属皇十四子胤禵的年龄最小,可排序在胤禵之前却并未参与其中的皇子就有5位:皇五子胤祺、皇六子胤祚、皇七子胤祐、皇十一子胤禌和皇十二子胤裪。
“九子夺嫡”人物图志在封建皇权的争夺过程中,排序在前、年龄居长拥有绝对程度上的优势,皇十一子胤禌和皇十二子胤裪或许还有着年龄上的劣势,可皇五子胤祺、皇六子胤祚和皇七子胤祐可谓占尽先天优势,为何也未参与其中呢?
皇五子胤祺
论出身,胤祺的生母乃系康熙皇帝的“四妃”之一,“眷顾最深”的宜妃郭络罗氏;论宫中后台,胤祺自幼便被仁宪皇太后,也就是孝惠章皇后亲自抚养;论皇室兄弟势力,他有皇九子胤禟和皇十一子胤禌两位“一母同胞”;论朝野势力,“心气平和、性情善良”的胤祺背后有诸多蒙古勋贵、朝中重臣的支持。
也就是说,皇五子胤祺几乎满足了所有夺嫡条件;而且,他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几乎和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完全相同。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1、康熙四十七年,因废黜太子而内心烦忧的康熙皇帝,身患轻度中风,当时能与御榻前侍奉的只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和皇五子胤祺;
2、康熙四十八年,复立太子时,皇五子胤祺和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一共被晋封为亲王爵位;
3、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再次被废,胤祺又和胤祉、胤禛一共受到康熙皇帝嘉许并赐银两,长子弘昇获封世子爵位。
更重要的是,康熙五十一年以后,胤祺屡屡被康熙皇帝委以重任,而且几乎都是“代天子而行”的特殊使命。也就是说,如果皇五子胤祺真能参与到夺嫡之争中,康熙皇权的传承结果或许还真能改变。
但是,皇五子胤祺生性平和、持躬谦谨,对皇位根本没有兴趣;而且因为其自幼在仁宪皇太后身边长大,对于汉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抵触心理,汉文不行、才学不佳也让其综合素质大大减分。如此一来,皇五子胤祺索性放弃争夺,持乐善之风,终其一生。
皇六子胤祚
“祚”,皇位、大统之意,仅从其名字的选取就能看出康熙皇帝对这位皇子寄予厚望。
皇六子胤祚,“四妃”之一的德妃乌雅氏所生,皇四子胤禛、皇十四子胤禵的亲兄弟。生育皇四子胤禛时,乌雅氏未得后宫位分的晋封;可怀上胤祚仅半年,乌雅氏就从宫女直接被晋封为了德嫔。
乌雅氏能从宫女直接被晋封为高等妃嫔——嫔,有着生育胤禛的功劳,更有孕育胤祚的功劳,更重要的此时的胤禛成功躲过了前面7位皇子接连夭亡的命运,让康熙皇帝看到了乌雅氏能生且能保证皇子存活率的特质。
至于康熙皇帝为何对这位皇子如此中意,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只不过,这位皇子并没像自己的两位兄弟胤禛、胤禵那样长命,未满6岁便早早夭亡。
皇七子胤祐
生母为成妃戴佳氏,出身内务府包衣,后被抬旗至满洲镶黄旗。其家族虽然有多人为官,但大多为不掌实权、级别较低的虚职官员。其父也只是一个从七品的内务府司库,基本相当于一个县处级副职官员。
根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的记载,戴佳氏虽然于康熙十九年生育了皇七子胤祐,但其直到康熙四十八年才被册封为嫔、康熙五十七年才被册封为妃。而且,成妃还排在康熙后宫“妃”位妃嫔中的最后一位,甚至比皇八子胤禩的生母良妃还低两个排位。
也就是说,皇七子胤祐的出身低微,甚至低于皇八子胤禩。再加上年幼时期没能找到一个改变自己出身的高等妃嫔抚养,让其一度生出自卑心理,养成了“敬谨小心,安分守己”的性格。
康熙朝的皇七子胤祐,曾经跟随康熙皇帝亲政准噶尔,是少有的几位因功晋封爵位的皇子之一。康熙五十七年,胤祐奉命监管正蓝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表现极为出色。可这一切都未能改变康熙皇帝对其出身卑微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这位皇子还患基本可以斩断其继位可能的腿疾。如此背景下,皇七子胤祐也只得远离斗争,谨慎安分的生活。
成妃剧照后记
所谓“无情最是帝王家”,同为康熙皇帝之子,因为出身的不同、养母的不同却也能被康熙皇帝、其余皇子乃至满堂朝臣的另眼相看。对于皇位之争,皇五子胤祺属于主动放弃、皇六子胤祚无奈早夭,可学识出众、才能卓越的皇七子胤祐仅因出身卑微竟被生生地逼成了一个谨慎小心、安分守己的自卑皇子,着实可叹、可悲。
参考文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清玉牒》、《清史稿·诸王列传》、《皇朝文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