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的时候总能看到名目繁多的胡同,就像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弄堂一样,就是一种生活街区。胡同,已经有多年历史了,可以追溯到年元代始建大都时期,胡同本来是蒙古语的译音。胡同这个词,在三国志里面出现过,意思就是胡人汉人同居一处的意思。
北京的胡同星罗棋布,灰墙灰瓦,看起来没什么区别,实则不然,每个胡同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就像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村子,屯子,都有各自的名字,都有各自的来历和说法。胡同看起来是寻常巷陌,但是曾几何时,住的是显赫的大人物,位极人臣的人物,或者曾是名人故居,府邸,宅邸。图中是教子胡同,我在这里住了两晚,距离牛街很近,周围有北京法源寺,还有牛街礼拜寺等。教子胡同长米,31号原是甘肃会馆。
北京九州通衢,宽阔大街上车水马龙,站在天桥上,看到的都是机动车,头顶是起降的飞机。而只有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胡同,就像农村的街巷一样,低矮的房子,才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人间烟火气。图中的牌子上有教子胡同,输入胡同,法源寺后街,输入胡同东口等字样。输入胡同,长米,宽3.6米,清朝的时候叫做熟肉胡同,后来名称雅化了,民国后就称为输入胡同。这里曾是北京牛肉集散地,与屠宰业有关。
北京胡同,就像北京的百科全书,一块砖,一片瓦,可能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五十万年前,原始人就已经住在这里,那时候是天然洞穴。一万多年前,住的是简易房屋。到了三千多年前,就称为古燕国的都城了。后来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都是北方重镇。图中是砖塔胡同64号,之所以到砖塔胡同,因为胡同东口有砖塔,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砖塔是八角七重檐,是耶律楚才的老师,万松老人的葬骨塔。年,鲁迅与周作人交恶,从八道湾搬到了砖塔胡同61号,也就是现在的84号居住。写下了《祝福》,《在酒楼上》,《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中国小说史略》是当之无愧的巨著。我到砖塔胡同就是为了寻找鲁迅故居的。
砖塔胡同走了一遍,没有找到鲁迅故居,因为这里的居民不知道,问了砖塔胡同64号的人,主人让我到家里看,进了很小的门,进去很小的院子,院子只是一块立锥之地。遗憾地出来了。砖塔胡同在元明清三代,都是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是戏曲活动中心,有戏班,乐户,还有勾阑,每天锣鼓喧天。年5月,作家张恨水陡然病倒,于是住到砖塔胡同43号一所小四合院居住,后来在砖塔胡同病逝。图中是砖塔胡同,元代最早的29条胡同里,只有一个有文字记载,那就是砖塔胡同了。
沙井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南下洼子胡同,全长米,宽6米,元代属于昭回坊,明代属于靖恭坊,当时叫做沙家胡同。清代属于镶黄旗,乾隆时沿用旧称,宣统年间,称沙井胡同,民国后沿称。到了上世纪年到年,一度改称辉煌街六条,后来恢复了原名。沙井胡同15号,原来是清光绪年间,内务府大臣奎俊的宅邸,现在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图中是沙井胡同。
帽儿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地安门外大街,全长米,宽7米,清代就称帽儿胡同,沿用至今。现在胡同内5号系清朝四合院,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号,11号的可园,35号,37号是婉容故居。这些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号是北洋军阀冯国璋的住宅。15号院子是清朝提督衙门。图中是帽儿胡同。
菊儿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全长米,宽6米,元代和明代属于昭回坊,明代称局儿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成为桔儿胡同,宣统时称为菊儿胡同。民国后沿称。年整顿时改称交道口南二条,到了年到年时候,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六条,年将小菊儿胡同并入,所以称为菊儿胡同。胡同内3号,5号,7号,原为清直隶总督大学士荣禄的府邸,3号与5号院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7号院曾做过阿富汗驻华大使馆。17号,41号是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设计。
元代的时候,胡同只有29条,当时规定,宽36米的叫做大街,宽18米的叫做小街,宽9.24米的才叫胡同。到了明朝,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当时北京城胡同,条,街巷条。到了清朝,胡同宽度开始模糊,街巷与胡同分不清了,当时胡同数量条。然后就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是建国前后,胡同数量达到了多条。图中是颁赏胡同,原来叫做板肠胡同,到了光绪年间,就已经不叫板肠胡同了,改名颁赏胡同。可能因为胡同里的王府特别多,王爷们经常颁赏,所以叫颁赏胡同。
北京的胡同是一种文化,传了七百多年历史,从名称上来看,就包罗万象,并且名称的更迭,更是历史的见证。有石虎胡同,堂子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耳朵眼胡同,罗圈胡同,等等,不一而足。现在北京的胡同,数量达到了0多条,胡同里的掌故,老北京可以跟你说三天三夜,津津有味。图中是藕芽胡同,西起棉花胡同,南到护国寺街,是西城区东北部的一条胡同。当年护国寺举办庙市,卖鲜藕和豆芽的商贩在此聚集,所以叫藕芽胡同。年将麻花胡同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