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而言,“四九城”是一个十分熟悉但仔细想想又不知其所以然的称谓。从民国时期老舍的小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文学作品,从话剧到电影再到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四九城”似乎已经成为首都北京独有的城市称谓。
北京人口中的“四九城”不仅是对北京这座现代化都市的简单指称,也是北京城长久以来沉淀的城市符号,更是属于北京人的一种历史文化记忆。那么,北京为什么会被称作“四九城”?
“四九城”这一名称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历史由来呢?让我们从档案文献中探寻答案。众说纷纭:关于“四九城”的两种说法关于北京城为何被称为“四九城”,有两种广为流传的说法。
一则是说“四九城”指的自清朝开始,以内城为边界的,包括皇城和紫禁城所构成的区域。其中“四九”分别指的是内城的九座城门和皇城的四座城门。支持这一说法者主要是以清朝的民族统治政策为出发点,解释称“四九城”其实是居住在内城的满洲亲贵为了彰显社会身份的一种区域称谓,其所包含的区域则是内城、皇城与紫禁城。
另一则说法则称“四九城”指的是组成北京城的四道城垣与内城的九座城门,即由外城、内城、皇城及紫禁城所构成的区域。相较于第二种说法,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更具合理性。
首先,“四九城”这一名词的出现最初就带有浓烈的属性与身份意味。清军入关后,为了保护满族贵族的切身利益并巩固自身统治,在北京城实行了严格的旗民分治政策,将以前居住在内城的普通民众都驱逐至外城定居。
居住在内城的满族亲贵往往享有特权,此后,对于外城的北京老百姓而言,定居内城的人在社会地位上自然就高人一等。由此可见,普通百姓居住的外城虽然是北京城市区域的一部分,但却偏离了“四九城”这一称谓的初衷。其次,据我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张清常考察,“四九城”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清末民初时期。
随着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不断加深与国内众多阵营的反抗,直至最后辛亥的爆发,作为清王朝统治群体的满族已经从昔日的神坛上跌落。此时居住在内城的满族遗老、遗少在日常交谈中就企图通过“四九城”这一称谓,来凸显与其他民众之间的居所差异,以此证明并找回自己的社会身份与地位。由此,“四九城”这一称谓才开始在民间流行。
分隔城区:北京城的四道城垣与皇城的四座城门明清时期,北京城被四道城垣分隔为四个城区,它们由外而内分别是:外城、内城、皇城以及紫禁城(或称宫城)。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地带,为天子居所和朝臣觐见之地,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皇城位于内城南部正中,为彰显皇室威严,皇城城墙建筑形式以红墙黄瓦为主。皇城内部也多设有官署、宗庙、园林、仓库、内务府等机构,具有拱卫与服务紫禁城的职能。内城又称“京城”,它包裹着皇城与紫禁城,明朝时期,北京城中的百姓几乎都居住在内城之中。
八旗铁骑入关后,清朝统治者在北京城实行了严格的驻防制度,城内则严格实行旗民分治。早先居住在内城的平民百姓被驱逐,内城被用来安置清朝八旗及其家眷、从属。其中内城南部为正蓝、镶蓝旗辖区,北部为正黄、镶黄旗辖区。
在镶黄与正蓝旗辖区交界地带,北部为正白旗辖区,南部为镶白旗辖区。在正黄与镶蓝旗辖区交界地带,北部为正红旗辖区,南部为镶红旗辖区。清朝王公贵族的府邸和中央官署也都设在内城之中。外城整体呈长方形,位于内城的南部。因其整体外形形似帽子,北京百姓也将其戏称为“帽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