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金清军头盔上有根针,用来顶人还是避

长沙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3.html

五一黄金假期,于家中闭门无聊,重温当年那部经典电视剧《康熙王朝》,其中有一段讲得是康熙御驾亲征逆贼葛尔丹。康熙爷果然不愧为千古一帝、马上天子,自己亲自披甲骑马检阅军队,好一副英姿飒爽的威严。

剧情大家都很熟悉,没有什么复述的表要。可是有一点成功地引起我的注意,康熙和他的八旗兵头上所戴的头盔十分特别,上面插着一个二三十公分长的“银针”,难道是战场上用来顶人,或者野外作战避雷用吗?通过查阅资料,答案都不是。

先说说头盔文化

中国历史上,士兵的头盔由来已久,可以追溯的资料是商朝,商朝到前汉期间,士兵头盔的变化其实不大,主要的材质都是青铜,相当于一个金属灌状物,前面切掉大约五分之二露出脸部。

东汉时期,头盔出现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个整体铸造而成,而是由铁圈、铁条弯曲做成构架,上边再用金丝将铁片一片一片串联;魏晋南北朝至隋代,由于中间出现一段胡人入主中原的阶段,头盔的样式逐渐出现新变化,额头前边有向上的弯角,双耳部分自然下垂,一眼便能识别出浓郁的游牧元素在里面。

直到唐朝,头盔才正式成为一种军旅文化。由过去单一样式演变成发髻冲角盔、折返顿项盔、狻猊盔、朱雀盔等四种。宋朝又在唐朝和五代十国的基础上,制作出更加精美的凤翅盔、笠型盔、莲沿笠形盔、无名盔。

后金“避雷针”的出现

那么,清朝八旗兵的“银针”头盔从何时兴起呢?准确地说它不是后金的专利,这样的创作灵感来自元明两朝。从明朝开始士兵的头盔便出现“银针”,只是“银针”长度比较短而已,经过元明清三朝,“银针”开始不断变长,才有后金的“避雷针”出现。

后金头盔上的“避雷针”真名叫做“樱枪”。缨枪的装饰从视觉上,让人一看就知道它不是中原汉地的产物。因为中原汉人以步兵为主,步兵行军打仗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两条腿”,若是头盔上再加上这么一根铁棍,无疑会加重盔甲整体的重量,会给步兵造成带来很大的体力消耗。

游牧民族则不同,主要以骑兵为主。行军打仗时,全部骑在马背上,对于士兵本身的体能消耗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中原汉人的生活习惯喜欢一切从简,游牧民族大多喜欢那些夸张的装束,也是头盔出现“避雷针”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蒙元实现入主中原后,充分借鉴中原汉地的头盔风格,加入自己本族特有的元素,头盔缨枪随之出现。

清朝“避雷针”的作用

后金八旗兵头上的避雷针,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区别身份。缨枪上会有一簇羽绒作为装束,羽绒往往又会染成不同的颜色,颜色的不同可以直接用来区分部队所属和士兵身份。

后金八旗军的缨枪往往会被染成黄红白蓝4种颜色,一种颜色又是“正镶”两个番号,合起来总共是后金八个部落:正黄旗、正红旗、正白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红旗、镶白旗、镶蓝旗。

所以,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苏克萨哈前线打仗时,头戴的是白色缨枪,因为他是正白旗出身;鳌拜怎穿戴黄色缨枪,因为它是镶黄旗出身,还有索尼也要佩戴黄色缨枪,因为它是正黄旗出身等等。包括乾隆时代的和珅是镶红旗出身,他的缨枪上红色。当然还有一些分贵族军,比如绿营军由于不在八旗之列,他们的头盔装饰只要不逾越礼制,想穿戴什么就穿戴什么,也没人管。

乾隆皇帝价值连城的头盔

后金由边缘落后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一下变得“富裕”起来,各项生活品味也随之水涨船高。再加上四方安稳、鲜有战事,头盔便成为皇室贵族的艺术品。特别是一代才子皇帝乾隆爷,他自己找人精心设计的头盔珠光宝气、价值连城。

整个头盔采用金丝镂空装饰,头盔的表面是布满精美的雕饰,四周全部用珍珠点缀起来,特别是缨枪上面专门镶嵌着一颗蓝宝石,羽绒是上等的貂绒,远远望去熠熠生辉、珠光宝气。当然,乾隆皇帝的这顶头盔肯定不是用来御驾亲征,通常在大型庆典时,巡检四方和将士们所用。

“避雷针”的退出

后来,伴随火器的全面普及,冷兵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清朝为了适应新的国际规则,不得不改变繁重不堪的传统装备。从南洋和北洋两支新式装备的出现,大檐帽的出现彻底取代“避雷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5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