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条约一词,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以武力强加到我们身上的诸多不平等条约,但事实上,中国朝贡体系与西方条约体系的碰撞远早于年,准确的说,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两大体系间的摩擦与冲突就从未间断,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就是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说起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就不得不提及雅克萨之战,这场战役知名度颇高,通常教材都会浓墨重彩地予以叙述,但如果我们剥去其反侵略斗争的光环,仅从战役本身来看,首先令人惊掉下巴的,便是其规模之小,实出乎我等之意料。
中方代表索额图、俄方代表柯罗文据《清史稿·彭春传》记载,雅克萨之战发生于公元年,当时,近名俄军及其家属(或曰哥萨克,与日本浪人、西欧殖民者类似)在雅克萨地区筑城,妄图霸占黑龙江流域;为拔除该据点,清廷大概动员了名官兵,当然,这并不包括东北地区各部落武装。其后还有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此战双方动员兵力更少,清军大概只出动了余人,而对面的武装俄军也不过多人。所以,从史料记载来看,决定黑龙江流域二百余万平方公里(约等于四个法国,七个德国)国土归属问题的雅克萨之战,竟只是场千人级别的战斗,而且主要是以围点打援、长期围困等方式进行的,似乎并不精彩。
但事实上,17世纪末,能在远离首都的非核心地区投入上千人相互厮杀,姑且不论胜败,这种武装力量投放能力本身就已经十分牛逼了,我们可以看一下地图:
雅克萨与宁古塔间直线距离雅克萨与雅库茨克直线距离由图可知,当时的沙俄东进司令部雅库茨克与雅克萨地区仅直线距离就有多里,而清军战略集结地宁古塔与雅克萨地区也差不多是这个距离,这就使双方根本无力动员大部队前往作战。
从俄国方面看,自16世纪末起,一批又一批的“冒险者”、流浪哥萨克、沙俄军人翻越乌拉尔山,开始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征服,他们于年来到叶尼塞河流域,建立起叶尼塞斯克要塞,接着继续向东挺进,于年侵入勒拿河(列宁由来)流域,建立起雅库茨克要塞,本身就是强弩之末,欺负一下游牧土著、渔猎部落或许可以,真要硬碰硬是万万打不赢的,该情况直到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线通车方告结束。
西伯利亚大铁路示意图清政府这边也忙得不行,看过前文的都知道明清易代与“闯关东”之始,年明清易代,八旗老少大都组团进京去了,连“龙兴之地”盛京也没几个人,其他地区基本沦为了无人区。康熙继位之后,先是鳌拜辅政,后又忙着摆平三藩之乱,根本无暇北顾。
年,康熙帝借出关拜谒祖陵之便,亲自赶往东北视察,决定组织人力开垦东北地区土地,修筑驿站,积累军粮。
康熙东巡年开春,康熙帝令彭春、郎坦准备进攻,先收雅克萨城外的麦子以为补给,不料出发太晚,俄军已经收获,只好退回,这与公元年诸葛亮四出祁山割司马懿的麦子如出一辙。年,清军已经积累军粮1石,可谓兵精粮足,遂再次出击雅克萨,成功将沙俄军堵在城里,在清军强大攻势下,俄军被迫投降,彭春奉康熙帝指示,任其去留,竟有部分俄军表示愿意久居中国,被清廷编入镶黄旗,可任五品以下武职,后人常称之“俄罗斯佐领”,也算奇闻一件。
经过长期拉锯,中方代表索额图与俄方代表柯罗文于年正式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正式文本有拉丁文、俄文、满文三种,规定双方以额尔古讷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沙俄,基本解决两国东段边界纠纷。值得一提的是,中俄《尼布楚条约》首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专称,从这一点上看,中俄《尼布楚条约》实为中国朝贡体系与西方条约体系平等对话之始。
中俄《尼布楚条约》所定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