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宫剧中,我最爱的却是十三爷红颜秀影

怎样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dbfzl/180614/6329464.html

12月15日,文坛一颗星星陨落——著有“帝王系列三部曲”的二月河先生逝世,享年73岁。

提到“二月河”先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万字的“帝王三部曲”几乎可以算作开创了清宫剧的先河。二月河先生凭借一己之力带领中国亿万观众走进“九子夺嫡”的时代,探索“康乾盛世”的前世今生。

有关“九子夺嫡”的故事,我相信很大一部分90后是以“穿越剧”作为启蒙教育的。波诡云谲的宫廷之斗,血雨腥风的皇位之争,政治争斗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不需要杀戮就足够令人闻风丧胆。在二月河的政治版图中这段历史堪称其文学创作的高潮,引得无数读者探秘追捧,也因此成为后来大批清宫作品的历史蓝本。

这段清史,不仅让我们看到中央集权鼎盛时期的中国式政治关系,也为我们描绘刻画了一批具有强烈性格色彩的政治家。乾隆37年,宁寿宫皇极门外矗立起一座为世界惊叹的九龙壁,九尊龙像雕刻的栩栩如生,饱含“九五之尊”之意,历经几百年风雨,他们依然见证着中国的兴替。

有时我竟会恍惚,这“九龙”会否也注入了当年皇子们的魂魄?他们站在紫禁之巅,默默守护着他们曾经挚爱的皇城。所谓“龙生九子,九子不同”,大抵说的就是这样的境遇。

胜者为王败者寇是社会的丛林法则,但无论孰胜孰败,结果总是令人扼腕。这也恰恰证明了康熙的教育是成功的,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儿子,却难逃“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哀。

十三其人

要说“九子夺嫡”的最大赢家非雍正莫属,但除了雍正,还有一个人在这场角逐中不战而屈人之兵,获得了“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尊荣,这个人就是康熙爷的十三子,雍正朝的和硕怡亲王

——胤祥。

有次在听讲座,主讲老师讲到雍正朝的历史,不免提到这位荣宠加身的怡亲王,为了确保我们都听得明白,老师问了一句:“大家知道胤祥是谁吗?”

结果台下异口同声:“十三爷!”,果然我们都中毒太深。所以鉴于这样的“情怀”,入乡随俗,我们这篇文章也就称他“十三爷”好了。

十三爷,爱新觉罗.胤祥,清圣祖康熙皇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十岁丧母,由德妃代为抚养。康熙驾崩后,皇四子胤禛继位,史称雍正。

当年十三爷就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任军机处议政大臣之首。隔年命总理户部;雍正三年,命其总理京畿水利营田大小事宜。因政绩卓著,被雍正封为“铁帽子王”。

雍正八年,十三爷因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去世,享年45岁,谥号为“贤”,配享太庙。可以说十三爷是雍正这位大名鼎鼎铁腕政权的冷血皇帝一生之中最信任的人。

少年得宠

十三爷年幼在众皇子中的地位并不高,生母是镶黄旗的包衣宫女,在十三爷十岁那年就香消玉殒,死后才被追封“敏妃”,雍正即位后才追封其为“皇考皇贵妃”。

大家都知道清朝后宫,“子凭母贵”、“母凭子贵”相辅相成,但如果你以为咱们十三爷会因身世低微而籍籍无名一生,那你就错了。少年胤祥不仅并未因此遭遇众人冷落,相反康熙爷对这个年少丧母的儿子是百般维护宠爱。

我一度觉得老康这个老头儿就是看谁死了妈和谁亲,典型的生前不懂珍惜,死后开始补偿。赫舍里皇后和太子是这样、温僖贵妃和十爷也是这样,所以胤祥也是这样。

康熙三十七年,年仅十二岁的十三爷首次随驾盛京,在此后的十年间,凡遇圣祖爷出巡胤祥必侍奉左右。甚至去泰山祭祖这样的大事,康熙也只派了十三爷一人前去,当时的朝臣都认为十三爷前途不可限量,要知道祭祖这样的事情本就是太子才有资格去的。

加之当时太子胤礽德行一直都不怎么地,所以后来也一度有说法说康熙对十三的期待远不止“王爷”这么简单。而十三爷也的确不负众望,文韬武略、神武英明。

在清朝史料中对十三爷的描写有如下记载:“诗文翰墨,皆工致清新,雅擅音律,勤笛了得。精于骑射,发必命中,驰骤如飞。”

也有故事提到:在一次围猎的过程中,一只猛虎突然出现,年仅十几岁的十三爷手持利刃,向前刺之,见者无不佩服其神勇。

这段史实虽然一定经过些粉饰修改,但面对猛虎无所畏惧的少年,想必令人欢喜也是情理之中。不过我倒觉得十三爷应该是文治比武功还要更胜一筹。

据《清史稿》记载,皇十三子胤祥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并且颇具办事才能,能够兴水利、通账目,并且极善处理人际关系。书画俱佳,能文能诗。存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交辉园遗稿》中存留的诗篇,足见其文学水平。

《西郊》

爱新觉罗.胤祥

夹道千行苑柳斜,青青芳草衬晴沙。

春风十里西郊路,开边墙头处处花。

我最喜欢的一首《西郊》正是写于十三郁郁不得志的时光,其中对西郊养蜂夹道的刻画细致入微,画面感极强。诗体的清隽秀丽中隐隐流露出一丝孤寂无奈,但笔触又并不颓唐,反而一片欣欣向荣之感,这就好像十三爷生性乐观豁达,总归度过了这一段较为艰难的日子

失宠

康熙四十七年,十三爷卷入了一场“无妄之灾”,第一次废太子事件在当时的朝廷引起轩然大波,身为太子舅舅的索额图锒铛入狱,包括十三爷在内的很多阿哥也因此受到波及。

十三爷自此被圈禁了差不多一年光景,随着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胤禔的魇术之行,明珠倒台,大阿哥幽禁。太子得以复立,十三爷这才得以放出。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英明如康熙又怎会相信这些无稽之谈,只不过就坡下驴,借机铲除明珠在朝堂上的势力,也想给他最爱的儿子胤礽一个机会罢了。

但从这以后康熙对儿子们的防备之心更甚,但凡出行,儿子们轮流伴驾,十三虽然还像之前一样每次都随驾出行,但明显已经不受待见。

康熙四十九年,太子妄图发动政变逼宫,失望至极的康熙二度废太子,九子夺嫡的大戏正式进入白热化。

此后的十三爷,好似在历史中蒸发了一样,所以二月河的小说中也把十三爷这段“消失”的时光大胆创作成了“十年圈禁”,直至康熙驾崩才被放出。康熙朝的最后十年,十三爷不受宠是真的,但绝不至于囚禁十年。但为什么历史上他会突然销声匿迹十年之久?想必这正是雍正的杰作。

古时候“为尊者讳”,所以刘邦上任第一件事就要把史书里的自己美化一下,然后把知道他过去且手握重权的萧何、韩信一网打尽。雍正对十三的情感都满足我们站cp的条件了,他才不会让后人对十三指指点点。

也有史料记载,雍正说他宁愿天下人指责自己,让天下人把所有的脏水泼在自己身上,也要十三弟在众人心里是那个慷慨正义、风光霁月的“侠王”。真正的兄友弟恭就是如此吧,你保全我的声名万世,我守护你的江山永恒。

当然了,除了这些推论,我们也有很多实在的证据证明十三爷在康熙五十年到六十一年间,并未受到圈禁:

从保存下来的奏折来看,十三爷在这十年并没有间断和康熙的联系,请安折依旧如常,也有很多记录表明十三爷在这十年间行动是自由的,虽未封爵但奉禄未曾减少。

其次在康熙和三阿哥之间的奏折中,康熙多次问及十三爷的腿疾状况,医院去为他治疗,这也证明康熙和十三爷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张。

不过有两点可以确定,第一是十三爷在这十年间身体状况的确不够好,有严重的腿疾,可能严重到影响了行走;

第二是直至雍正即位之前,康熙有过两次大封,每个人都有封赏,唯有十三爷没有任何爵位。纵使八阿哥遭受接连打压贬谪也仍然保下了“贝勒”的爵位,而十三爷在成为怡亲王之前没有任何爵位。

四爷

“物极必反”这个词用在十三身上同样适用,早年备受恩宠,见识了其他阿哥所不能及的一切场面,却在男儿建功立业的黄金时代遭遇冷待,我猜想年轻时的十三身上一定比影视人物更加豪放不羁,或者也可以说是恃宠生娇。

所以康熙有意无意的打压反倒让十三认识到了时局的残酷、人性的贪婪。十年的沉淀,加之身体一直不好,患有严重的“鹤膝风”(骨结核),在这样的压抑中十三爷磨砺性情,收敛锋芒,涅槃重生,这才在为日后的尊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种说法认为十三爷遭此劫难十有八九和四爷脱不了关系,不然雍正也不至于刚一登基酒急赤白脸跨了好几级封了“和硕怡亲王”,毕竟在即位之前,隆科多和年羹尧的作用可比十三爷大多了。在十三爷身上,四爷几乎把能给的尊荣全都给了。但十三爷也没有对不起他四哥给予他的这份信任。

做了王爷的十三爷更加小心谨慎,不敢一丝马虎,低调行事,从无逾矩之行,事必躬亲,进一步稳固了雍正的地位。因着十三爷的政绩卓著,他被封为清朝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前八位都是开国功勋。

雍正八年,十三爷去世,享年45岁,除了“贤”的谥号,雍正另赐“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其名改回“胤祥”,成为清代臣子中不避皇帝名讳的唯一事例。

我有时候会想:十三爷和四爷的情谊十有八九是因为境遇相似吧?十三幼年丧母,自此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四爷自小被佟佳贵妃抚养,佟佳贵妃死后回到德妃身边,德妃却只对小儿子十四偏疼的紧,对四爷不管不问。故而四爷对十三是能够感同身受的。

雍正给十三爷的祭文中写道:“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是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十三的算学就是四爷教的。

每逢康熙带其中一个出巡,俩人必通书信,哥俩好的如胶似漆。这个习惯纵使到了后来也没有改变,其中有一封四爷继位之后的书信保存下来,其内容翻译过来如下:

信件内容

四爷:“十三弟,你最近好不好?胖了没有?”

十三:“多谢皇兄记挂,我最近胖了一些。”

四爷:“胖点好,我就喜欢你胖一点。”

十三:“我怕太胖了皇兄就不欢喜了。”

四爷:“怎么会,胖些好。”

十三:“太胖了要把马儿都压垮了。”

四爷:“那怕什么,再送你两匹就是了。”

十三:“马儿太累了跑不快就不能很快见到皇兄疯了。”

四爷:“那就送你两匹良驹吧!”

雍正一生节俭,死后只带了三件物品随葬,其中一个就是十三生前用过的鼻烟壶。我们总说天家无情,妄想着君王有情,就会全不知人心险恶、天道残忍!是谁说雍正是个冷面皇帝?他只是把所有的爱护都留给了十三。

影视

一提到“十三爷”的荧屏形象,无非脑补出来的是《雍正王朝》中十三的敢爱敢恨、《步步惊心》中十三的风流潇洒、《宫锁沉香》中十三的侠骨柔情。可在我心里,我始终觉得十三爷应当比他们更完美些。

少年得志,十三爷自然踌躇满志,他会像所有阿哥贵胄那样,打的一手好布库,也喜欢逢人就显摆自己高人一等的才学。少年应有的意气风发无一不在他身上体现,“拼命十三郎”的名号自然不是浪得虚名。

就像《步步惊心》里十三爷自己说的:骑马、佩笛、带剑,自由纵横在天地之间。漠北射雕,江南听曲。畅意时,幕天席地饮酒舞剑。雅致时,红袖添香灯下吟诗。

中年危机,他度过最难熬的十年,却也因此成就了非凡卓绝的十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空乏其身。而立之年他学会了收敛锋芒,做个大隐于朝的义士。

他仍然敢爱敢恨,依然侠肝义胆,他学会了只卖命不拼命。他隐忍蛰伏,忠勇无双。他是康熙召见便不顾腿疾执意快马一鞭的十三,他是几经凄风苦雨仍旧谈笑风生的十三,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不忘初心的十三。他配的上雍正的信任,更配的起“侠王”!

爱情

钟情一人,大丈夫不拘于儿女情长,但我猜十三爷可不是这样。或许是继承了康熙爷的性子,十三爷也一向以“风流倜傥”名声在外,想必红粉知己也是不少。

可无论是《步步惊心》和绿芜的惺惺相惜还是《宫锁沉香》中和沉香的情深不寿,那么多影视作品里,十三都被塑造成一个专情的形象,爱情干净的没有一丝杂质。这要归功于历史上十三爷的发妻兆佳氏。

十三岁的兆佳氏遇上十五岁的十三爷,自此以后两人就过着神仙眷侣的日子。“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说的就是他们俩。

十三爷一生有九子四女,其中七个孩子皆为兆佳氏所生。超过半数的的孩子一母所生,足见十三和兆佳氏之间感情深厚。兆佳氏活了84岁,经历了人间百态,替早逝的十三爷撑起了王府,帮扶年仅八岁的弘晓坐稳了这“铁帽子王”的爵位。

十几岁时家中对坐,一个妙龄女子低声浅笑,十三爷笨拙地拿起眉笔,每个动作小心翼翼,生怕弄疼了这个可人儿;二十多岁,十三开衙建府,无数女人被塞进来,可作为当家主母就应该拿出担当和气度。

想必十三也很愧疚,只能用陪伴来证明自己的真心;三十多岁,十三腿疾复发,兆佳跪在床头一遍遍换药,绞着帕子蹙着眉,看着十三额头的汗珠滚落强忍着不吭声,兆佳也一定在夜里偷偷哭过吧。

伉俪情深,举案齐眉,可能都不都形容一对“患难夫妻”的爱情,或许他们不需要什么山盟海誓,只愿细水长流,我中有你。

那一年胤祥15岁兆佳13岁,年少的爱情有些美好。十三死后兆佳郁郁寡欢,别人对她说她能活到岁,她却在十三的坟前哭,说我不想活那么长,我只想早一点下来见你。

从少年夫妻到老来思念成疾,你是我年少的欢喜。弥留之际,兆佳依稀记得这个与她走过半生的十三爷。春闺梦里人的红袖添香是她,患难见真情的鹣鲽情深也是她,想必她也是满足的。

小编有话

十三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他机智勇敢却从未忘本,他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却不愿意赶尽杀绝。他骨子里有一股梅花般的傲气,身居庙堂之高未忘江湖之远。他是谋士亦是隐士,仿佛魏晋先贤转世,自内而外散发着旷达超脱,有一股不凡的侠气。

文章最后送一首《步步惊心》中十三爷作的小诗,希望各位即使身处逆境,几经辗转,也可以像十三爷这样豁达明朗:

风萧雨霖几时休,陋窗寒舍皆叹幽。

醉饮残酒忆昨日,红烛酥手刹白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