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故事八旗二马路真的有八旗子弟居住

八旗二马路的由来

在天字码头附近有一条路叫八旗二马路,但它却和八旗人毫不相关。清朝时期的官员,会走水路由天字码头上岸,然后由八旗人接官员们去到码头旁的“接官亭”中休息。在接官亭上还会举办欢迎仪式,仪式完成后,便会浩浩荡荡地经过八旗二马路进城上任。

当年,八旗人民不是住在八旗二马路和八旗会馆区域,因为驻粤八旗人员经常在天字码头附近活动,天字码头也是他们的“第二地区”;而且官员上岸也是由八旗子弟接待,所以便被冠上“八旗”名号。

何为“八旗”人

清朝时期八旗军军队所在方位

“八旗子弟”在清朝时期是皇帝国戚,被后人称为“旗人”。其实八旗子弟一开始并不是皇帝国戚,只是当时的一个满洲狩猎组织,大部分都是一些兵卒;年八旗子弟努尔哈赤第一次向明朝发动战争,命令“左四旗取东州、马根单二处”,自己率领兵卒“右四旗兵及八旗选练护军取抚顺所”,八旗制度由此而产生。由于各个旗号组成的成员种族不同,因此还分成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等到八旗制度确立后,满洲便正式实行“八旗制度”。

八旗军一开始是没有上下级别区分的,但由于长期的处于侵略战争中,直到建立清朝之后,“八旗”开始分为上旗和下旗。其中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旗主都是由当时的皇帝兼任;其它五旗为下五旗,由皇帝的子侄们统领。

清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各地的军事防御,皇帝让八旗兵到各地开始驻守;因此八旗军开始了规模化的圈地活动,旗人们得到了很好的生活条件,也让旗人的后代过着奢靡富贵的生活;也因为八旗的旗主不是皇帝就是王爷,因此在八旗驻守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戚,在驻守各地都是横行霸道的。

八旗人在广州的生活

在清代时期,清军进入中原后,为加强清政府的统治地位,八旗兵需长久驻守在广州城;世代都不能调回老家。因此现在在广州生活的满族人,大多数都是八旗兵的后代。满洲八旗兵的后代一直居住在广州,直到现在大概已生活了七八代了。

八旗兵刚到广州城驻守时,他们的居住范围大概是东至现在的解放路,西至现在的西门口,北至光塔路以南一带,南至大德路。当时清政府对八旗兵有严格的驻扎地规定,汉军八旗和满洲八旗不得混住;而且旗民们不得学习技术、不得经营工业、不得擅自离城十里、不得与其他民族通婚。

朝天小学

清同治三年(),正黄旗的库克吉泰创办了广州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广州同文馆。洋务运动初期,广州城与外国交涉日益频繁,需创办与北京上海一样的外语学校,李鸿章向皇帝申请筹办,后来在广州朝天路开设了同文馆。同文馆的学生只限于满人、旗人和汉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少数民族。当时想在同文馆上学并不简单,虽然入学考试照例举行,但可否入学还是得看学生的家庭背景;如果家里人没有身份地位是无法入学的。同文馆以英、法、俄、日语为主科,兼学习汉文、算数、地理、物理和体操。年到年同文馆变更为满汉八旗高等小学,直到年才定名为朝天小学。

八旗博物馆

在八旗二马路一侧的德政南路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博物馆,该博物馆的5楼摆放着八旗相关的旧物件。八旗博物馆在年建立,在当时是广东省内首家八旗文化博物馆;它与接官亭相距10分钟左右的路程。

八旗博物馆里有一张当年八旗军驻军图,上面标出了在清代广州城内有三分之一的地块都是属于八旗人的。而八旗二马路虽然和八旗人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是也记录着八旗人在广州生活过的痕迹。

八旗军驻军图

乾隆至宣统年间的清代广州城内,都是八旗驻军的生活区、将军府、总督府等,在城内居住的八旗人并不多。在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被满清统治的广州城也解放了;驻防在广州的八旗军被解散,城里的八旗人都纷纷隐姓埋名,淡出广州城。

博物馆中还展出了八旗兵的武器,以长枪、藤牌刀、大刀、挑刀、腰刀、和弓箭等,都以冷兵器为主;但也有些会配备鸟枪、大炮、抬炮、字母炮、砂炮、斑鸠炮、荷塘炮、琵琶枪等军火。

当年八旗军驻广州是为了和清王朝平定三藩之乱的政治问题,八旗军当时不仅仅是为了保卫广州,更是为了维护广州城的秩序,同时也监管一下当时地方官员嚣张跋扈的姿态。

当年八旗军驻守广州的八个城门,为了维护政局稳定,也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土安全。在鸦片战争开始前的多年,维护了以广州中心的沿海地区稳定发展。

八旗会馆

八旗会馆原址在八旗二马路的北侧,在年6月的某一天,八旗会馆被大火烧了两个多小时后,化为一片废墟;现在只留下了标有“八旗会馆”的石碑罢了。

虽然网络上有很多的信息都告知大家,八旗会馆和旗人无关;或是说八旗会馆的名字只是当年洋人口误造成的误会;但是八旗会馆见证了光绪年间发生的动荡、见证了辛亥革命,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广东钦州人刘永福曾是广西天地会农民起义军,在光绪年间为保朝廷,出兵对抗法军;中法战争爆发后,清军不堪一击,被法军打退后,便逃离战场,留下刘永福以及他的军团孤军奋战。虽然在战斗力上不敌法国,但是依然挫到法军的锐气;后来清政府接受法国的协议后,刘永福被派到广州城驻守。刘永福驻守在八旗会馆,为的是镇压聚众造反的市民。辛亥革命时期,广东都督胡汉民请刘永福出任广东民团局总长,统帅各路民军,以八旗会馆为公署;他一生都在坚持反帝斗争,当他逝世后,广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以他的名字起了一条路为“永福路”。

接官亭

在清咸丰年间洋人所绘的《广东省城图》上,近日亭为“接官亭”;当年官员上岸后,北行过太平沙岛与北岸相连之桥入城。年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查鸦片,由天字码头上岸入城;当时接官亭被标在现在北京路的西面,但可能是误标,因为从天字码头上岸后,还要绕一个大圈才能走到接官亭;林则徐当时走了东侧进城,省了很多时间。

接官亭除了是作为接官员上岸后休息的地方,也是用来接召书的。皇帝会派钦差来送诏书宣示,全城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都要穿戴好蟒袍官服,来到接官亭恭候钦差的到来。

到了清末,接官亭却成为了官员们不敢踏足的地方。当时民主革命的开始,局势紧张,任职提督的李准大人大肆抓捕民主党人,引起了党内人员的愤恨。清宣统三年()6月,清廷派旗人凤山为广州将军,为了加强局势控制;但由于三个月前,广州一将军被民主党人刺杀,凤山惧怕到了广州后也会被刺杀,迟迟不敢出发;经过朝廷多次催促,他们才前往广州。但是到了广州后,依然被党派的人炸死。经过这件事后城中官员便不敢接近接官亭。

民国前,接官亭依然存在,后来因为要扩建永汉南路,亭子才被拆除。亭子所在的巷子,以亭命名为官亭巷,至今还保留着东段。

现今

民国建立后,八旗后代没有了皇室的庇护,但是他们也没有经历战争或是屠杀;因为他们开始了逃亡或是投靠民国政府。而少部分的人因为一直都没有官职爵位的待遇,如同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在清朝灭亡后,开始了终日流浪街头打零工的生活。

清朝灭亡后在街头流浪的八旗后人

八旗二马路并不是旗人聚居的地方,八旗二马路一带历史上没住过一名八旗子弟,只是因为这里曾是八旗兵经常活动的范围;如今的八旗二马路仅仅是天字码头旁不太起眼的路,大家可能会因为路牌而好奇,却不一定知道这条路上“八旗”的意思;八旗二马路早已没有了八旗铁骑踏过的痕迹,一条街道背后的沧海桑田映照着历史的变迁。这里曾经有一个在辛亥革命时被当作民军们大本营的八旗会馆,还有着当时清官从天字码头上岸后,到达城内上任时需要走过这条路。这条路承载了多年的历史,八旗兵的马蹄远去了,生活还在继续,它不曾被遗忘。

(本文为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敬请联系本号。以上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