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王议政

我们看过雍正王朝的都知道,里面有个很精彩的片段众人逼宫,雍正被围,张廷玉力挽狂澜,当时雍正召开的这个会议就是,八王议政。八王议政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

八王议政,又称八旗议政,是清朝前期皇帝与八旗诸王、贝勒、贝子、公共同协商处理政务的制度。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年建立八旗制度后,为了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还实行了“共治国政”的制度,即八旗贝勒都参与议政,其形式是一旗或数旗的贝勒与皇帝共同议定国政。皇帝在八旗贝勒共同议定的基础上,颁布政令,命承政大臣奉行。这一制度的实行,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满洲贵族的民主性。

在元朝初期和清朝前期,按照当时的“宪法”,皇帝(大汗)是没有独断专行的传位权利的,即使指定了继承人也要经过议会的选举才能成为合法的统治者。因此,八王议政实际上是由极少数的几个皇亲贵胄共同协议一些军国大事,包括推举皇位(汗位)的继承人。

“共治国政”一般是和硕贝勒,共同管理治理。和硕贝勒是清朝时期的一种贵族封号,属于亲王级别。在努尔哈赤时期,他设了四个贝勒,包括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他们共同主持朝政,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地位和权力是同等的。

八旗是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八旗的旗主在清朝初期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他们负责统领八旗的兵马,掌握着八旗的军权。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的阿济格、镶黄旗的多尔衮、正白旗的皇太极、正红旗的代善、镶白旗的多铎、正蓝旗的阿巴泰、镶红旗的豪格以及镶蓝旗的杜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年),努尔哈赤已灭哈达,人丁增多,遂加以整顿。每三百丁编为一牛录,立一牛录额真管辖,旗分黄、白、红、蓝四色。万历四十三年,又灭了辉发、乌拉,丁口大量增加,辖地辽阔,乃确立八旗制,每三百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旗),将原旗的黄、白、红、蓝四色镶为八色,成八固山(八旗)。努尔哈赤将牛录和旗分与诸子侄,使其成为辖领和专主。

天命建元的前三四年(-),努尔哈赤就在进军乌拉时说了两句纲领性的话:“若无阿哈,主(额真)何能生!若无诸申,贝勒何能生!”

天命六年(年)闰二月,努尔哈赤又说:“贝勒当爱诸申,诸申须爱贝勒。”同年二十八日他又下谕讲:“汗善待国人,国人对汗亦好,贝勒善待诸申,诸申亦对贝勒好。若汗知国人之苦,贝勒知诸申之苦,则诸申、伊尔根虽劳苦从事,亦无怨恨矣。”

汗谕中心思想是诸申必须尊诸贝勒,特别是本旗旗主贝勒为父,听其辖束,当兵服役,纳赋供税,为其效劳。若有怠慢不恭,诸申要遭受旗主贝勒的从严惩处,八旗官将也要罚银降职,甚至监禁处死。由此可见旗主贝勒权势之大。和硕贝勒拥有这样大的权力,是“共治国政”制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汗位继承人非常难以抉择,努尔哈赤从一个小部酋长之子,在亲人被杀,亲族变心,部众离散,仇敌威逼,险遭灭门之祸的恶劣形势下,英勇不屈,浴血奋战,历经千辛万苦,打下江山,建立起强大的后金国。

创业之艰辛,努尔哈赤是深有所感的,因而很早就想选择理想的嗣子,亲手教导,亲眼督察。早在五十二岁时,他就着手处理这一重要问题。当时已经成年,能够统军征战,为汗喜爱的儿子,有四个人,即长子褚英、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四人均已成为有权有势的贝勒。

四大贝勒中,不是被问责的就是因为别人犯错受牵连的,唯一稳定的是勒皇太极,可他毕竟还不是福晋所生,有此缺陷,很难为其他贝勒接受。

因此,努尔哈赤有了让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想法,直到天命七年才正式确定。

八王议政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努尔哈赤时期。为了加强控制,努尔哈赤在发展新旗时将其成年儿子推上旗主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努尔哈赤于天命七年(年)建立“八贝勒”共议国政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国主继承人由八大贝勒公推,议选“有德者”为之;不得以豪强专断之人为国主,奖惩、任免等大事须八王共议,国主亦不得一意孤行;贝勒享有“八分”特权并与新国主并肩同坐、共受群臣朝拜的地位。这和蒙古人的“布里尔泰会议”有些接近,就是后世所谓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第二个阶段是在皇太极时期。皇太极即位后,为扩大统治基础,吸收更多贵族参加国家军政大权的决策,对八旗旗主贝勒的权力和地位加以提高和巩固。这一时期,八旗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国家的最高决策机关。第三个阶段是在清朝顺治、康熙时期。这一时期,八旗贵族逐渐失去了对国家政权的控制,皇帝开始实行高度集权的统治。康熙皇帝废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改为由皇帝直接掌握国家政权。第四个阶段是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期。这一时期,皇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八旗贵族的势力。乾隆皇帝废除了八旗旗主贝勒的世袭制度,改为由皇帝任命官员来管理八旗。

总的来说,八王议政的发展经历了从努尔哈赤时期的兴起,到皇太极时期的繁荣,再到顺治、康熙时期的衰落,以及雍正、乾隆时期的进一步削弱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渐加强和八旗贵族势力的逐渐削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7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