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年,努尔哈赤就已经完成了八旗制度的创立,亲率正黄旗和镶黄旗,通过其子、侄及亲信,牢牢地掌控着八旗军队。
往期阅读:走近金戈铁马、奔驰如电的八旗劲旅
01惨败:八旗兵也有兵败如山倒的一刻
▲努尔哈赤兴兵路线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抚顺新宾县)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这一年他已经58岁了;到了年,努尔哈赤公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开始公开起兵反明。
▲《满洲实录》中抚顺游击将军李永芳投降画面
与明朝摊牌后的努尔哈赤,佯称互市,计袭抚顺;萨尔湖大捷,连破三路八万明军,剽悍的八旗军所向披靡,万不可敌!可是在取得萨尔浒大捷的七年后,努尔哈赤和麾下的八旗兵,遇到了出师以来最大的惨败——宁远之战。
坚守在宁远(今辽宁兴城)城头的袁崇焕,指挥炮兵部队,痛击八旗步骑。城头的红夷大炮,以可怕的巨响,喷射着灿烂的火焰,把无数的后金军,他们破碎的楯车,以及无数张牛皮,都送上了天空——然后是地府。
一战成名!大明火器的高光时刻
也就是在这一战,八旗劲旅难以发挥骑战特长,伤亡甚重,被迫撤军,最重要的是努尔哈赤也中炮受伤,“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此役兵败之后,努尔哈赤悒郁疽发,在当年的八月十一,走完了自己金戈铁马的一生。
不过,对于八旗军队,征战才刚刚开始,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接过战旗,志在入关、问鼎中原。
那么,后金部队在攻城中使用的楯车和钩梯,这都是攻城的常用器械,另外还牵扯到八旗军队的兵种和分工,下面详细道来。
02过惯了苦日子的后金战马:五六昼夜不吃草
明朝抗倭名将曾经这样说:“国之大事在戎,兵之驰骋在马。”八旗军是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虽然步兵众多,开始没有火器,用皮弦木箭、短剑钩枪,射程近、威力弱,但是,却以铁骑决胜。
八旗骑兵的战马饲养,栏里不蔽风雪暑热,不喂菽(豆的总称)粟,野外牧放,能耐饥渴。出征时,兵士乘马,带上自备军器和数天干粮,驱骑驰突,速战速决,利用行军或战斗的间暇,脱缰放牧,不需后勤。
八旗军的战马过惯了苦日子,五六昼夜不吃草,一有战事,跑起来还是飞驰如电。反观明军的战马,寒冽则厚被之,雨雪则必避之,日夜羁縻,长在枥(马栏)下,不堪驰步,一遇险境,不顺鞭策,特别不适合作战。
这些情况,实际上也反映了后金同明朝战马的对比。后金骑兵,兵悍马壮,兵皆铁甲,马也披甲。据明人所著的《咸宾录》记载:“其军法,五十人为一队;前二十人披重甲,持戈矛;后三十人披轻甲,操弓矢(弓箭)。每遇敌,则两人跃马而出,观阵虚实,然后四面结阵驰击,百步之外,弓矢齐发。”
03铁骑决胜:摧枯拉朽的八旗劲旅
明朝官员陈仁锡在《无梦园集》记载,八旗军骑兵作战时,分作“死兵”和“锐兵”两种:“死兵在前,锐兵在后。死兵披重甲,骑双马冲前,前虽死而后仍复前,莫敢退,退即锐兵从后杀之。待其冲动我阵,而后锐兵始乘其胜。”明朝官员的实录,也说明了八旗军骑兵的勇敢与顽强。
两军对垒之时,努尔哈赤下令吹角螺、鸣号炮,发动进攻时,八旗军的铁骑冲锋厮杀、摧坚陷阵、无与争锋!相反,在明将袁崇焕没有组建关宁铁骑之前,明朝军队习于平原作战,长于施放火器。他们临阵时,排兵布阵,擅长于火器射击、士气不高,行动迟缓。
后金骑兵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速度快,另一个是力量大。从某种意义来说,战争就是作战双方速度和力量的竞赛。因此,行动慢、摆方阵的明朝步兵,与速度快、力量大的后金骑兵交锋之时,明军进行第一轮火力打击之后,未及再装弹药时,努尔哈赤的骑兵已在眼前,以摧枯拉朽之势,撕开明军的防线,左右冲突,肆意砍杀。
所以,名将袁崇焕也说:明军“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明史·袁崇焕传》)。
04四个兵种:环刀军、铁锤军、串赤军、能射军
当时,虽然后金政权的总体物质条件远远不能与明军相比,但后金军的武器装备保养得当,且有自己的特长。据记载,努尔哈赤将手下军队分为四支,也就是四个兵种:“一曰环刀军,二曰铁锤军,三曰串赤军(楯车兵),四曰能射军”,并且经常操练,军纪简单严酷,“从令者馈酒,违令者斩头”。
其中,“环刀军”、“铁锤军”、“能射军”,大家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环刀军是指用长柄大刀的兵种,铁锤军的武器以打击性的锤为主,也是北方少数民族惯用的战法,至于能射军,则是后金最为倚仗的弓箭兵。
只有“串赤军”难以理解,研究人员考证后认为,该兵种为“楯车兵”,努尔哈赤用兵,多在队前列楯车(攻城!从身穿双重重甲的后金“死士”说起),这和金朝时的女真人用兵阵形相似。
05楯车兵:顶着炮火推车突进
▲影印出版的《内阁藏本满文老档》,是将满文原文进行转写;最后是汉文译文
▲《内阁藏本满文老档》是清入关前用满文书写的唯一官撰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政治活动、经济状况、军事制度,乃至宫廷生活、社会习俗。是研究清初社会性质、早期满族历史、东北地理的珍贵文献,是研究清史所必须的第一手资料。
清朝官修史书《满文老档》,记载了努尔哈赤率兵攻城拔寨时的情景:“先以重甲外披棉甲、盔外戴大厚棉帽者,在前执盾而进,立于山城之下。继之以所选擐短甲善射之军士,随往放箭。”意思是前面是披甲的士兵推着楯车前进,楯车之后是弓箭手放箭。
在《满洲实录》,也图文并茂地记载了后金士兵推着这种“串赤”逼近城墙进行攻坚的画面。楯车上所蒙的牛皮有四、五层厚,箭射不穿。
实际上,虽然分为四个兵种,但是并不是说这四个兵种每种都专用一种兵器,弓箭在装备武器当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包括持有长枪或者长柄大刀的所有兵丁,都佩备弓箭,腰间的一簇箭羽成为后金士兵的标志。
▲明军正在城头用火炮轰击攻城的后金军(绘画),出自《新先锋:远东的城池攻防武器》(鱼鹰出版社发行)
作战中,前有楯车兵以楯车为掩体,奋勇前进,后有弓箭手精准射杀;贴身肉搏的时候,环刀军、铁锤军玩命砍杀。这四个兵种相互结合,形成了八旗军队的主要兵制和战术。
06“挖墙队”:誓把城墙凿穿
然而,后金军队在面对严阵以待的明军,特别是红夷大炮的威力,也真是玩了命的冲锋,推楯车、凿城墙、堆土山,攻城方法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他们做到了多军种联合作战,环刀军、铁锤军、串赤军(楯车兵)、能射军协同攻城。
后金军攻城时,先用楯车运载登城士卒到城下,竖起罩着牛皮的筒梯,军士冒矢石沿梯鱼贯登城。有时从城下挖洞,兵士凿城而入。“挖墙队”具体的攻城方法是这样的:在头上盖牛皮木板,用大斧、刀剑对着城墙猛劈,最终的工程目的,誓把城墙凿穿。
在宁远之战中,在寒冷的正月,后金“挖墙队”顶着炮火,凭借刀劈手刨,竟然把坚固的城墙挖出了几个大洞,按照史料的说法,是“凿墙缺二丈者三四处”,也就是说,二丈左右的缺口,挖出了三四个。
在远处指挥的努尔哈赤见状大喜:“城将破矣。”马上指挥他的铁骑跟进,准备从正在塌陷的缺口突入。可是那年的冬天是相当的冷,天寒地冻致使砖墙里的土坯没崩塌,后金铁骑冲上来,准备在城墙突破口突入,反而被红衣大炮趁机轰了几下,只好退了回去。
攻城的时候,也有时“则每于马上人持一袋土,一时俱进,积于城下,则顷刻与城平,而人马践踏逾越”(朝鲜史料《李朝宣祖实录》),取得攻城的胜利。就是说,就是在攻城的时候,骑兵每人手持一袋土,攻到城下的时候,相互累积“堆土山”,堆到最后,“土山”快与城墙一般高的时候,骑兵纵马一跃、冲上城头,后续的步兵也蜂拥而山。
不过这样做,攻城的代价相当大,并且人手一袋土,冒着城头明军的炮火和箭如飞蝗,靠人海战术,堆积土山。遇到高大坚固的城池,战死的士兵和土袋堆一层又一层。
不过,“堆土成山”的记载,真伪难辨,可能对攻击小规模的城池有效。
07督战队:独进独退者,以朱箭射之
影视剧中的八旗骑兵有人总结努尔哈赤的骑兵,在作战时有进无退的原因,说道:“只以敢进者为功,退缩者为罪。有功则尝之以军兵,或奴婢、牛马、财物;有罪则或杀,或囚,或夺其军兵,或夺其妻妾、奴婢、家财,或贯耳,或射其胁下。是以临阵有进无退云。”(朝鲜李民寏著《建州闻见录》)
贯耳、射肋,这些残酷的制裁,听着都令人胆寒。在某种意义上说,努尔哈赤是以掠财赏功,酷刑罚罪,来维持一支强大的八旗铁骑。
关于后金军队的严酷刑罚,可从《满文老档》中选择两件事情加以说明:后金军攻抚顺城时,在前面的人竖梯登城,后面的人没有跟上,先上的人被射死。命将后面没有跟上的士卒,削掉鼻子,罚为奴隶。
又有一名后金士兵擅离兵营,去杀鸡烧着吃,另四人知道后和他一起吃烧鸡。他们五人被清河的明兵杀了。努尔哈赤命割取这名士兵的尸体,分给各牛录传观,以警效尤。
每次临战,则每队有押队(督战人员)一人多佩朱箭(红颜色的箭),如有喧呼乱次、独进独退者,即以朱箭射之。战毕查验,背有朱痕者,不问轻重斩之。战胜则收拾财畜,遍分诸部,功多者倍一分。
尽管八旗军的军纪严酷,但兵士因参战能得到物质利益,仍把出征视同节日:“出兵之时,无不欢跃,其妻子亦皆喜乐,惟以多得财物为愿。如军卒家有奴四五人,皆争偕赴,专为抢掠财物故也。”因此,诱之以利,绳之以法,这也是努尔哈赤统辖八旗军队的军规。(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