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网上投票,清代哪位帝王最懂美学,毋庸置疑一定是雍正,哪位最糟糕,乾隆当之无愧。其实就乾隆早期的瓷器来看,很多继承了雍正的风格,淡雅隽永,意蕴流长。但是乾隆这一生太顺风顺水,性格过于张扬,张扬无拘就带来了他放荡不羁的审美。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皇家子嗣传承上与汉族略有不同,先是子凭母贵,再到母凭子贵。汉族不考虑母系,都是父亲的儿子,只存在嫡庶之别,而满族更讲究氏,我们谈论清朝,很少说一个满族人姓什么,而是说他属于哪个氏,比如慈禧属于叶赫那拉氏。氏即地域,一个部落占有的土地越久范围越大,氏就越古老越珍贵,小皇子生母姓氏越珍贵,他的地位越高,反之亦然。等小皇子长大了,大权在握,母亲的出身就不重要了,这时就是母凭子贵。康熙的所有儿子中,二儿子的生母是赫舍里,好家伙,这是满族最古老的一个部落,子孙后代都属于正黄旗和镶黄旗。所以二皇子生下来不久,即便母亲死了,还是被封为太子。地位最低的是素有“贤名”的八皇子生母,辛者库出身,贱籍。所以,除非康熙所有的儿子都死了或者夺位,否则他基本上没有登上皇位的可能性,可惜他自己没有看破。再来说说雍正,他老妈地位也不高,宫女出身,所以雍正生下来由皇贵妃佟佳氏抚养,佟佳氏仅次于赫舍里氏。雍正小时候非常调皮捣蛋,性格张扬好动。大婚以后出宫建府,康熙送他四个字“戒急用忍”,没想到这四个字居然是康熙送给雍正的。从此雍正在永和宫(后改为“雍和宫”),把他老爹送的四个字执行到最高境界。就这一点就看出雍正情商非常高,那个时候雍正也就十几岁,用现在话说正是叛逆期啊。从此“沉静内敛,隐忍低调”就成了雍正生活主旋律。也成就了雍正淡雅隽永,清新脱俗的审美观。
附图
这两幅画都是故宫馆藏,雍正身着汉人装扮或寄情与山水诗文,或抚琴于山石竹林,真有意境。羡慕啊,我也想过这样的生活啊,可惜啊,用我同学的一句话,琴之与我,是无弦弹不了,有弦不会弹,有点俗。故宫还有一幅画,可惜网上图片失真严重,雍正作汉人隐士打扮,光着脚在山林溪水中惬意洗脚。也许这才是雍正想要的生活吧,身为皇帝并不能事事如意,也有遗憾。再看看乾隆,这货活的毫无遗憾。
上下两幅都是乾隆身作汉服入画,上面那个很有点雍正之风,下面这个很能反映乾隆的风格,一堆人伺候不说,身边摆放一圈古董就算了,身后挂着一副他自己的画,可见乾隆自恋至极。不过,跟雍正有一点不一样,入画的乾隆身边总有一堆人伺候,上面那幅是侍者最少的画作。而雍正总是独自一人寄情山水诗文琴韵,高下立现。所以我说雍正是真正的追求心意相通,高雅脱俗,乾隆有点牵强附会。网上有许多父子俩审美大PK的图片,这些也不尽然,乾隆也有高雅。
这两幅一看就知道,上面是雍正,下面是乾隆,两件都是故宫馆藏。
这两件左边是雍正,右边是乾隆,两件都非常淡雅。只是这之类的并不讨乾隆喜欢,大多数乾隆款的淡雅型瓷器都没有使用痕迹,说明都放在仓库,后流落民间。
这四件都是乾隆的,第一件叫仿生瓷官帽筒,摆放帽子的,这是香港一位大收藏家所藏。这件用我北京一位朋友的话,乾隆如果戴金戒指,一定会十个手指头戴上十一个,烧造这么一件瓷器所用的黄金体积只怕不比瓷器小。第二件光名字一长串:“粉彩螭龙双耳黄地吉庆有余缠枝西番莲花卉纹瓶”,呃……一口气读完有点累,得喘口气。第三件名字简单:“百花不落地葫芦瓶”也叫“百花图”,最后一件乾隆单色釉,红色浓烈而深沉,除明宣德鲜红釉以外就数它了,很多人喜欢,专门给起了个名字叫“乾隆红”。乾隆瓷器也别说什么俗不俗,一句话“大俗即大雅”,这四件都是珍品,我也很喜欢,小小的鄙视一下自己,俗!。乾隆本人应该是历史上最有福气的皇帝了,最高寿,掌权时间最长,很多人喜欢乾隆官窑,也有借光的意思。
乾隆最糟糕最让人诟病的并不是烧造瓷器,而是对古书画和古瓷器的做法让后人无法接受。养心殿后面有个大约八平方左右的小书房——三希堂,因收藏乾隆最爱的三幅贴而得名: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第一希收藏在台北故宫,后二希收藏在北京故宫。
这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中间深色的是王羲之真品,旁边一圈都是乾隆写的,包括那个戳眼睛的“神”字,印章也是乾隆盖的,前任都盖在不起眼的地方,乾隆爷生怕别人看不到,专挑博眼球的地方戳。
这是网上的图片,非常不清楚,不过我们能看得出来,乾隆把王羲之都快挤没了。放眼望去所有的字,批文,印章几乎都是他的,别人也有,都在旮旯角落。国内玩“软片”的圈子给乾隆起个外号叫“新盖中盖”。“软片”是指收藏书画、拓本之类,“硬片”是指收藏瓷器青铜器之类。民国之前,软片地位比硬片高,玩软片不仅要有眼力,会鉴赏,雄厚的财力,收藏者更要能写会画,会修补,很多收藏者自己就是大画家,古画到一定年份需要修补,现代精通这一技术的大都供职于各大博物馆,民间很难有高水平的。所以目前收藏圈,大多数人以收藏现代画为主。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的《无用师卷》被乾隆爷敲了无数的章和批注,好在后来发现那是赝品,而真品被乾隆批了一行字说假,好在字不多,黄公望算是逃过一劫。
就是这幅,连画片的主体都写下了批文。由此可见乾隆爷非常肆意张狂,好在后来证明是赝品。王献之的《中秋帖》被乾隆盖了八十多个章。乾隆嚯嚯的古书画太多了,像赵孟这样的都没有逃过。
乾隆这种弹幕超过爱豆的风格让后人给他起个网名叫“爱新觉罗.牛皮癣”。软片能盖章批字,硬片怎么办?好办,乾隆爷硬是把他钟爱的宋瓷底部刻上他自己的御题诗。这人得有多自恋啊,才能干出这些事。尽管如此,在瓷器收藏圈,如果能拥有一件乾隆刻字的瓷器,那足以笑傲江湖。可惜几乎都被老蒋带去了台北,北京故宫有几件,都是王世襄张伯驹这些大收藏家捐赠的。
这是台北故宫馆藏汝窑奉华款纸槌瓶,奉华是南宋高宗宠妃刘贵妃宫殿的名字,旁边一堆字就是乾隆御题诗,像这样被乾隆嚯嚯的汝窑官窑很多。
下面我们看看乾隆艺术品味,就瓷器来说我觉得不能简单的一句俗来判断。乾隆御窑瓷器,真正的做到“工不厌其烦,料不厌其精”,所以又叫“乾隆工”。大量的黄金被用来烧造瓷器,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总之追求的都是极度雍容华贵。国际拍卖市场,乾隆瓷器价格特别高,越是繁华富贵的瓷器价格越高。美国的安思远,英国的埃斯卡纳齐,日本的坂本五郎几乎都拥有乾隆顶级瓷器。所以繁华富贵和清雅隽永都是美,只是标准不同。而对于书画来说,乾隆的爱好只怕真的有点让人受不了。比如,一个特别喜欢王羲之书法的人,来到台北故宫找到《快雪时晴帖》,放眼望过去,找不到王羲之的字,满眼都是乾隆的字诗和章,这个感觉只怕不美妙。帖子总长五米多点,王羲之的字不超过0.15米,剩下全是乾隆的。如果乾隆字特别牛,诗写的特别好也就算了,偏偏什么都不怎么样,留下的全是他的自恋和狂妄。就这一点来说,这货烙下个“牛皮癣”的雅号,真不冤枉他。乾隆的眼力怎么样,这个还真的可以说说,台北故宫有一件雍正仿宋官釉瓷器,被乾隆当成宋代官窑,底部刻了御题诗。这至少说明乾隆看瓷器有点晕。瓷器收藏圈有一句话叫“旧物如新即是宝”,这是指保存环境特别好的瓷器看上去像新的。但是哪怕保存再好的瓷器,它的陈旧感和沧桑感也能从胎骨里透出来。所以我们经常说,你得先分得清新老。显然乾隆没有做到。宋瓷离乾隆有六七百年了,他老爹的瓷器属于当代,雍正仿宋也没有做旧一说。居然能错,足以看出眼力够呛。黄公望的那半幅《富春山居图》,真假也弄错了。这货性格特别张扬,容不得别人反对,看他错了也没人敢指出来。一错百年让后人取笑也就只有这位爷了。
最后我们来看一件难度超高,审美超俗的一件瓷器吧,虽然我很喜欢乾隆的瓷器,就这一件还是有点让人晕头。
这件大名鼎鼎,叫瓷母。喜欢瓷器的没有人不知道它,唐英烧制。据说为了烧制这件瓷器,共烧坏了一万多件,最后得到两件最好的。看看旁边的配图,几乎囊括清代所有瓷器的种类。每一个单独来看都是最漂亮最高雅最顶级的艺术,和在一块真的让人眼花缭乱。唐英在乾隆七年到乾隆二十年担任督陶官,这一时期,乾隆每年拨款七万两左右给景德镇烧制瓷器,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按照《红楼梦》刘姥姥说的,二十两白银是一个庄户人家一年的生活费,六七万两能养活多少庄户人家,更何况刘姥姥在当时还能算得上庄户人家中的中等人家。据记载康熙去世,国库留下万两,雍正在位13年,留下万两白银,乾隆掌权65年,去世时国库空空如也,所以清代衰落自乾隆始,有他国之不幸,民之所哀。另一方面看,乾隆花巨资烧制的瓷器现在也无法仿制,代价太大,能拥有者很幸运
下一期开始乾隆了,第一件青花粉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