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少年擒鳌拜,真是既鲁莽又绝情热点

受现代很多电视剧影响,人们对少年康熙擒鳌拜一事耳熟能详。在剧中,鳌拜往往被塑造成奸臣,他本是顺治皇帝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但是却飞扬跋扈、欺下犯上,根本没有把年少的康熙放在眼里,甚至为了打压异己,不顾康熙反对,处死了另外一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

对于鳌拜的所作所为,康熙当然很生气,但是却又敢怒不敢言。为了铲除鳌拜,康熙以摔跤嬉戏为名,悄悄地训练了一批侍卫。后来鳌拜在觐见康熙时,康熙一声令下,所有侍卫一拥而上,一下子擒住了鳌拜。

康熙擒鳌拜这事,并不是现代编剧杜撰,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据《南亭笔记》记载,鳌拜来到南书房之后,康熙便命侍卫给鳌拜看座赐茶。可谁知鳌拜在端起茶杯时,感到非常烫手,显然这茶杯是康熙命人专门经过高温处理的,其实就连鳌拜坐的凳子也被动了手脚。鳌拜松手打碎茶杯之后,鳌拜便被人从背后猛然推倒在地。此时康熙一声令下,众侍卫一起擒住了鳌拜。

康熙本想杀了鳌拜,但是鳌拜却把康熙喊来并脱掉上衣,让康熙观看自己身上的刀疤,这是当年为救康熙的爷爷皇太极而留下的。最终这个动作救了鳌拜一命,康熙改变注意。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康熙下令对鳌拜实行终身监禁,而鳌拜也于当年死亡。

鳌拜作为一代权臣,被擒时59岁,而康熙才16岁,按照现在的年龄,也只不过是初三学生。从此无论是史书还是文艺作品,康熙少年圣明天子的形象深入人心,而鳌拜图谋不轨的奸臣形象也逐渐被定型。

但是在了解了清朝的一些史料之后,再看此事就会发现,康熙少年擒拿鳌拜,真是既鲁莽又绝情。

康熙年纪轻轻就可以轻松扳倒一代权臣,他的成功似乎为历史上那些傀儡皇帝找到了一个绝佳的绝地反击的方法。历史上的那些傀儡皇帝,他们在被权臣胁迫时,为什么没有像康熙这样,不动声色地训练一批侍卫呢?难道独独因为康熙少年聪颖吗?

事实上,康熙和历史上的那些傀儡皇帝不同。鳌拜虽然大权独揽,但却对康熙对清朝仍然忠心耿耿,丝毫没有任何造反的企图。所以他才在单独觐见康熙时,没有任何的防备,而这才给了康熙机会。而历史上的一些权臣,在立了傀儡之后,为了自身安全,身边一直会跟从着大批侍卫,这就很难给皇帝下手的机会。说到底还是因为鳌拜从来没想过防备康熙,所以康熙最后才能成功。

康熙虽然最终擒拿住了鳌拜,但是他的行为仍然是非常鲁莽和冒险的。

鳌拜号称“大清第一勇士”,不仅勇猛异常,而且又身经百战,所以想靠武力擒住他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康熙在擒拿鳌拜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让鳌拜逃脱出去,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鳌拜作为辅政大臣,又有众多党羽遍布朝堂,康熙如此对先皇留下的辅政大臣不敬,仅凭这点鳌拜完全有理由废了康熙,最后康熙性命能不能保得住都难说。五代后周的创建者郭威,就是因为战功赫赫,遭受到了皇帝的猜忌,但是最终侥幸保留住了性命,所以被逼无奈造反,这才推翻了后汉,建立了后周。

即使康熙在擒拿鳌拜的过程中,布局比较周密,鳌拜很难走出南书房。但是鳌拜在觐见康熙时肯定有党羽或者随从跟从,如果他们看到鳌拜迟迟没有出来而杀了进去,那么康熙仍然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入宫后,被宦官悄悄杀掉。何进的党羽袁绍、曹操等人,见何进迟迟未归,就领兵杀进宫去,诛杀了宫廷宦官,为何进报了仇。幸亏鳌拜不是何进,更没有党羽为其报仇,这才避免了宫廷政变的发生,但这也表明鳌拜从来没有想过谋反,其党羽也是如此。

康熙如果想要除掉鳌拜,完全可以在赐茶时,在茶中做些手脚。又或者在鳌拜觐见时,暗中安排弓箭手出其不意将其射杀。总之这些手段都比直接擒拿要保险的多,而且安全的多。

鳌拜被软禁之后,于当年就去世了。所以康熙就更不应该以天子之尊而去冒险,因为当时鳌拜只是专权却并未谋逆,而且已经是晚年(59岁在古代算是高龄了),而康熙却还很年轻,他完全可以再忍耐个一年半载,等到鳌拜挂掉之后再进行反攻倒算,这样岂不是更加的保险和安全。

况且康熙登基时,天下并不太平,后来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又开始造反。刚开始朝廷的平叛并不顺利,因为朝廷中并没有像鳌拜这样能征善战的将领,结果导致半壁河山丢失。倘若当时鳌拜还在世,康熙最后平定三藩之乱也不会耗时那么久。

所以,康熙训练侍卫擒拿鳌拜之事,是冒险的,鲁莽的,而且也是很绝情的。

鳌拜被擒之后,并没有向康熙解释,因为他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他心寒了,他只希望康熙还能念及他过去的功劳,能够手下留情,所以他才千方百计地把康熙喊来,并让他观看自己身上的刀疤。当年鳌拜为救皇太极而伤痕累累,留下这些伤疤,鳌拜想通过这个举动向康熙表明自己是个忠臣,为了大清朝,他曾经出生入死。

康熙本想处死鳌拜,所以就命手下大臣罗织了鳌拜的三十条罪状,而这些罪名中,提及最多的最严重的就是结党营私,说到底就是挑战了皇权,这才是鳌拜被康熙擒拿的真正原因,也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最忌讳的。

在鳌拜的众多罪名中,擅杀苏克萨哈也是非常严重的一条,苏克萨哈也是顺治皇帝给康熙留下的辅政大臣之一,但是最后鳌拜却处死了他,他的这一行为也经常为后人所诟病。

其实,党派之争也好,路线之争也好,最后归根结底都是权力之争。康熙擒拿鳌拜是为了权,鳌拜处死苏克萨哈也是为了权,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康熙最后想要处死鳌拜,就很绝情,因为如果没有鳌拜,康熙可能就很难当上皇帝,不仅康熙,就连康熙的父皇顺治都很难当上皇帝。

皇太极生前没有立太子,又因为是猝死,所以在他死后,满清贵族内部围绕皇位,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努尔哈赤在世时,确立了八旗制度。皇太极在世时,其弟代善统领的两红旗势力遭到严重削弱,而且当时代善也已年近花甲,不问朝政多年,所以皇太极去世时,在皇位争夺上,代善的势力可以忽略不计。

当时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是豪格和多尔衮。豪格是皇太极长子,而且又比较有才干,不仅立有军功,而且还掌管着户部,其在皇太极在世时,就被进封亲王。按照汉族皇位父子相传的传统,豪格可以说是很合适的人选,所以当时两黄旗、正蓝旗都支持豪格继承皇位。

但是满清毕竟是少数民族,虽然受到了一定中原文化的影响,但是其影响毕竟有限,尤其是在皇位继承上,还是实力说了算。豪格最终并没有继承皇位,就是因为遇到了多尔衮的阻挠,多尔衮当时也想称帝。

满清作为少数民族,最终能够一统天下并且坐稳了天下,可以说全靠多尔衮的文韬武略。作为皇太极的弟弟,在皇太极去世时,多尔衮还没有那么大的声望。当时的他背后只拥有两白旗的势力,而且八旗之中其他旗,也有人暗中支持多尔衮。

而鳌拜当时手握重兵,实力雄厚,成为皇位之争的关键人物。鳌拜属于镶黄旗,并且对皇太极忠心耿耿,所以他选择了支持豪格。鳌拜不仅和两黄旗其他大臣共同盟誓,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继位,而且还命令两旗将士全副武装,做好了和多尔衮兵戎相见的准备。

当时苏克萨哈属于正白旗,正是多尔衮的部下。可以说从那时起,苏克萨哈和鳌拜就属于不同阵营的敌对势力。

最后多尔衮和豪格达成妥协,双方都不称帝,共同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摄政。多尔衮后来大权在握,逐步打击豪格极其所属势力,鳌拜就成为了多尔衮重点打击的对象。曾经有几次,鳌拜的性命都危在旦夕,差点被多尔衮整死,但是即使如此,鳌拜也始终不渝,坚决不肯依附多尔衮。

多尔衮死后,鳌拜才摆脱了危险,在政治上迎来了春天,逐渐得到了顺治皇帝的重用。苏克萨哈本是多尔衮的部下,在多尔衮死后,本应受到牵连,但是苏克萨哈却及时调整方向,开始揭发多尔衮,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还得到了顺治皇帝的重用。但是鳌拜对于苏克萨哈的所作所为,却嗤之以鼻。其实不仅鳌拜看不起苏克萨哈,顺治皇帝留下的其他辅政大臣如索尼和遏必隆,同样看不起苏克萨哈,只不过没有鳌拜下手那样狠辣罢了。

如果没有鳌拜当初的坚决反对,后来顺治就很难当上皇帝,康熙就更不要说了。所以鳌拜对于大清朝对于皇太极一直忠心耿耿。也正是因为此,康熙晚年的时候,意识到了自己曾经当年年轻气盛,不该擒拿鳌拜,所以后来追赐鳌拜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到其子雍正继位后,复追鳌拜一等公。

至于现代电视剧,把鳌拜塑造成一个穷凶极恶的奸臣,并且意图造反,更是冤枉他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