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啊,就如这碗豆汁,熬不好了,渣是渣,水是水,酸不溜秋,五味杂陈。熬好了,豆香纯正,绵软香甜,越喝越有滋味……”
把人看笑了的书是好书。把人看哭了的书也是好书。而先让人笑、又叫人哭,且合上书后依旧唏嘘不已则是绝好的书。
叶广苓的《豆汁记》就是这样一本绝好的书。
有人说,“读叶广芩小说就像在看一部部电影,画面类似于尊龙的末代皇帝那种有点旧胶片的观感。”
这比喻很好,这种画面感跟叶广芩本人的身份和阅历有很大关系。
叶广芩,祖姓叶赫那拉,在大宅门里长大。读叶广芩,就是在读大宅门吃喝拉撒,读京味儿饮食,读戏曲牌名,读满清没落贵族的悲欢离合。
《豆汁记》是叶广芩众多优秀中篇小说作品里非常经典的一篇。故事的背景为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后到特殊时期。她以家中最小格格的视角观察、讲述了一个在她家中做工20年的旗人老太太。
这个旗人老太太叫他他拉·莫姜,镶黄旗,一个很会做饭、被丈夫毁了容的女仆,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
莫姜虽是一个仆人,却教会了作者很多人生道理。这些人生哲学质朴无华,却让人回味悠长。
一、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
这是小说里莫姜跟小格格说的一句话,我对这句话尤为深刻。
莫姜是被作者父亲“捡”回来的。
“父亲身后的女人穿得很单薄,就是一件青夹袄,胳膊肘有两块补丁,挎着个紫花小包袱,冻得在微微颤抖,看得出她在克制着哆嗦,努力地使自己显得舒展。”
所以莫姜也没什么家当,全部加起来也不过就是一个紫花小包袱,平时就放在枕头旁边。包袱里除了几件换洗衣服,一个袜子板,最值钱的就是一块儿翡翠扁方。
后来的文章中,我们知道这块儿扁方是她在宫中伺候的时候,敬懿太妃(同治的妃嫔)赏赐,也是她被赐婚时的嫁妆。
小格格看到这块儿扁方很是喜欢,但莫姜很珍惜它,只是拿着让小格格摸,怕掉在地上。小格格摸着扁方,心里满是贪婪和嫉妒,就故意挑剔说扁方上有几处黑点,有瑕疵的就不是好东西。
于是莫姜说了上面这句话。
末了,她还加了一句,物件和人一样,人尚无完人,更何况是物。
这句话也解释了后面,她为何会接受那个“死而复活”,曾家暴她、甚至卖掉她的丈夫刘成贵。
刘成贵虽然嗜赌如命,是个混蛋,但是在那些艰难的岁月,他却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救济着小格格一家人。
小时候觉得世界就两种颜色,非黑即白;人就分两种,非好即坏。长大了才发现,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成年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就像莫姜,从小进宫伺候太妃的日常饮食,出身也是贵族,拥有一身的好厨艺,教养好,有见识,能吃苦,可偏偏嫁给了个混蛋,还被丈夫在脸上留了一道疤。
小格格看到母亲对着镜子描眉搽粉的时候,她往往为莫姜而悲哀,觉得如果不是她的死鬼丈夫,莫姜何以要寄人篱下,小心翼翼。
但莫姜却说,个人有个人的命,不能强求,眼下这样,她已知足。
这话不是因为生活的无奈而妥协,而是她选择接受人生的不完美,但仍旧生机勃勃的活。
二、火候到了,饭就熟了
莫姜很会做饭,做得有多好呢?
受够了母亲的炸鸡翻面、疙瘩汤、炒白菜、炖萝卜一类的大众吃食,莫姜第一次的早餐亮相就惊艳到了小格格:
熬的黏稠腻糊的小米粥,切的周正讲究的小酱萝卜,一碟清爽的暴腌脆白菜、两个煎的恰到好处的鸡子儿。简单普通的早餐看着就赏心悦目。更绝的是莫姜烙的“螺蛳转儿”,因为这种火烧做法很复杂,但是莫姜做的螺蛳转儿烙的小巧玲珑,精致可爱,看着焦黄,闻着喷香。
莫姜不善言语,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一天没事儿就在厨房里。
她会给小格格做各种糕点,核桃粘、红枣蜂糕,酪干儿……
小格格形容她做饭的手艺是化腐朽为神奇。
作者家后院原本有一堆如山的松树枝子,放在家里也是个累赘,莫姜却利用这些松枝儿做出了让无数人慕名来家中品尝的松肠。
莫姜制作松肠的过程,也是对她恬淡的性格很好的一个展现。
“烧松树枝,莫姜不是烈焰蒸腾地猛烧,是只冒烟不出火地慢燃,松树枝上架铁箅子,箅子上摆着她灌制的肉肠。跟街上卖的香肠不同,莫姜灌的肠是在锅里煮熟以后才上箅子熏的,并且只能用松枝熏才有味儿。一批肠要熏制十天,也不用管它们,肠在烟中,顺其自然。”
小格格近水楼台,跟着莫姜学了不少,醋焖肉、樱桃肉、核桃酪、鸽包肉、奶酥饽饽、炸三角。
小格格长大后,也有很多人想跟她学某某菜,但倾心教授,作料工艺也都对,但味道总是差着一层。
一层缺的正是莫姜那股子不愠不火的心劲儿。
小格格成为作家后,最喜欢用吃来比喻文学创作:
“写文章好比和面,初写成不过是刚把面和成了一个团儿,面得不停地揉,文章得不停地改,面里的疙瘩揉开了,文章里的硬伤病句改过了,只是完成一半。还不行,面得搁在一边饧,最少得饧俩钟头,文章得搁,最少搁半个月,饧好的面再揉,搁过的文章再改,基本就可以拿出去了。急茬的面(疙瘩汤除外),急就的章(除非天才),一般经不住推敲。火候到了,饭就熟了,人品到了,文就熟了,就这么简单。”
瓜熟蒂落、顺其自然,这是大自然最朴素的道理。莫姜虽是仆人,却是懂得这个道理的,而且她不是理论家,而是实践家。
现在的人都很容易急,吃饭也急,走路也急,做事更急。所以菜市场里有三个月的速成鸡、有六个月就出栏的注水猪、还有膨大剂喷出来的瓜果蔬菜……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莫姜这样的人,这样的心态。
三、过日子,能说谁养活谁呢?
莫姜的死鬼丈夫刘成贵,突然死而复生,最接受不了的不是莫姜,而是小格格。
在她心里,能用刀砍自己的妻子,还卖她还债,最后一走了之的刘成贵无论如何都是不能被原谅的,这样的人只配冻死在路边。
可莫姜只是淡淡地说,回来也好,咱们好好过日子,有我一口就有你一口。
小格格觉得莫姜太傻,甚至有点贱,糟老头子还得靠莫姜养活。
莫姜却说,过日子,能说谁养活谁呀?
人这一生,变数太多,风水轮流转。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小格格一家正是因为刘成贵在粉坊上班,随时可以给他们一家人供应着豆汁,才得以熬过那艰难的岁月。
当初莫姜初到作者家中,母亲给了她一碗豆汁填肚子,困难时期,莫姜的丈夫用豆汁救了作者一家。
刘成贵后来瘫在了床上,莫姜却无比细心的照料着他,像照顾一个婴儿。
作者在文章有一段描写说:
“阳光照射在屋内,光线中飘浮着细细的微尘,一切似乎都变得很柔和。刘成贵一脸的满足,一脸的幸福;莫姜一脸的平静,一脸的爱意。折腾了一辈子的夫妻,到了竟然是这样......
这样的日月大约是老夫老妻们必要经历的过程吧。
莫姜的大智慧在于,她从未想过依靠任何人,她有独立的能力。她选择原谅刘成贵,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宽恕,而不是屈服。
结尾:
在文革期间,刘成贵带回来的继子到作者家里闹,莫姜劝阻无果,因为自己曾在宫中待过的特殊经历会给主家再添麻烦,她选择了和刘成贵一起离开了这个世界。
读到最后,为莫姜的离去伤感不已,但细想想莫姜的一生并不像表面那样悲苦。
一个活得通透的人,她感知的喜乐在一粥一饭里,生活中,遇河过河,遇墙拆墙,并不让自己沉浸在痛苦中。
《豆汁记》是一部把人性刻画的很妙的作品,文字读起来轻松诙谐,但一口气读过后,合上书,又让人禁不住回味。
莫姜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没有那么糟,所有美好都藏于时间的缝隙里,让生活变成了有光照进来的地方。
莫姜的故事不悲苦,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