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历史和珅

年4月,“中青在线”网站发布了一条消息称:《亚洲华尔街日报》日前选出过去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人们对这6人也许都并不陌生。就拿其中之一的和珅来说吧,他能够榜上有名,全在于他的贪污。他的贪污成果可谓“富可敌国”,和珅被嘉庆处置后,其财富落入嘉庆手中,所以民间一直流传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青年才俊《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中只记载,和珅“少贫无藉,为文生员”,除此之外,有关和珅青少年时期的记载很少。

大概受这些史料的影响,有些学者就认为和珅出身于地位低下的“包衣旗人”,也就是内务府包衣(包衣在满语里是“奴仆”的意思)。不过此说并不确切。

八旗才俊

冯佐哲曾在《和珅评传》中作过详细考证,和珅应该是满洲正红旗人,他家曾一度被抬入正黄旗,获罪后其家属又被划归正红旗。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父亲名常保,母亲为伍弥泰之女。家原住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有人说和珅出身“贫贱”、“卑微”,估计是和珅当政时升迁太快,又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故被人所痛恨,遭到过他打击、排挤的人,故意造谣,以表示他不配当宰相。这种说法甚至影响到了外国人,乾隆五十八年()来华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就在其回忆录中说,皇帝的首相和中堂是鞑靼人,出身低微,但是很有才干。当然,和珅出生时,家境并不富裕,却是事实。

从许多野史中可以知道,和珅童年时曾在家里与弟弟和琳一起接受私塾先生的启蒙教育。又由于他的父亲曾任福建副都统,所以和珅10来岁时,得以和弟弟一起进入咸安宫官学。咸安宫与武英殿相邻,均位于紫禁城的西华门内。

咸安宫官学创建于雍正初年,当时仅供内务府包衣子弟就学。但到了乾隆元年,除了原来内务府子弟外,还开始从八旗满洲都统等家庭中选取“可以造就之俊秀子弟”就读,每旗10名;另外,大臣子弟中有情愿入学的,也可以来此就读。这所官学的教师多由翰林学士充任,最差的也是举人。学校分为汉书十二房,清书三房,各设教师一名,教授骑射和满语的教师有3人。所设课程主要有满、汉、蒙古语以及经、史等内容。此外,每个学生还必须学习骑射和使用火器等军事课程。

从有关资料来看,咸安宫官学是当时官学中之最上品,不仅其教习非同凡响,而且在这里就读的学生也都经过严格选拔,一个个都品学兼优,相貌俊秀。用通俗的话说,咸安宫官学实际上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生质量很高的全国重点学校。青年和珅能够就读咸安宫官学,正说明了他是正红旗中一名声誉不错的年轻后生,其仪表、才能都非同凡俗。

事实上,有史料记载说,和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男子,玉树临风,脸庞白皙,行动敏捷,举止端庄,言语诙谐。这不正是一个惹人喜爱的白面书生形象吗?可是,目前流行的影视剧中的和珅,总是油头滑脑,阿谀奉承,不学无术,机关算尽,又常常被刘墉、纪晓岚等人捉弄的可笑形象。剧中的纪晓岚却是文采风流的书生,其实历史上的纪晓岚反而是相貌丑陋、又有口吃近视眼的毛病。可以看出,影视剧中的和珅与纪晓岚跟历史上真实的形象似乎刚好调了个个儿,真是令人感慨!

和珅天资聪明,记忆力强,过目不忘,加上他努力学习,所以经常得到老师们的夸奖。除了能将四书五经背诵得滚瓜烂熟外,和珅的满文、汉文、蒙古文和藏文也都相当不错。日后和珅在乾隆身边时,运用各种语言接待不同民族的上层人士,同时能用多种文字起草上谕,甚至连西域秘咒也略知一二,能猜测乾隆心理,使得自己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与少时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和珅还练得一手好字,对诗词歌赋予绘画都能来上一手,可惜当他受诛之后,人们不齿他的为人,故作品流传不广。

高官赏识,夫妇情深

和珅18岁时结婚,娶英廉之孙女冯氏为妻。英廉原姓冯,内务府包衣籍汉军镶黄旗人,曾任内务府大臣、正黄旗满洲都统、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并担任过《四库全书》正总裁,是乾隆时期颇得信任的高官。他为官比较清廉,乾隆四十八年()病故时,乾隆特赐白银两治丧,入贤良祠,谥文肃。由于孙女自幼失去双亲,英廉对她格外疼爱,当发现和珅之后,英廉认定他绝非等闲之辈,日后必能发达,故决定把心爱的孙女许配给他。

和珅家庭虽说是个中上等人家,但他父亲长年在外任职,开销较大,他和弟弟和琳与继母的关系又不大好,因此经济拮据,手头并不宽裕。据说这个时期,他常常带着家仆刘全找人借钱,以供咸安宫官学花销。在这种情况下,英廉对他多方关照,使他顺利完成了咸安宫的学业。

和珅与冯氏结婚后,相亲相爱,感情颇好,夫唱妇随。嘉庆三年()冯氏去世时,和珅极为难过,他为妻子连作六首悼亡诗,其中一首写道:

结缡(lí)三十载,所愿白头老。

何期中道别,入室音容杳。

屏帏尚仿佛,经卷徒潦倒。

泪枯挽莫众,共穴伤怀抱。

游川分比鳞,归林叹只鸟。

追思病时言,尚祝余足好。(时余足疾复作)

犹忆含殓前,不瞑心未了。

自此退食馀,谁与伴昏晓。

由此可见他们结婚30多年,夫妻关系一直不错。冯氏对和珅也极为体贴,即使是在病中,也念念不忘和珅的腿病。冯氏还为和珅生了唯一一个长大成人的儿子:丰绅殷德,此子日后娶得乾隆最心爱的女儿和孝固伦公主。总之,和珅夫妇两人心心相印,互相关心,家庭生活幸福美满。这种情形恐怕是看惯了电视中和珅形象的观众所不了解的吧?

在家庭生活方面,和珅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他总想让他的家族保持着蒸蒸日上、人丁兴旺的局面,他对自己的亲人总是担负着深深的责任。他的弟弟和琳是他一手提拔和精心栽培的,他也一直为弟弟的家庭操劳。不仅和琳是他一手带大的,而且由于和琳长年在外,和琳子女的婚嫁也都由和珅操办。嘉庆元年(),和琳在外督办军务,不幸染病身亡。和珅非常伤心,写了15首挽词,“言不成声,泪随笔落”,感情真切凄惨。他写道:

看汝成人瞻汝贫,子婚女嫁任劳频。

如何又为营丧葬,谁是将来送我人。

和珅的伤感并不是没有来由。嘉庆元年正是他处在权势顶峰的时期,但他可能已经预感到了由于自身贪权纳贿所陷入的人生阴影。纵然他是一个重视家庭的家长,但他早已走上歧路,无法回头,给他的家庭带来的并不是永恒的荣耀,而是抹不去的耻辱。和珅死后,和家一落千丈。丰绅殷德看到昔日的富贵荣华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自己在政治上已经没有任何前途,顿感心灰意懒,日渐颓废。他有诗写道:“功名事业俱泡影,埋骨何劳墓志铭。”嘉庆十五年(),丰绅殷德悒郁而终,年仅36岁。

乾隆宠臣

在人们印象里,和珅似乎生来就有权有势,是乾隆的宠臣。其实,和珅的发迹是有一个过程的,而且他自身的才能在某种程度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和珅的起家要说起英廉慧眼识珠,似乎还真是不假。和珅20岁踏进官场,几年后仕途果然是步步高升,非常人所能及。

乾隆三十四年(),和珅20岁,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和珅显然并不满意自己的处境,所以第二年他参加了顺天府乡试,可惜没有中举。23岁时,和珅被授为三等侍卫,得到出入宫廷的机会,负责仪仗事宜。此后,到乾隆四十年,和珅从三等侍卫擢升为乾清门御前侍卫,兼副都统。第二年正月,27岁的和珅出任户部右侍郎,三月升军机大臣,四月兼内务府大臣,八月调镶黄旗副都统,十一月充国史馆副总裁,十二月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他的一家也由正红旗抬入正黄旗,成为“上三旗”的一员。

这样的升迁速度恐怕是历史上极其少见的情形。在封建社会,怀才不遇的情形比比皆是,很多有才之士往往郁郁而终。可是对和珅而言,虽然曾经一度在考场上名落孙山,但数年后竟然得到一个机会,从此平步青云,官儿越做越大,很快就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位置。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和珅又是怎么抓住机会的呢?综合历史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说,有一次乾隆看奏报,得知要犯逃亡,心中生气,随口说出《论语》中的“虎兕出于柙”,众侍卫都不知乾隆所说何意,和珅则说,“皇上是说,管此事者,当负此责”。乾隆很是高兴,问和珅是否读《论语》,又问他的家世年岁,和珅皆奏对称旨,于是受到提拔。根据这则传说,又生出两种情节:其一是《清朝野史大观》中说,有一次乾隆在轿子中背诵《论语》,突然忘了下文,跟班的和珅脱口而出,由此得到乾隆的赏识。其二是薛福成在《庸盦笔记》中记载,当乾隆要出巡时,突然找不到仪仗用的黄伞盖,就问该谁负责。很多侍卫吓得不敢作声,只有和珅朗声答道:“当然是管这个事情的人负责。”从而引起乾隆的注意。

(2)陈焯(zhuō)在《归云室见闻杂记》中记载,乾隆四十年(),乾隆出巡山东。他喜欢坐一种骡子拉的小车,“行十里一更换,其快如飞”。有一次恰巧是和珅跟班,大概是旅途无聊之际,乾隆就与和珅聊起天来。乾隆问和珅是什么出身,和珅说自己曾是咸安宫官学学生。乾隆很好奇,既然是学生,怎么却不是通过考试做上官的?乾隆就问和珅参加过科举没有,和珅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曾参加过乾隆三十五年的考试,但没有考中。乾隆又让他背当年的应试文章,和珅跟在小车旁边,一边走一边背,很快就将当年的文章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了。

乾隆听了之后,对和珅说:“你的文章其实可以考中的。”看来,和珅的文字并不是很差,而且能够很快背诵5年前的一篇文章,可算是很难得的了。由此,和珅的聪明伶俐给乾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和珅是雍正爱妃转世,与乾隆有宿缘。这跟一桩凄惨幽美的宫廷情缘有关。乾隆快到20岁那年,有一次进宫,经过父皇雍正的一个妃子身边,看见她正在对镜梳头,游戏心起,便突然从后面捂住了她的眼睛。该妃不知道身后是太子,大惊,顺手便拿起梳子向后边打去,正中乾隆的额头。第二天,雍正皇后看见乾隆额头上有伤痕,逼问出这一情形,大怒,认为是这个妃子调戏太子,马上将她赐死。年轻的乾隆非常害怕,想为此妃辩白,但又不敢这样做。

犹豫再三,束手无策。后来他跑到书房,以小指染上朱色,返回妃子的住所,见到她已经上吊,但还没有气绝,便在妃子颈上点了朱色,说:“我害了你!如果魂魄有灵,20年后再相见吧。”就这样,此妃死去。当和珅引起乾隆注意的时候,乾隆发觉和珅似曾相识,一再思之,想起来和珅的容貌跟那个死去的妃子相似,密召和珅觐见,令其靠近御座,俯视其颈,竟然发现当年的指痕似乎犹在,于是乾隆便默认和珅是父皇爱妃的后身了,对他倍加爱惜。

这个故事中乾隆与其父皇爱妃之间的情愫固然凄清感人,但也只能是茶余饭后的笑谈而已,没有多少可信度。不过,其中透露出乾隆与和珅那种若有若无的同性恋情感,倒似乎不是不可能。清代官场多有好“男风”陋习,乾隆可能也未能免俗。众所周知,乾隆用人喜好俊秀之人,而和珅正是一个美男子,而且聪明伶俐,受到乾隆异常宠爱,不无可能。这在当时人的言行中也可以找到一些迹象,比如御史钱沣就曾经指责和珅办公地点过于接近皇帝住所。

以上说法不管是真是假,有一点倒可以肯定,那就是和珅这个年轻人确实肚里有货,所以才能在皇帝身边很快引起注意。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即使是机会来了,他也抓不住。有了这接近皇帝的第一步,和珅很快就成为乾隆的宠臣,大清帝国的一颗政治新星升起来了。令人惊奇的是,乾隆对和珅的宠遇并不是一时性起,而是长久不衰,即使是在明知和珅是一代巨贪的情况下,也并不怪罪。和珅这颗政治明星在帝国的政坛上持续闪耀了20多年,他凭什么本事做到了这一点?

和珅的本事和珅被乾隆发现之后,便开始不离皇帝左右。他除了悉心侍奉,还留心乾隆的一举一动,天长日久,乾隆想做什么,想说什么,他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不等乾隆开口,和珅便能操办停当,把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用通俗的话说,和珅在乾隆身边的角色就是帮忙和帮闲的角色,而且每次都帮得恰到好处。

乾隆喜欢附庸风雅,吟诗作赋,和珅便在这方面下苦功,闲暇时即学诗不辍,以“骚人”自居。平心而论,和珅的诗写得还不赖。与和珅同时代的钱泳就承认,和珅之诗,颇多佳句,看得出和珅很通诗律。和珅的大多数诗作收入了《嘉乐堂诗集》(此诗集由和珅的侄子丰绅宜绵整理保存)中,有不少是流露真情之作,比如上面所引写家庭生活的诗歌写得就比较感人。和珅有一首《夏日即事》写到自己喜诗的情形:

同人纳爽晚凉中,豪饮连倾百斗空。

自笑疏狂无检束,强颜犹爱入诗丛。

凭借着精心打造出来的诗歌功底,和珅可以经常与乾隆和诗,并赢得乾隆的欢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和珅与乾隆和诗的文档。

乾隆喜欢欣赏古董,对字画、文物和各种工艺品也爱不释手,于是和珅就挖空心思,加以满足。比如,朝鲜使臣就曾看到和珅进奉金佛给皇帝。他说:“京城内有佛铺子,互相买卖。朝臣用此进献,皇帝亦以赏赐贵臣。千秋节晨朝,有进贡覆黄帕架子,盛以金佛一座,长可数尺许,舁入阙中,闻户部尚书和珅所献。”乾隆爱书法,和珅就刻意摹仿乾隆的手迹,常常能以假乱真,以至于到了后来,乾隆的有些诗匾题字,就干脆交由和珅代笔。现在北京故宫重华宫内屏风上的诗文是乾隆书写,而挂在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考证却是由和珅代劳的。

和珅还曾与乾隆共习佛法。乾隆崇奉喇嘛教,对佛教经典也很有造诣。他曾主持翻译并刻印《满文大藏经》。和珅也学佛经,有的书还说他曾与乾隆一起修练密宗,与皇上保持着一种极为特殊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和珅对乾隆更是体贴入微,甚至不顾及自己的身份。每当见到乾隆咳嗽时,和珅虽贵为大学士、军机大臣,他仍毫不犹豫地马上端个痰盂去接。他对乾隆皇帝也从来不称“臣”,而只说“奴才”,虽说这是满族人的规矩,但自然也很让乾隆受用。

乾隆喜欢讲排场,贪图享受。和珅深解其意,就多次陪同皇帝巡幸江南、避暑山庄,又东巡祭祖,朝拜孔庙,西巡五台山,拈香拜佛。他还极力为乾隆扩建圆明园、避暑山庄,修缮皇宫殿阁,并为乾隆准备好了做太上皇时居住的宁寿宫。和珅还利用自己善于敛财的本事,广开财路,公开卖官,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国库银两,使乾隆极为满意。我们知道,清代的财政管理体制极为严格,所有开支均有明确的规定。为了敛财,和珅无所不用,比如侵吞、受贿、索要、放债、开店、收税、盘剥等。乾隆80大寿时,他借举行万寿大典与千叟宴之机,命令外放三品以上大员都要有所进献,在京各衙门长官要捐出俸银,而最富的两淮盐商也要捐银万两。

他还创设了“议罪银”,就是让有过失的官员以交纳罚银代替处分,少则数千两,多则几十万两。这些钱全不入国库,而是直接交到内务府,入乾隆私囊。内阁学士尹壮图上奏,表示反对这种做法,结果差点丢掉性命。《啸亭杂录》也记载,由于和珅的多方搜刮,使得原来入不敷出、经常需要户部补贴的内务府,不到几年就扭亏为盈。当然,和珅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也借机中饱私囊,凡是外省进贡皇帝的礼品,都要过和珅这一关,从中截留。等和珅被抄家时,发现他所藏的珍珠手串,比皇宫里的还要好,还要多。

和珅与乾隆皇帝还是儿女亲家。乾隆四十五年(),乾隆赐和珅6岁的长子名为丰绅殷德。丰绅二字为满语,意有福泽之意。乾隆还把自己最心爱的小女儿和孝固伦公主许配给他。乾隆一生共有10个女儿,其中5个早夭,和孝固伦公主是最小的一个。《清史稿》中记载,这个小公主是乾隆最钟爱的女儿,没嫁之前就赐予金顶轿,宠爱一时。到她13岁时,被破格封为固伦公主。按清朝体制,皇后所生之女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品级相当于亲王。妃、嫔所出或由皇后收养的宗室之女,只能封为“和硕公主”,品级相当于郡王。和孝固伦公主的母亲是惇妃,可见乾隆对这个小女儿的怜爱。由于这个女儿长得很像乾隆,乾隆甚至还曾经对她说,你若是男子,我必立你为储君。

乾隆五十四年(),刚刚15岁的和孝固伦公主与丰绅殷德完婚,下嫁时,乾隆除了大量赏给她土地、庄丁和奴仆外,还赏赐很多嫁妆。据朝鲜使臣记载:“宠爱之隆,妆奁之侈,十倍于前驸马福隆安时。自过婚翌日,辇送器玩于主第者,概论其值,殆过数百万金。二十七日,皇女于归,特赐帑银三十万。大官之手奉如意珠贝,拜辞于皇女轿前者,无虑千百。

虽以首阁阿桂之年老位尊,亦复不免云。”此后,到十二月初三日,和孝固伦公主与丰绅殷德合卺(jǐn)后6天,进宫举行回门礼,乾隆又毫不吝啬,大加赏赐。同时,乾隆还赏赐丰绅殷德大量的礼品。

乾隆肯把自己最心爱的小女儿和孝固伦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并赏赐丰厚的妆奁,无疑是对和珅的极大宠幸。这种儿女亲家关系也进一步加深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和珅成为其他人望尘莫及的皇亲国戚。

随着执政时间的逐步变长,年纪愈来愈大的乾隆,对和珅也更为依赖,无人能够替代。由于乾隆的宠信,和珅的官职扶摇直上,军机大臣、步军统领、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太子太保、掌吏户刑三部及三库、理藩院、内务府、圆明园、茶膳房、造办处、上驷院、太医院及御药房等事,高官做遍,在清朝历史上空前绝后,无人能敌。

以和珅的才能,充当乾隆身边的一员能干之臣,这是毫无问题的。和珅从乾隆四十五年起任理藩院尚书,凭借自己所掌握的几门少数民族语言,妥善处理过各种各样的民族事务,而且在乾隆用兵西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赢得乾隆由衷的称赞。和珅还曾先后多次接待过朝鲜、英国、安南、缅甸等国的使臣,尤其是全权处理过与朝鲜和英国的外交事务,表现了良好的外交才能。据朝鲜使臣记载,乾隆每问和珅一件事情,他不但能立即回答,而且能够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说得一清二楚。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也说,和珅英俊潇洒,有宰相气度,谈笑风生,从容自若,事无巨细,一言而办。外国人的记述当不会是虚构出来的,这说明和珅确有办事的才能。但是,仅仅凭此,或可获宠于一时,但要保持宠任长久,则非常不易。

和珅又有什么秘诀可以做到后面这一点呢?这就可以联系到和珅性格上的特点。当初朝鲜使臣跟和珅接触时,就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和珅“为人狡黠,善于逢迎”。这一性格特点决定了和珅对乾隆是一种逢迎取宠的态度。皇帝喜欢什么,和珅就做什么。从前面所述可知,和珅跟乾隆的关系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种逢迎和被逢迎的格局。这使得和珅日益走上成为一代巨贪的道路。

不过,在和珅与乾隆的关系中,乾隆更占主动的地位。乾隆是封建帝制的最高代表,他的好恶决定了臣子的好恶。乾隆喜好金佛,这就是弊政的一大源头。乾隆三十五年(),为庆祝孝圣皇太后的80大寿,乾隆命人铸造金像,建楼贮存,名曰万佛楼。楼中有万龛,凡京师王公大臣及外省大吏,各献金佛像一个来充实这些佛龛。这些佛像当然都是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清末夏仁虎有诗咏此事说:

万佛楼成万寿辰,寿金先为寿金身。

一官一佛臣工献,媚佛还须媚一人。

所谓的“媚一人”,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环境中,皇帝一人至高无上,享有一切,臣子们全是为皇帝打工而已。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从中中饱私囊。就和珅与乾隆而言,在财务上,乾隆正是把和珅看成是招财进宝有门道的财神爷,缺钱、花钱就跟他要;和珅则是打着为皇帝办差的大旗,到处搜刮,既满足了皇帝的欲望,也顺便自己大捞一把,何乐而不为?

如果说贪污,乾隆就是天下第一号的贪污犯,和珅只不过是他手下的小头目而已。和珅因贪污固然要遭到人们的唾弃,但处在多年后的我们,难道不也应看到促使他成为一代巨贪的封建帝制的罪过吗?

和珅与嘉庆

早在乾隆即位之初,曾有一个愿望,等他做了60年皇帝之后,就传位于子,自己当太上皇,以此表示不敢超过其祖父康熙在位的年数(61年)。乾隆六十年(),乾隆立第十五子嘉遭受和珅嫉恨的上书房总师傅董诰像亲王颙(yǒng)琰为皇太子,决定次年实行“禅让”。对于乾隆的这个想法,和珅无法表示反对。如果他反对,那就意味着不仅对抗当朝皇帝乾隆,而且也是蔑视皇祖康熙,更要得罪新皇帝嘉庆。这样他就有可能在新、老皇帝面前全部失宠。他考虑自己的荣华富贵,想着自己也许能够两面讨好,既能控制日益衰老的乾隆,又能挟乾隆以威慑新皇帝,并在必要的时候向新皇帝献媚邀宠,这样自己就可以在乾隆的最后几年加紧控制朝廷百官,巩固权势。

乾隆虽然退位,但是他这个太上皇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和地位的太上皇帝,仍然牢牢掌握着偌大帝国的权力,而新皇帝嘉庆不过是应付一些朝廷礼仪的傀儡而已。最为糟糕的是,这时乾隆已经是80多岁的老翁,根本没有精力去掌握如此巨大的权力。据记载,太上皇乾隆记忆力衰退特别严重,往往昨天的事情今天就记不得了,早上所做的晚上就想不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和珅正好狐假虎威,成为乾隆的代言人,日益骄纵不法,贪污纳贿,无所不为。和珅一手遮天,文武百官无人敢与之抗衡,即使是乾隆的诸皇子也都对他望而生畏。

新皇帝嘉庆即位时已经37岁了,但乾隆死死不肯交权,和珅狐假虎威,而嘉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儿皇帝”,对这种局面他肯定在内心里极其不满。不过,鉴于曾祖父康熙时期太子立而废、废而立的教训,嘉庆采取了虚与委蛇的态度。即使有时觉得乾隆的决定不对,他也不露声色。但他真正提防的还不是乾隆,而是乾隆的耳目和代言人和珅。他知道,和珅已经跟乾隆几乎形影不离,他的一言一行对乾隆影响巨大。

万一和珅在背地里跟乾隆说自己的坏话,他这个皇帝的位置坐不坐得稳还真难说。对于和珅的专横跋扈、所做所为,嘉庆一概不理。当时有不少大臣偷偷向嘉庆揭发和珅,嘉庆虽然心里明白,但表面上却表示和珅无罪,自己要依靠和珅处理政务。嘉庆还不忘常常表示对和珅的尊重。这样做的结果,给人们的印象是新皇帝也怕和珅三分,但实际上却既麻痹了和珅,也瞒过了太上皇乾隆,保证了既得帝位的稳定。嘉庆不过是在等待时机而已。而这个时机不会太久,乾隆逝世之日也就是和珅倒台之时。事实也正是如此,乾隆一去世,嘉庆就马上作出周密部署,惩办和珅。所以,人们对嘉庆这段时间的韬光养晦表示赞赏,认为是一种生存智慧。

奇怪的是,聪明过人的和珅却似乎没有把嘉庆的真正心理摸透。他也知道乾隆不会长命百岁,新皇帝不大可能还会这样宠信自己,所以一方面对嘉庆拉拢,如在嘉庆即位前抢先递送如意,以图拥戴之功,,又向嘉庆讨好说,皇上的衣食都是由他们贡献,没有动用国库,以唤起嘉庆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又在嘉庆周围布置耳目,窥伺动向。不过,嘉庆没有给他机会,没有说过一句对和珅不满的话,也没有丝毫迹象表明其实在心底对和珅是多么痛恨。和珅抓不住任何把柄。

任何一个大臣,处在新、老皇帝之间,必然有其难做的地方。得罪了任何一方,都没有好结果。从这方面来说,我们或许可以对和珅当时的处境表示一点理解。但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出和珅的专横跋扈不会有好下场。和珅的儿媳,也就是和孝固伦公主,早在刚刚下嫁到和家时,就预感到贪财好利的公公下场不妙。她曾对丈夫丰绅殷德说:“你的父亲受到皇父的如此宠信,却丝毫不报恩,弄得贿名越来越大,我替你担忧啊。将来有一天公公下场不妙,我必定遭到你的连累。”

事实证明她的预感准确,等到和珅事败,和家的一切事务几乎全靠她支撑。此时,和家一落千丈,经济上入不敷出,生活上常常发生困难。一个金枝玉叶的公主整日为家庭生计发愁,确实是受和珅之累。可是和珅在风光的时候,却没有这等明见。以和珅的聪明,应该有所预感。他之所以仍在贪污纳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似乎是本性迷失,往往不能自已。秦朝李斯在李家最耀眼的时候曾感叹盛极必衰,但感叹归感叹,照样不能及时从权力场中抽身,最后落个家破人亡的结果。二人极其相似。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离乾隆去世仅半个月,距和珅下狱也只有7天,嘉庆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处所,赐他白绫一条,令其自尽。和珅知死期已至,不禁悲从心来,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撤手谢红尘。

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此诗似偈似谣,前两句含义尚明,因为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至今刚好50岁。从权力的顶峰一下子跌落到深渊,对他来说当然是一场梦,而且是一场噩梦。后两句的含义较为隐晦,大概是属于某种诅咒,或者是身后报应之类,只不过是不便明说罢了。赋诗完毕,和珅悬梁自尽,黯然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是他贪权纳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可是大清帝国的代价更为惨重。和珅的出现极端败坏了清朝的吏治,加速了清朝腐朽的进程。其时,大清帝国危机四伏,内外矛盾重重。

和珅有一个宠妾,名叫长二姑。她得知和珅自尽的消息后,也自杀身亡,追随和珅而去。她留下了二首挽诗,其中有句云:

白练一条君自了,愁肠万缕妾何如。

可怜最是黄昏后,梦里相逢醒也无。

和珅至死,他的富贵梦、权力梦从来都没有醒过。一代巨贪的形象就此定格于历史的长河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