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宝桢中的叶赫那拉恩承,历史上是一个

御史写了几篇关于电视剧《丁宝桢》的文章,有不少读者对剧中恩承这一人物比较感兴趣,希望能具体讲一讲他的情况。御史就结合《清史稿·恩承传》的记载,与诸位分享。

恩承的出身情况

恩承,叶赫那拉氏,满洲正白旗人。电视剧中似乎有点过于突出恩承的姓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恩承与慈禧太后出自同一个家族。

叶赫那拉氏属于满洲八大姓之一,确切地地说,应该是“那拉氏”。那拉氏有几个支派,文献中记载:

“那拉(纳喇)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喇、哈达、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

叶赫那拉具体又分成不同的家族,分别隶属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镶蓝旗。慈禧太后的家族并不显赫,隶属于镶蓝旗满洲,她的祖上也没有出过高官,更无公侯伯等高级爵位。

显然,恩承于慈禧并非出自同一氏族,如果以旗籍而言,反而是恩承出身更高。不过,恩承的祖上同样也没有出现过著名的人物,甚至连文献中都没有记载他的祖父、父亲是何人。这也说明,恩承不是显赫的官二代。

恩承作为满洲子弟,是以笔帖式入仕的。笔帖式与侍卫一样,是满洲贵族和一般子弟进入仕途的两个最主要的渠道,出身高的则以侍卫,出身低的则以笔帖式。

恩承出生于道光元年,20岁时以笔贴式正式进入仕途,道光末年官至礼部郎中。

《丁宝桢》一剧中,恩承曾亲自拜会闫敬铭,并称闫为“恩师”,理由是他与丁宝桢是同年,而丁宝桢与闫敬铭亦师亦友,故而攀上了这个交情。

显然,电视剧所描述的情况并不符合历史,丁宝桢是进士出身,恩承并无功名,何来同年之说呢?

恩承以军功发迹

咸丰初年,东王杨秀清派出北伐军奇袭京师,咸丰皇帝以僧格林沁为主帅,在直隶、山东一带堵截北伐军。恩承因善于骑射,以四品京堂的头衔随僧格林沁出征剿敌。

在镇压北伐军的过程中,恩承靠着僧格林沁这棵大树,屡建战功,尤其是山东滕县一战,让他得闻于咸丰帝,并晋升为太常寺卿。

客观地说,恩承的个人能力还是比较突出的,在军事方面颇有建树,在当时的满洲子弟中,算是佼佼者。

同治二年,恩承又随僧格林沁南下剿捻,并擒获首领张洛行,获赐黄马褂,擢升内阁学士。然而,僧格林沁在追击捻军时,不幸遇难。恩承作为军中核心成员,因主帅被杀而受到革职的处分。

官场之上,起起落落乃是家常便饭,不久东北地区发生马贼叛乱,朝廷以恩承为主将率军平叛。这次叛乱规模不大,很快被恩承镇压,恩承得以官复原职,并授予理藩院侍郎。

同治初年,北方的捻军很让朝廷头疼,恩承作为捻军的老对手,从同治七年开始就一直率神机营驻扎在雄州、霸州一带,以拱卫京师。

捻军被彻底剿灭后,恩承回京改任工部、吏部、刑部侍郎,以及副都统等职。虽然恩承屡次立有战功,但功劳似乎也不是太大,因为从始至终,他都没有获得高等级的爵位。

同治一朝,恩承无论职务、地位,最多只能算二流,尚未跻身权力高层,也没有发现他与慈禧太后有太多的交集。

恩承与丁宝桢的关系

恩承与丁宝桢只是在剿捻期间有过接触,当时丁宝桢仍山东布政使、山东巡抚,但是史料中并没有记载,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即便是有矛盾的话,应该也不会太深。

同治八年,丁宝桢诛杀安德海,这一年恩承在直隶、山东驻防,按常理推断,他大概率没有参与到这一事件中,加上他级别也不高,更没有资格在慈禧与奕?的政治斗争中扮演角色。

恩承仕途的高峰是在光绪朝,光绪元年他被擢升为左都御史、总管内务府大臣、正蓝旗汉军都统,并于不久出任礼部尚书。

尽管升了官,恩承还不能算是朝中重臣,少了大学士、军机大臣这两个头衔,注定他在朝政中的影响力不会太大。

光绪二年,丁宝桢被赏头品顶戴,出任四川总督。到任后,丁宝桢便开始整顿吏治,革除旧弊,从而受到了对立派的弹劾,说他巧立名目、到处摊派。

朝廷接到弹劾奏章后,以恩承为钦差大臣前往四川查办。恩承应该对丁宝桢的做事方式不太认可,所以在查办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客观公正,而是偏听偏信,认为丁宝桢与小民争利,上奏朝廷对丁宝桢做出处罚。

然而,恩承的奏折还没有送到京师,他的家人因在四川大肆索贿,被地方官告发。丁宝桢的好友闫敬铭抓住这一良机,公开弹劾恩承,慈禧太后下旨革了恩承的职。

恩承其人无大功也无大过,回京后很快就被授予步军统领一职。同、光时期,满人可用之人不多,恩承多少还是得到了慈禧的任可和提拔。此后数年间,恩承历任刑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大学士。

光绪十八年,恩承去世,因他生前为东阁大学士,朝廷特赐谥号“文恪”,并入祀贤良祠。

总的来说,恩承同光时期,不算特别有名的大臣,人也不算多坏,慈禧对他的评价也是中规中矩。#优质作者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65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