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满族女孩
作者
何颖
满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创造过辉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其人口在55个少数民族中位居第二。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
01
我是满族的后裔,我是满族的女儿。我的祖籍是东北辽宁省原新宾县。据家族族谱记载,新宾县满族“何”姓,系“赫舒里哈啦氏”,隶属满族镶黄旗。在我祖父母和故乡老年人的眼里,我是标准的满族女孩。瓜脸肤白挺鼻梁,肩宽臂长身材高。据说满族人是弥生相,特征就是眼睛细长,鼻梁高窄,嘴唇薄,属于东北亚通古斯人。
小时候村里人经常说我:“瞅瞅这丫的头脑袋,她妈把她落草下来没给她把脑袋睡好,偏脑袋,头发黄,福相薄。”我们满族人土话说生小孩叫“落草”,这可不是为寇的前缀,铺草是模仿和沿袭祖先的荒野生活,有不忘本之意,也暗喻小生命像野草一样坚韧顽强。
东北满族有婴儿睡扁头、拉平肩、正体形的习俗。我出生后不久,就在枕着装好细粒谷物的枕头上睡觉。整个身子睡在糠皮口袋上,这样避免炕热又便于沥尿。老人又将我的两臂端平,裹以尿布,用三寸左右宽的布带缚在两臂肘处,再用一寸宽细带缚膝及小腿,以矫正体形。我是被母亲捆着长大的,满月就睡小米枕头,小米微凉清热,沉沉实实,说是为了让我把后脑勺子睡平,让面庞饱满,肩膀宽厚。确实也有大部分满族人的好身条好面相是睡出来的。我小时候由于母亲忙于工作,疏于照顾,我的后脑勺一直偏着,胳膊腿也没有达到预想的完美效果,导致我高中时代想当空姐的梦想都破灭了,以至于后来一直对母亲颇有微词。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长越好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容貌在身体的发育中不断变化,小时微偏的后脑勺也长好了,小脸精致,鼻梁直挺,身材高挑,一头栗黑飘逸的披肩长发衬托着青春的魅力,越发楚楚可人,以至于后来见到我的人都会夸我,曾经的这个黄毛丫头现在长得真水灵!
满族美女有着本民族特有的美,美在皮肤白,长圆脸,樱桃嘴,淡眉毛,大耳朵,眼睛细长黑亮,鼻子直长挺拔,五官轮廓分明,身材高挑大体格。青春期母亲看我学习劳累,便顿顿给我炒肉片,喝牛奶,我的身体发育得很好,个子也长到了1米68,别人都说我是一副衣裳架子。在学生阶段,我曾是学校田径队和篮球队的队员。
02
据史料记载,现遍居全国各地的满族人,大多是随顺治入关的后裔。满族文化底蕴深厚,风俗习惯很多。首先说说满族的姓氏,清王朝建立后,关外的满清族人纷纷入关,并成为了当时清朝的大小贵族。这些所谓的贵族,包括我们经常听到的“八旗子弟”都算得上是清朝的权贵。当时除了皇族大姓爱新觉罗,满清还有八大姓氏,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姓氏都是满清贵族的象征。“满清八大姓氏”,又有着“满洲八大贵族”和“八大家”的说法。代表着清朝统治时期的权威,拥有着显赫的贵族地位。
到了年,随着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的覆灭,之前作为满清贵族标签的八大姓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许多“满清八大姓氏”之人怕受到牵连,便偷偷的把姓氏作了改变,并在与汉民族文化的长期交流和潜移默化中兼容并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满清所谓的“八大姓氏”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并逐渐汉化,满族成为了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里一员,我们“赫舒里哈啦氏”也边改为汉姓“何”。
03
关于我们满族人的婚礼习俗。提起满族的婚俗,忘不了在童年时听得最多的一段神话故事,至今依然记忆犹新。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长白圣母佛库仑,有一天在天池沐浴,见到一只嘴噙朱果的五彩灵鸟飞来,她便上前去搂抱时,不料朱果洽巧落入她的口中,随后便怀孕生下了始祖布库里雍顺。这个神话传说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写照,也说明满族的婚俗是从群婚制、对偶制,最后发展到一夫一妻制的。
满族进入中原以后,婚俗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废除和禁止了早婚,婚姻仪式也渗入了汉族婚俗的许多成分,直到清末民初,满族的婚嫁依然还保持着很多固有的传统风俗。早期的满族和汉族之间是不能通婚的,“旗民不交产,满汉不通婚。”不但满汉之间不能通婚,在同一个部落或氏族之间也不能通婚,这方面的限制是比较严格的。如同汉族古老婚姻传统习俗的清规戒律一样,过去满族青年男女之间,基本是没有自由恋爱的。婚姻大事都是由双方的父母包办代替。男女青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父母即请媒人为之物色合适的人选,若是父母看中,即可确定婚事。请媒人说亲的时候,以头饰作为信物标记。如果女方收下信物,就说明女方愿意与男方家谈亲;若是遭到拒绝,媒人即将信物带回退还。
男女定亲这一环节,是在男方家中举行的。由族里头人主持这一庄重仪式,双方家族的长者父母和媒人参加。订婚喜宴比较简单,主持人做简短的祝愿,同时请萨满选择吉日良辰成亲。自此开始,男女双方都必须得小心地回避对方,结婚前不能见面,不能说话和有所接触,更不能私下在一起。这是一条很严格的规矩,过去都是要写在家法或族规里面的。
满族人的婚礼是比较隆重和盛大的,婚礼时全村人都要前来祝贺,在结婚的前一天就要筹备好喜宴,接待宾客。宾客们前来贺喜时,都要带上贺喜的衣料和其他礼物。衣料的质地都要选上好的鹿皮或其他兽皮、鱼皮等。
婚礼第一件要办的重要事情就是迎亲,或者称之为娶亲。在时间上往往选定在婚礼头天的午夜过后黎明到来之前。满族认为,假如在天大亮前娶不回媳妇,是不吉利的,所以迎亲必须在午夜进行。男方家庭由其家族族长率领媒人和几十个男性青年,向新娘家庭所在的方向进发。
女方家此时要张灯结彩,在院子里面燃烧着火把。媒人引导着新郎倌走到门前叩头,并递上婚礼名帖(即礼单)。这时岳父走到门前,将大门打开,众族人同时一起迎出门来。新郎马上走向前去行跪拜礼,礼毕岳父母要陪同新郎和男方的族长、媒人等进屋。
婚礼由男方家族的族长主持,接待宾客,互相道喜,还要举行所谓“婚祭”。婚祭的目的是为了驱除邪恶祈求吉祥。从娱乐的角度来讲,既是萨满表演的一次盛大的舞蹈,更是一种充满宗教性色彩的仪式。举行“婚祭”时要先在室内西墙上供奉祖先的牌位,神位的木匣上面贴着“挂钱”。下面的炕上摆放着供桌,桌上摆列着供品和五只香炉,每只香炉里面都点着四根香。新郎在萨满的引领下,在祖先的神位前面跪下后,萨满开始击鼓唱歌。娶亲是新郎和新娘成为夫妻的正式日子。
满族的婚姻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几千年来满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满族婚姻文化的特点。入关前满族先世的婚姻制度,曾有过行歌求偶、指腹为婚等多种形态。入关后,受汉民族婚俗的影响,形成了既别于汉族婚俗又有自身独特的婚姻习俗。
同时我们满族人对长辈的称呼也不太一样,这是因受地区和各旗的影响,但大都是称母亲为额娘,父亲为阿玛。我们的父辈以上的还是按满族人的习惯称呼长辈,到了我们这一辈就叫爸妈了,以前满汉之间是不能通婚的,满族人基本都是各旗内通婚,也有少数和蒙古族通婚的。满族人在叔嫂之间是不能开玩笑的,保持的是一种纯碎的姐弟关系。
04
说到满族饮食文化,首先是避不开“满汉全席”这个词的。满汉全席又名“满汉燕翅烤全席”,它的由来是因为满、汉官员在长期的官方和私下的接触和交往中,经常互相宴请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满汉全席产生于清代官府,因而菜肴品种繁多,选料上等,食材珍贵,做法考究,厨艺精美,场面奢华,礼仪讲究。
满族的饮食考究别致,种类也是很多的。在众多的满族美食中,令我忘不了的是小时候吃得最多的三种既普通又实在的食物。一种是饽饽,在西北叫馍馍。是将黄米浸泡后用石磨磨成面,然后把面按压成饼状,再把馅包在饼里面上锅蒸熟,吃起来味道甜酸浓香。还有用苏子叶和阔树叶包的,味道清香浓郁。二是东北焖子,类似于我现在居住地固原的搅团,但又不同于搅团。它的制作方法是用土豆淀粉或地瓜淀粉加水用铁锅熬制后,再加上特制调料配制而成的。三是酸汤子,这是将泡开后的玉米用石磨磨成面,再加些白面和成干一些的面团,然后放到漏子里挤压到滚汤的开水锅里煮熟捞出凉拌的一种条状面食。其做法和调料多种多样,吃起来非常爽口,让人食欲大开,不吃个肚圆饱嗝的是不会放筷的。记得我小时候只要一感冒发烧,妈妈就给我做这个,吃完出一身汗,感冒也就自然好了。
05
说到这里还不得不说说我们东北满族的日常生活中,曾经流传的那调侃味十足的“三大怪”:
第一大怪,是“窗户纸糊在外”。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十分贫困,居住的房屋大多数是由土坯和稻草垒成,窗户大多是保暖效果不好的木棂格子窗,每到秋末冬初天气逐渐寒冷时,人们就要想办法挡风御寒,但因生活条件或物质资源所限,人们常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自制的麻绳网糊在一起粘到窗棂上,为了让它经久耐用,人们会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让它在干燥后变得既挺阔又结实,也不怕风吹雨淋,同时还能对木制窗棂起到保护的作用,可以延长木制窗户的使用寿命。
现如今,已经很难再看到“窗户纸糊在外”的现象了,现在的农村取而代之的却是光明几净的玻璃了,纸糊窗户却早已销声匿迹,成为一个远去了的历史场景被回顾。
第二大怪,是“大姑娘叼烟袋”。过去因为文化生活单调,东北地区冬长夏短、冬天又是乡村的农闲季节,这时的乡亲们就会到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串门、唠喀、打牌、抽旱烟,做女工,俗称“猫冬”。过去因为物质匮乏生活条件艰苦,大部分人只能会选择用烟袋锅抽旱烟,而大姑娘也不例外,大姑娘叼烟袋抽旱烟,便成为了旧时东北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作为一大怪事被历史记录了下来。
如今的东北姑娘除极少数个别外,已经没有这种习俗了,哪个姑娘还愿意用那有损自己美丽形象的烟袋锅呢?它早已成为祖奶奶辈们曾经的专用工具,而今又成为儿孙们收藏的老古董了。
第三大怪,是“养活孩子吊起来”。在我们东北农村老家,家家都有一种长约1米,宽约30—40厘米,下有一个木制底,四周由薄木片围成高约30公分左右护栏的椭圆形的“悠车”,相当于汉民族曾经使用的婴儿“摇篮”的功能。
每当家里有孩子出生后,大人们就会在房梁或天棚上用四根麻绳拴好把它吊在离土炕不高的上方,在绳子上系上孩子喜欢的玩具或彩色布条,在里面铺好被褥和枕头,让孩子躺在其中来回摆动,逗其玩乐或哄其睡觉。小孩子身在其中又舒服又安全,或酣然入睡,或悠哉游哉,夏天可以起到扇风纳凉驱赶蚊蝇的作用,冬天在里面铺上由家禽柔软的羽绒毛做成的褥子保持一种恒温,还可以让婴儿免生因热而发生的疾病。
其实“悠车”最初的功能,主要是为了预防猛兽对小孩的攻击。这种传统的“悠车”既可以代替母亲的看护,也能使婴幼儿达到自娱自乐,又能给母亲减轻劳动强度,并可充分利用房屋的空间,同时还可节省人力和时间,不失为一种科学的育儿工具,因为这些优势它作为一种时尚的育儿工具被沿袭下来,实际上就是摇床的前身,只是材质、名称、形状和使用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今人们的生活今非昔比,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生活质量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丰衣足食过上了小康生活。社会的发展已经赋予了东北“三大怪”崭新的含义,并以一种时尚的形式而得以流传,相信在将来这三大习俗会有更惊人的变化。
06
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创造过辉煌的文化。自古以来与我国其他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满族文化是大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族人民是一家。我是满族的后裔,我是满族的女儿,我的老家在东北。而今我安居乐业在祖国大西北的宁夏固原,最后我想说的是,不管我们的家在哪里,无论我们身居何处,国家才是我们各民族人民的大“家”!祖国才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归属!我为我是东北人,满族人,更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五十六个民族,虽长相、肤色、信仰各异,但我们都是中华儿女,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作者简介:何颖,笔名蕙质兰心,教师,网络诗人、作家。大学本科学历,辽宁兴城人,现居宁夏固原。热爱文学,喜欢写作和美术,常年笔耕,有多篇诗歌、散文、随笔和短篇小说作品在报刊杂志,文学网站和公众传媒平台发表。
更多精彩文章:
■徐兆寿: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端午节(人民日报海外版)
■海男、凹凸、沈苇、李元胜、剑男、周瑟瑟、青小衣、横行胭脂、雪克、刘年等端午诗歌
■池莉:爱惜
■严歌苓:因为裙子,我曾巴望一年四季是夏天
■史铁生:老屋小记(鲁奖短篇)
来稿须知
本平台旨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质取稿”。欢迎文字爱好者投稿。要求:
1.原创首发散文、小说、评论、诗歌必须在字以上,内容按“题目+作者+内容”格式编辑在一个word文档中,用附件形式发送指定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