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研专栏中国古典文献学1

北京青春痘医院医师 http://pf.39.net/bdfyy/zjft/210418/8860371.html

1、名词解释

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

6,类书;7,善本;8,讹、脱、衍、倒;9,伪书;10,理校

11,别集;12,政书;13,十通;14,影印本;15、蝴蝶装

16,总集;17,巾箱本;18,丛书;19,反切;20,马王堆帛书

21,叙录;22,蝴蝶装;23,对校;24,辑证;25,敦煌变文

26,甲骨文;27,通典;28定本,29,考信录;30,集解

31,丛书;32,方志;33,写本;34,行款;35,简帛文献

36,句读;37,工具书;38,干支;39,对校;40,声训

41,古籍;42,文献通考;43,底本;44,章句;45,甲骨文字诂林

46,类序;47,官修目录;48,抄本;49,经折装;50,金石学

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4,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

5,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最先出现于明代。“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6,类书为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的工具书,多采辑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可分若干子目,供读书写作时查阅、征引。类书搜集资料广泛,内容丰富,被成为中国古代之百科全书。古代类书还可为科举考试之参考资料。

7,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

8,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原稿所无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9,文献学上的伪书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以及内容造假的古典文献。

10,理校即推理式校勘,是校勘的重要的补充方法。当文献材料存在明显错误,而又缺乏足够资料可供比勘时,可采用推理之法加以合理改正。

11,别集为搜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之著作。刘向整理群书已有别集,当时有集之实而无集之名。东汉以后,别集渐多,其名称亦繁多。

12,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类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13,唐杜佑所撰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乾隆年间编撰《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14、影印本指采用照像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有石印本、胶印本等。影印本能保持文献原貌,出版成本相对亦较低。但影印本的价值主要依赖其所依据的原本价值。

15,简称“蝶装”,从唐五代开始出现,宋元时期流行。方法是将雕版印刷的每张版叶,从版心中缝线反折,有字的一面向里,对齐,然后逐叶用浆糊把中缝线一边粘连在用以作书面的厚纸上,阅读的时候,字对字的两面展开就像蝴蝶的双翅一样,因此叫“蝴蝶装”。

16,总集是汇合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它可以为一个朝代或多个朝代作品,可以是一种文体或多种文体,可以为作家全部作品或部分作品。一般以诗、文或诗文合集为多。

17,巾箱本指那些版式较小、便于携带的本子。

18,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19,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声母和后一个字韵母及声调,拼成被注音之字。此法注音即反切法。因古今字音变化,有时用现在的读音来拼读,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

20,年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简帛文献,约29件12万字,主要有《老子》甲乙本、《黄帝内经》、《周易》、《战国纵横家书》等。

21,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为古代图书目录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22,蝴蝶装简称蝶装,是将每张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字对字地折齐。然后集数叶为一叠,以折边居右戳齐成为脊,而后再在书脊处用浆糊或其他粘连剂逐叶彼此粘连。再预备一张比书叶略长的硬浆湖的书脊上,作为前后封面,也叫书衣。最后再把上下左三边余幅剪齐,一册蝴蝶装的书就算装帧完了。这种装帧形式,打开时版心好像蝴蝶身躯居中,书叶恰似蝴蝶的两翼向两边张开,看去仿佛蝴蝶展翅飞翔,故称蝴蝶装。

23,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首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比较,把各本异同记录下来。

24,即辑证性辑佚。校勘至精、注释至深即是考证。古今辑佚为辑证性者少见,其需学识广博、造诣较深。

25,清朝末年,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学者泛称之为“变文”,变,有改编,改写的意思。

26,甲骨:龟甲、兽骨的合称。甲为龟甲的腹板;骨为牛肩胛骨或胫骨(也包括猪、羊肩胛骨)。甲骨文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其内容为记载殷商时代王室占卜及其相关记事。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27,唐杜佑在最早的政书、唐刘秩的《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为重要之典章制度史著,列“十通”之首。

28,书籍经过校勘,分别异同,判断是非,然后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即成定本。凡重新整理编排的文献常采用定本形式。

29,清崔述之辨伪名著。但也同样迷信儒家经典,无法真正实事求是,以至有自相矛盾之处。

30,集解种类有二,名同实异。一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略同于郑玄《毛诗笺》。一如何晏《论语集解》,聚集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王肃等诸家解说。孔颖达在疏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时曰:“杜言集解,谓聚集经传,为之作解;何晏论语集解,乃聚集诸家义理,以解论语,言同而意异也。”后世集解多为何晏《论语集解》体例。而后世集注、集传、集说、集释均由此发展而来。

31,丛书为一种按照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其特点为仍保留各书原名和原有体例,而冠以一个总书名(如《四库全书》),一同抄刻或印行。丛书便于利用,价值重大。

32,方志,又称地方志。是专门记述一地地理历史人文之文献。是历史学、地理学的新型结合,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33,写本亦称手写本,即成书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为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均为手写本。印刷术发明后以至明清时期,手写本仍然存在。

34,行款即行文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各代刻书行款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不同时代每行刻字多寡不一,横竖整齐度也不一,因此行款可作版本之重要参考。

35,简帛指古代的两种书写材料简牍和缣帛。晋代纸张广泛用作书写材料以前,文字一般书写于竹片和木制长条上,前者为简,后者为牍,简牍用绳连缀成册。

36,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断句,读书时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

37,工具书为搜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定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工具书与普通文献的界限是相对的,“查阅”的含义也是相对的。

38,中国古代用干支纪年、月、日、时。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9,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首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比较,把各本异同记录下来。

40,文献训诂中,以“之言、之为言”用来释字,但释者和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关系,或同音,或音近,或是双声叠韵。此种称为声训或音训。

41,“古籍”是古书的雅称,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都可称为古籍。

42,元朝马端临积二十余年功力著成《文献通考》,为一部著名的典章制度通史。与杜佑《通典》、郑樵《通志》并称为“三通”。

43,对校中,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首先需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比较,把各本异同记录下来。底本选择为校勘之起点。其选择标准,张之洞归纳为三:一曰旧本,二曰足本,三曰精本(善本)。

44,文献的一种训释方式。《后汉书·桓谭传》:“博学多通,遍习五经,解诂训大义,不为章句。”李贤注:“章句谓离章辨句,委曲枝派也。”章句往往较传注为繁琐。

45,《甲骨文字诂林》为于省吾主编之汇集甲骨文考释资料的大型工具书,堪称集大成之作,书前列部首检字表,使用方便。由中华书局年出版。

46,类序包括各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种、类)之序两种。目录学有称大类之序为“大序”或“总序”,小类之序为“小序”。

47,国家图书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为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西汉成帝、哀帝时期,令刘向等整理群书,最后编成《七略》,是为国家图书目录之始。

48,抄本为文献版本之一种,其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或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或为传抄,其价值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49,经折装是将卷轴改为折叠式,书纸仍由多张纸粘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一定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页,前后则用两块与折页相同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50,金文为各种镂刻和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石刻即刻于石头上的文字,含石经、碑版、墓志、石阙等。对各种青铜器铭文和石刻文字进行的研究早在宋代就已形成一专门之学——金石学。

1.文献:历史上的各种文字资料或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又叫典籍,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上资料。(按内容分为: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民族文献、政治文献、方志文献、语言文字文献,科技文献。村代上著,可分为古典文献[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又:文献包括古典文献、现代文献、多指古典文献。包括清代及清以前的各种文字资料,涉及面相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法学、民族、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外事、科技、农学、医药、方志、民俗、图谱以及宗教经典等。2.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根据一定的意图(目的),辑录各门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供人们查索的一种特殊工具书。类书是辑录古籍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按类或按韵加以编排,以供人们检索或征引的一种工具书。(起源于三国魏文帝时的)《皇览》---类书始祖。现存较早而又较完整的一部类书是唐虞世南的《北堂书钞》3.帛书:写在绢帛等丝织品上的书叫帛书。是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盛行于春秋战国。4.古典文献:所谓古典文献,主要是指先秦至辛亥革命期间所产生的各种不同载体、不同文字文献的总称。在这众多的文献中,古籍图书数量最大,是古典文献的主体。在古籍图书中,又以汉语言文字文献最多,所以,古典文献主要研究和讨论汉语言古籍文献的有关问题。5.四部分类法:是指我国历史上对文献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它将文献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再分若干大类。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对古典文献分类的主要方法。6.经折装:经折装是唐代末年出现的一种装帧方式。它是把一幅长长的卷子向左右反复折叠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其前后各加上一硬纸作为封面,这样就可以从头至尾翻阅,比卷轴装翻阅起来就方便多了。7.蝴蝶装:蝴蝶装简称蝶装,它是把每张印好的书叶,以有字的一7面为准,面对面地折齐。集数叶为一叠。然后在书叶背面(无字的一面)版心的地方用浆糊逐叶粘连,再用一张硬厚整纸对折粘于书脊作为前后封面,再把上下左三边余幅裁齐,就完成了整个装帧过程。展书阅读时,中间是版心,两边是文字,犹如蝴蝶展翅,故名之曰蝴蝶装。8.句子索引:所谓句子索引,就是把一部或多部文献中的所有句子都摘录出来,注明出处,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检索的索引。9.索引:索引是把一部或多部文献中的具体内容(人名、地名、书名、字、词、句等)摘录出来,注明出处,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考的文献。10.鱼尾:版心中间刻划的形似鱼的尾巴的标记,因其酷似鱼尾,故名。鱼尾是装订时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11.政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图书。它收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典章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经济史、文化史、学术史的性质。主要包括“会要”、“会典”和“十通”等。12.金镶玉:书籍由于年代久远,以及使用和保管方面的原因,某些图书变得越来越破,甚至将损及文字,如不及时重装,将会变得无法使用。于是人们将书拆开,在书页内另衬一张绵纸或者宣纸,上下加上衬边,重新予以装订。由于衬纸的天头、地脚都宽于原书,可对原书起到保护作用。另外,衬纸一般都很白,而古籍图书的纸色一般发黄,黄白相间,犹如镶黄金与白玉之中,故取名为金镶玉。我国一些地方又将其称为袍套装。名词解释2:1,汗青;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2,辑佚;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4,线装;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5,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最先出现于明代。“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名词解释3:1,类书:为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的工具书,多采辑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可分若干子目,供读书写作时查阅、征引。类书搜集资料广泛,内容丰富,被成为中国古代之百科全书。古代类书还可为科举考试之参考资料。2,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3,讹: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脱: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衍:原稿所无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4,伪书:文献学上的伪书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以及内容造假的古典文献。5,理校:即推理式校勘,是校勘的重要的补充方法。当文献材料存在明显错误,而又缺乏足够资料可供比勘时,可采用推理之法加以合理改正名词解释:4:1,别集:为搜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之著作。刘向整理群书已有别集,当时有集之实而无集之名。东汉以后,别集渐多,其名称亦繁多。2,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类典章制度的工具书。3,十通:唐杜佑所撰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乾隆年间编撰《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4、影印本:指采用照像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有石印本、胶印本等。影印本能保持文献原貌,出版成本相对亦较低。但影印本的价值主要依赖其所依据的原本价值。5,蝴蝶装:简称“蝶装”,从唐五代开始出现,宋元时期流行。方法是将雕版印刷的每张版叶,从版心中缝线反折,有字的一面向里,对齐,然后逐叶用浆糊把中缝线一边粘连在用以作书面的厚纸上,阅读的时候,字对字的两面展开就像蝴蝶的双翅一样,因此叫“蝴蝶装”。

1.类书

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采集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2.版本

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从严格意义上说,版本是刻版(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3.辑佚

中国古典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有大量的文献亡佚了,把佚文献从诸书中逐一辑出,重新搜集整理,就叫做辑佚。

4.丛书

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5.叙录

(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它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的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6.句读

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人们在读书时必须对如何停顿做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在一句话的结尾点断称为“句”,为便于阅读在一句话当中点分称为“读”。

7.四分法四部分类法

继承发展甲、乙、丙、丁为序的四部分类,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四部类目名称,概括各部类书籍的性质内容。这便是四部类分法的创始于开端,后世目录,以经史子集分部者,实本与此。

8.类序

类序包括各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种、类)之序两种形式。各家目录书称大类之序为“大序”或“总序”,称小类之序为“小序”,也有不区别大类之序和小类之序而合称为“小序”的,姑且统称为“类序”。

9.总集

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10.影印本

影印本是指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

11.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12、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简述题:

1,试简要说明丛书和类书的区别。

类书是从群书中零散摘抄资料分类编排,而丛书则是汇编各种独立完整的单本书为一套出版物,其单本书仍然保持完整或相对完整,不似类书那样被分拆成片断。

2,试简要介绍古籍校勘的主要方法。

传统的校雠方法有四种,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这四种校雠方法,是史学家陈垣总结前人和自己的校雠经验概括出来的,得到校雠学界的公认,被称作“四种基本校法”。

3、试简述古典文献的基本载体形式。

要点: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电子

4,试简要介绍《四库全书》后“四库”系列丛书的整理出版情况。

要点:《四库全书》后“四库”系列丛书的整理出版情况。(1)《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年。(2)《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年版。(3)《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年。(4)《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年。

5,试简述总集和别集的关系。

总集可以是几种别集的汇编,有时也为别集的编纂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唐以前别集的宋刊本基本失传,元刊本有少量流传,多数则为明清以来翻刻本。因翻刻而出现讹、脱、衍、倒等文体较多,选择善本、精校本可减少讹误。别集数量多,价值大。其收录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为研究作家生平、背景、思想等的主要依据。反之,别集也是总集、丛书等编纂的基础。

6,试简述版本鉴别的基本方法。

要点: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依据前人成果进行鉴别。

7,试简述一书目录与群书目录的区别。

一书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书的篇名和该书各篇叙录(或只有篇名没有叙录)。一书目录多是一书的组成部分,附本书以行。古人多撰成全书然后编定目录,故目录通例在全书之末。群书目录为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也有无叙录者)。它产生于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成帝时,刘向校定群书,作《别录》,后刘歆作《七略》,均是群书目录的范例。群书目录因著录众多文献,比一书目录作用与意义更大,其编排、著录也往往复杂和艰难。因之群书目录为目录学研究之主要对象。

8,试简述判别善本不主要方法。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一)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含残本与零页)。(二)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含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零页),不含印版模糊、流传尚多者。(三)清乾隆以前流传较少之刻本、抄本。(四)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之稿本,以及流传很少之刻本、抄本。(五)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六)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七)印刷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本,或有较精版画、插图的刻本。(八)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行的图书。(九)明代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者。

9,试简述文献辨伪的原则要点。

一是尊重而不迷信前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存门户之见,不简单从固有观念出发,以求真为最高目的。二是分清主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文献流传愈久,与原貌差距愈大,甚至真伪混杂,乃必然之规律。当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全面鉴别,方能更加接近真理。要之,辨伪必须对文献作历史的、综合的、全面的考察,分清主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不因局部有伪而否定主体,不以一般原则代替特殊情况。三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7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