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领侍卫内大臣是个什么官职绝非清宫

关于清朝不少的历史事件,大家是从影视作品当中了解的。

清朝的皇帝的儿子比较多,比如说乾隆生了不少,同样身为皇子,人人都想夺下太子位置,未来成为皇帝。

要夺嫡肯定的拥有自己的亲信队伍,谁能拿到皇帝身边大臣、侍卫等支持,肯定未来当皇帝的可能性比较大。

大内侍卫在大家眼中是皇帝特别亲睐的人,如果能得到他们的支持,距离皇位更近了。

一、清朝的领侍卫内大臣

熟读清朝历史,不少人发现“领侍卫内大臣”并不是大家看到影视作品当中一品带刀侍卫,他们属于正一品武官。

关于它职位的由来是从清太宗时期慢慢演变而来的,皇太极的时候已经设立了内大臣,主要是目的是管理宫廷的侍卫,直到清世祖继位开始亲政,从而弱化内阁大臣的作用。

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巩固皇权的唯一性,设立了侍卫部门。

皇帝从三旗子弟当中选拔优秀、信赖的人才,从而保护自己安全。

鳌拜当时为何能权利至高无上,正是它是当时的侍卫总管,皇帝面前最信赖的人,顺治九年正式设立,刚开始职位上一共有六个人,三旗当中分别选拔两名优秀人才成为皇帝亲信。

它是具有官职的,每天要参政,具有着决策国家大事的能力,作用是十分大的。

康熙、顺治时期它所站的位置在大学时的前面,遇到国家大事有建议权,上奏折排名比较靠前,足以见得它的官职和权利是比较大的。

不过后期领侍卫内大臣发生变化,尤其是以鳌拜擅自利用自己的权利,凌驾于皇权之上,让皇帝动了想要将他杀掉的决心。

领侍卫内大臣在康熙晚期参与了皇子夺嫡,触犯了当朝皇子的禁忌,雍正不得不改变最初的想法。

随之而来的军机处,正是雍正用来取代领侍卫内大臣的,明确规定了每个职位的责任,内阁大学士得到了重用,领侍卫内大臣的权利五行当中被架空,权利方面被削减。

乾隆晚年时期,朝廷直接撤销领侍卫内大臣参政议政的权利,道光时期领侍卫内大臣已经变成了名誉上的职务,担任的是各大王孙贵族,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权利。

晚晴时期此职位更是挂名,在职的人身份地位比较大,不过没有政治权利,纯粹的挂着空头衔。

历史当中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的人是比较多,大家熟知的有鳌拜、傅恒、索额图、和珅等,不乏其中有一些拥有重要权利的。

二、开创者鳌拜

领侍卫内大臣是从鳌拜时代开始的,21岁的顺治帝亲口任命鳌拜为总管,此岗位得到皇帝认可,鳌拜是镶黄旗,本来是皇帝的亲信,成为领侍卫内大臣之后,更是得到顺治帝的重用。

鳌拜跟着顺治帝做了不少事情,立下了不少战功,鳌拜武功高,一直跟在皇帝身边,自然能够成为皇帝眼中最看重的人。

胆识和谋略鳌拜都不差,正是有他坐镇,整个朝廷变得特别稳固。

不过事情总不会出现变化,康熙不满一直被他人所束缚,从小便想要除掉鳌拜,最终鳌拜败下阵来,康熙将他给囚禁。

从鳌拜开始领侍卫内大臣进入到大家视野当中,和皇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鳌拜帮助清朝击败了李自成,成为平定中原功臣。

不过鳌拜并没有甘心的在皇帝下面做事情,他总是想着夺取皇权,狼子野心被皇帝发现的时候,注定了他的结局不会好,鳌拜的失败了,证明了领侍卫内大臣的时代逐渐走下坡路。

三、具有无限荣耀

不少人心目当中领侍卫内大臣是家族无限的荣耀,虽他们的地位比较高,选拔方面要经过严格的要求,一旦进入到选拔队伍中,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正是他们忠心于皇帝,可能是能得到重用的,皇帝是从自己管理的三旗子弟当中挑选的信赖人才,必须遵循严格的禁忌,任何言行和举止要按照皇帝的要求来,不能违背皇帝的意愿做事情。

领侍卫内大臣的存在是皇权的体现,刚好为皇帝服务,从而帮助当政者做自己的事情,职位并不轻松,要做皇帝不敢明面做的事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皇帝对领侍卫内大臣是特别信赖的,一般能够获得岗位的人都是具备一定荣誉的,哪怕到了后期领侍卫内大臣已经名存实亡,职位同样具有影响力。

结语

或许它是大家口中大内侍卫,因为他们一直守护着皇帝的安全,帮助当政者做事情,不过真正的领侍卫内大臣意义深远,不仅仅保护皇帝,而且参与国家重大事件。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领侍卫内大臣真的是皇帝的亲信人马,做皇帝想做的事情,帮助皇帝维护皇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7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