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为中华民族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占有着独特的地位,自先秦时期诗歌产生以来,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离骚》、汉代的乐府、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发展到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此后又经过了宋元时期的“唐宋诗之争”,发展到清代己是进入了集大成阶段。
八旗汉军诗创作概说
一八旗汉军与八旗汉军诗
1,八旗汉军
八旗制度作为清朝的根本政治制度,努尔哈赤自1601年开始建立八旗制度,而八旗汉军的建立则经历了更长的一段时间。据《钦定八旗通志》记载,至1637年,八旗汉军才建立起来。
至1911年,清朝灭亡,八旗制度存在了310年,其中八旗汉军存在了274年。八旗汉军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个抛物线的发展趋势,而抛物线的顶点便是乾隆时期。
在这274年的时间里,汉军群体虽然逐渐发展壮大,但本质上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之间是有着明显的民族差别的。
乾隆帝上谕中所说的“斥令为民”指的是开除旗籍,按照一般的平民对待,反观满洲八旗,则是“问遣折抵”,其严厉程度远远低于汉军八旗。
也正是由于清政府对满汉旗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到了乾隆时期,八旗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生计问题,满族统治者开始实施出旗政策,大量的汉军旗人转入民籍,所受待遇与身份与一般的汉人无异。至此以后,汉军的发展便呈现出了逐步下降的趋势。
与八旗汉军发展历程相同,乾隆时期也是八旗汉军诗发展最为丰富繁荣的时期。乾隆帝在位60年,是清朝在位时间最久、寿命最长的一位君主,他即位之前,频繁活跃于清朝西北并不断入侵我国边境的准噶尔部向清朝求和,持续了四十多年的战争局势得到了缓和,清朝边境趋于和平,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得到维护。
2.八旗汉军诗
经过了顺、康、雍三朝的发展,到了乾隆时期,经济基础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江南沿海一带,农业、手工业、商业竞相发展,人口也跃居世界第一,虽说与此时的西方国家相比,清政府己经落后于新时代,但闭关锁国的政策下。
八旗作为清代特殊的群体,在整个清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清末民初时,对于八旗这个群体的研究虽未见于学者视野,但对于八旗文献资料的整理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且取得了一些价值不菲的成就,尤其是21世纪初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启动,为我们研究清代八旗文学提供了更有利的途径和机会。
乾隆帝己熟练掌握了各种基础知识,为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创作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奠定了基础。一国之君对诗词的热爱必然会影响到下属臣子乃至整个清代社会的作诗风气,正是国君对诗歌的极力推崇,使得乾隆时期的诗歌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展。八旗汉军作为统治阶级内部的组成部分,其诗歌的创作也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二八旗汉军诗作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诗作之比较
1.八旗汉军诗作
八旗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既包括了汉军,也包括了八旗满洲和八旗蒙古,这是清朝在统治政策上做出的一种选择,在八旗中囊括女真人、汉人和蒙古人,尤其是在建国初期,是有助于新兴政权的稳定的。
满洲作为清朝的统治民族,在民族等级上是有着一定的优越感的,常年在东北关外生活,母语为满语的他们为了巩固自己入关之后的封建统治,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熟练地掌握了汉族诗歌的诗学观念、创作技巧和诗歌形式,上至君主,下至平民,皆乐于作诗,并且作诗的风气和数量都更盛前朝。
例如就君主而言,据史料记载大清皇帝的作诗数量大得惊人,单乾隆帝一生作诗就有43584首,尽管其中有些诗作并非是乾隆帝本人亲自创作,但是数量仍旧远远超过了前朝君主的诗作。
从政治层面而言,虽然他们对于汉文化的学习,是为了加强自己对汉族人民的统治,但从根本上反映了清朝满洲政权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接受。
八旗满洲诗人群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是以帝王君主、皇室宗亲成员组成的清宗室群体,另一类是以名门望族、朝廷官员、文臣武将乃至平民文士等组成的文人群体。在这两个群体类别中,他们分别有着自身独特的作诗内容。
2.八旗满洲、八旗蒙古诗作之比较
在清宗室群体中,清宗室的身份让这个群体的诗人能够更深层地接触到皇室内外,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既有着深宫内院日常生活的记载,也有着忧国忧民的抒情之作。
尤其是帝王君主的作品,有着不少常人所不曾涉及到的角度;而另一类的文人群体,与前一类群体相比,他们的生活更加自由,接触的社会面也更加广阔,活动轨迹也不仅仅限于皇宫京城,而是遍布了大江南北,不论是江南还是塞外,皆有所游历。
就诗歌格式而言,由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对诗歌的学习大部分来源于汉族,并且大部分的八旗满洲、八旗蒙古诗人都诗崇盛唐,所以在八旗满洲、八旗蒙古的诗歌中,最多的当属唐代时期形成的格律体诗,多为五七言近体诗。
诗歌讲究格律押韵,除排律外,每首诗皆有一定的句数,而排律的句数不定,此外每句都有一定的字数,所押的韵均有固定的位置,多是放在句子的末尾,诗中的每个字都有既定的平仄声调,联与联之间必须是对仗的,五七言律诗如此。
句数不限的排律除了首尾两联之外,中间各句间皆要对仗。除了格律诗,乐府歌行也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诗人比较爱用的诗歌格式。
比如满洲镶黄旗人顾八代之孙顾琼就曾写下了两首歌行《愁客行》和《有所思》,皆表达了诗人思念故里却无法回乡的忧愁之情,诗歌音节、格律不拘一格较为自由,在字数上多为五言、七言混合,间夹着杂言的歌行诗;而梦麟作为八旗蒙古诗坛的领军人物曾受到沈德潜的赞许。
八旗汉军诗的主要内容
诗歌是从先秦时期产生后一直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八旗中的汉军所继承。在八旗汉军中,创作诗歌的诗人人数众多,虽然在乾隆时期,历史上有作品流传下来的诗人仅有36位,但这36位诗人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个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的多彩诗歌世界。
一唱和交游
1,作诗风格
在八旗汉军的诗歌创作中,唱和交游诗占了极大的比重。在八旗汉军的诗人中有的在朝廷为官,有的归隐江湖,与八旗满洲尤其是清朝宗室诗人相比,他们是享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的,游览祖国山川,与亲朋好友吟诗作赋、互相唱和也是他们在工作之余的主要休闲活动,因此在整个八旗汉军诗的创作中,唱和交游诗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八旗汉军的诗人中,主要以“辽东三老”、英廉以及百龄的唱和交游诗最为突出。“辽东三老”皆为汉军旗人,且家世显赫,但他们却看透仕途艰险,而选择了退隐山林。
此三人被归于“辽东三老”之中,不单是因其出身相似以及最终绝意仕宦的选择一致而归于一类,还因为他们三人的诗学观点以及作诗风格一致。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三人的交游感情之深和唱和作品之多,也是他们能够组成区别于严格意义上的诗歌流派而自成群体的原因。
2.闲情雅趣
作为“北方三才子”之一的正黄旗汉军人百龄,其在文学层面的成就往往因其功名官勋之盛而略逊铁保、法式善一筹。
送别赠答往往是交游唱和类诗歌中最常见的一个诗歌题材,尤其是古代的官员要遵守皇帝之命而辗转于各地就职,往往不能在同一地区居住太久,有的则与友人相距甚远,因而与友人之间的送别诗以及互相之间的赠答诗便多了起来。
英廉在诗中不仅描绘出了当晚众人借宿于海光寺的情景,也表达了自己的游玩雅兴并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而仍旧“江湖兴尚存”的潇洒之气。
但是在唱和交游诗中,有一位八旗汉军诗人与前几位不同,那就是正黄旗汉军人百龄。虽然他的很多赠答酬唱诗表达了亲友间聚会的喜悦之情,诗酒年华的闲情雅趣,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他前半生一直处在逆境之中,空有一腔报国心,却得不到重用,实则是在诗歌中倾诉自己的内心情感。
二写景咏物
1.单纯描绘
八旗汉军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写景咏物诗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一类别的诗歌往往是通过对诗人眼中看到的景物进行或细致或粗略的描述,进而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或旷达,或喜悦,或萧瑟,或愤懑。小到花鸟虫鱼,大到山川风物皆能入诗。
在这一类诗歌中,有单纯的对某种物象或景象进行描绘的正红旗汉军诗人鲍釤的《龙眼》《椰子》《波罗蜜》《槟榔》等,这一系列以某种物象做题目的诗皆属于此类。这类咏物诗看上去似乎只是单纯地对物件进行直白的描画,但读起来却带着一丝哲理。
看起来是在描写椰子的形状,但读之却觉富有深意,他将椰子比作自己,第二句表明自己即便是被分配到遥远的海南,也要说明“一点甘心尚未枯”,自己想要报效国家的真心从不曾失去。
2.抒发自己的情感
还有一种写景咏物诗,诗人常常会借助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人途中看到一个被枯树残枝毁坏的墓碑立在路边,墓地许久不曾有人来过,墓道早已荒凉覆满杂草,诗人询问当地的樵夫,樵夫也说不准他到底姓谁名谁。
不论这个墓碑下埋的是谁,都早己不得而知,诗人由此有感而发,人就算追名逐利功勋满满,可最后还是会落到如此凄凉的境界,终有一日无人识得,全诗情感基调颇为悲壮。
清朝是满洲旗人统治的时代,满洲旗人常年在东北关外生活,入关后也不可避免地将关外的生活气息带到了关内,并且他们的入关也加深了关内关外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满汉蒙三族间的交流日益增多,汉人尤其是汉军有更多的机会前往关外就职或前去游玩,甚至有很多的汉军旗人祖上就是从东北关外迁入关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