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铠甲传奇

「本文来源:银川晚报」

《锻铁图》。(图片由宁夏博物馆、西夏博物馆提供)

清代甲胄·头盔。(图片由宁夏博物馆、西夏博物馆提供)

清代甲胄。(图片由宁夏博物馆、西夏博物馆提供)

西夏博物馆馆藏的鎏金铠甲片,此为其中长形。(图片由宁夏博物馆、西夏博物馆提供)

年宁夏原州区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甲骑具装陶俑。(图片由宁夏博物馆、西夏博物馆提供)

疫情期间,我们可以看到防疫工作者们全副武装,从头到脚都被包裹在防护服里,像是穿戴着一身铠甲。不过,这样的“铠甲”面对的敌人是病毒,而在古代,身穿铠甲要面对的是真正的刀枪剑戟。对此,古人也自有智慧,让铠甲坚韧无比。

与时俱进的古代铠甲

“在中国历史上,根据地域、时期、民族、兵种和等级的不同,铠甲有很多差别。”宁夏博物馆保管部工作人员周媛介绍,最早人们用木、石、骨做格斗兵器时,就用木、藤、兽皮制作盾、甲等防护器具。到了商周,以青铜铸造戈、矛,随之出现了青铜盔胄。护甲仍沿用皮革,但材质和工艺都更加精细,有效防护部位也增加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铁制甲片编缀头盔、甲衣。为了方便活动,所用甲片逐渐变小,到了汉代,出现了柳叶甲、鱼鳞甲。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重铠具装甲。”周媛说,从宁夏博物馆馆藏年宁夏原州区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甲骑具装陶俑可以看出,人和马身上都有防护。到了隋唐时期,甲胄的结构已经相当完备了:大体上用甲片编连,甲有披膊和膝裙,用带扣系结;胄体铆合而成,有顿项。“这种结构自隋唐以后,直至宋元明清,保持了长期的稳定。”

趋向轻型化的清代甲胄

走进宁夏博物馆二楼的“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展厅,在展览接近尾声处,赫然立着一个身着黄色盔甲的士卒,这是清代八旗兵丁的一种盔甲——镶黄旗甲胄。甲由上衣、下裳、左右掩膊、左右护腋、前遮缝、左遮缝构成,共13件,穿着时有铜镀金纽扣扣连。它以绸为面,以棉布为里,内絮丝绵,以一排排铜钉钉实。胄为牛皮制成,髹黑漆,用铜镀金饰件加固,盔顶端有葫芦形的缨管,管内插饰红色盔缨。

“这身盔甲是由故宫博物院调拨,除此以外,宁夏博物馆内还收藏有7身甲胄,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八旗甲胄。”周媛说,随着火药的发明,火器出现并应用在战争中,世界战争史逐步由冷兵器时代向火器时代过渡,传统的铁甲难以抵御火器,还特别笨重,逐渐减少使用,古代甲胄也逐渐衰落。明清时期,甲胄趋向轻型化,绵甲开始流行,满族八旗甲胄就是绵甲。

 西夏有名的“瘊子甲”

说起西夏时期的铠甲,西夏博物馆馆长师培轶说,西夏的“瘊子甲”非常有名。所谓“瘊子甲”,是以甲面凸起部分类似皮肤上的瘊子得名。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称瘊子甲“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以麝皮为綇之,柔薄而韧。”其中还记录,宋朝名将韩琦魏任职泾原帅的时候,曾经用它做试验,在距离五十步的地方,用强弩射它,都无法射穿。偶然有一箭穿过了甲片,也只是射中了甲片之间的钻孔,而同时箭头被钻孔刮得反卷过来。可见这种甲片的坚韧程度。

“清代吴广成在《西夏书事校正》中提到‘西夏崇尚旧俗,故能保国数百年’,这种‘旧俗’就是尚武之风。西夏陵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涉及军事的有铠甲片、铁剑、铁矛等,这些珍贵的文物应该是西夏尚武精神的最好例证。”师培轶说,西夏瘊子甲目前没发现完整的实物,不过西夏博物馆馆藏有52片鎏金铠甲片,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于西夏陵六号陵。这些铠甲片大致呈长方形条状,分为长短两种。长的均为一端弧型、一端平直,有12个用来穿缀的圆孔;短的有9个用来穿缀的圆孔,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两段均为弧型,另外一种为一端为弧型,一端平直。师培轶介绍,这样的铜甲片色泽好,不易锈蚀,但造价高,而瘊子甲通常是铁甲,因此馆藏的铜甲片不能确定都是瘊子甲。但也有另一种可能,这些铜甲片若属于瘊子甲,可能是铠甲主人高贵身份的象征。

西夏制作铠甲的“黑科技”

《宋史》中有关于西夏军队的记载:“有平夏骑兵,谓之‘铁鹞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每于平原驰骋之处遇敌,则多用铁鹞子以为冲冒奔突之兵。”还有描述“以铁骑为前军,乘善马,重甲,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虽死马上不坠。遇战则先出铁骑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从中不仅能看出西夏军队善战,也能感受到其装备精良。而这精良的装备离不开当时的冶铁生产。

“冶铁主要用于兵器和农具生产制造,在西夏很受重视。”师培轶说,安西榆林窟西夏壁画《锻铁图》描绘了当时人们锻铁的场景:一个竖式双扇风箱立在中间,能够推拉互用,将风连续吹进炼炉,使炉膛始终保持高温,另外三人在两边作业。这种持续高温冶铁方法比用皮囊鼓风要先进,算是当时的高科技产品。

此外,西夏还发明了冷锻技术。《梦溪笔谈》中也提到:“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通过冷水降温,让铁器钢化程度提高,这也是当时西夏军队装备精良的秘密。瘊子甲正是使用冷锻技术打造的。(记者李尚)本文特别感谢西夏博物馆馆长师培轶、宁夏博物馆保管部周媛提供采访协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