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河北高阳县人,明朝天启崇祯年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明清战争期间,对明朝廷在辽东的防御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
崇祯四年(公元年)孙承宗出山海关,勘察辽东防务,由前屯宁远到达松山和锦州一带,又由三道关经过石门关、燕河关、三协十二路(戚继光将蓟镇划分为一镇三协十二路)最后由石塘路过平谷经盘山入蓟州而还,回到朝中,向崇祯皇帝建言说“次择八部将帅曰蓟镇备守曰辽镇备战曰合蓟辽酌战守之宜曰复城曰防插汉”蓟镇明军备守,辽东明军备战,要防备蒙古插汉部,同时积极“复城”,于是准备重修大凌河堡。
这种做法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没钱修城《明史孙承宗传》记载“至是,(邱)禾嘉巡抚辽东,议复取广宁、义州、右屯三城。承宗言广宁道远,当先据右屯,筑城大凌河,以渐而进”,所以孙承宗的战略思想就是堡垒推进战术,以修筑城池的方式一步步向前推进。崇祯四年的七月份,前后参与施工守卫的明军将领有总兵祖大寿,副将何可纲,参将、游击共计20员,统领骑兵人,步兵人,以及工人平民商人家属七八千人(《满文老档》数字),前前后后共计两万多人。
大凌河堡城,在今天的辽宁锦州凌海市一带,靠近右屯,而右屯靠海,可保证海运,而为保右屯,必守大凌河堡城。
而且守城修城人手不足。后金一方自然不能容忍明朝战线的逐渐推进,当年七月二十八日,皇太极在军事会议上说“我等所居沈阳、辽东之地,原系我属乎?乃天赐与我也。若不事征讨,坐视明国开拓疆土、修建城郭、缮治军械,使得完备,岂能使我等安居耶...”
八月初一,后金大军抵达旧辽阳河,召集各路蒙古军“科尔沁、阿鲁、扎鲁特、巴林及敖汉、奈曼、喀喇沁、土默特等八路蒙古骑步兵,两万馀人”加上后金军,可大约有五万人左右,后金蒙古联军兵分两路,初六日在大凌河城下汇合。初七日,后金军开始采取围困战术“(大凌河)城之四面尽掘濠沟。壕沟周长三十里,城与壕之间有三里。壕深一丈,广一丈,壕外砌墙,高一丈,墙上有垛口。於墙内五丈外掘濠,其广五尺,深七尺五寸,覆以黍秸,掩土其上,於周围尽扎营。营外亦掘濠,深五尽,广有五尺。防守既固,因於城内之人不能出,城外之人不能入”同时扫除大凌河城周围的明军据点,不断击败城内的反扑,同时抓获小股明军。
一些小股明军被俘虏。“初八日,阿山生擒明步兵十人,马兵一人解至”明军11人被俘。
“初九日,明百余兵出城。镶白旗布颜图、塔木拜率亲随护军追之,杀三十余人,获马二十四”明军百余名骑兵出城,结果被后金军击败,30人阵亡。
“初十日,明马步兵约五百人出城。镶黄旗固山额真达尔汉额驸率八十人击败之。并斩其五人,追射至城壕而还”大概是出城试探之兵,跟后金军一接触便撤回城内,所以只损失了五人。
后金八旗军。但是在十二日的时候,后金军吃了一个亏“十二日,汗谕本旗护军纛主帅等曰:“杨善及巩阿岱、苏达喇立於壕边,敌若由边境冲边而前来,即接战;图赖、南楚哈克萨哈立两黄旗之间,若见明兵来战我樵采之人,则尔等进击之。”当明兵诱战时,图赖违命进击,达尔汉额驸见之亦率兵继进。见两黄旗进战,八旗均相继进战。两蓝旗兵临城下,下马步战,逼敌兵入壕,立於壕内之兵与城上兵发炮射矢,两蓝旗兵乃退。是役也,副将孟坦、革职副将图穆布鲁、备御多贝、侍卫郭哩殁於阵。因孟坦与侍卫郭哩死於城下,其尸未能收回。士卒约十人殁於阵。明兵堕壕死者百馀名,获马近三十”。
明军吃了那么多次亏,肯定要反击。这段文字其实挺有意思的,首先钓鱼不成反被钓,大概是后金军放出打柴的吸引明军出城,结果出来的明军反而变成了鱼饵,埋伏的后金军变成了鱼,明军袭击打柴人被伏击之后佯装败退而去,后金军尾随而来,一直靠近城墙,结果突然遭到明军城下壕沟内以及城墙上的火力的猛烈打击,败退而去。
《满文老档》的一些记录是很魔幻的。然后就是这个奇怪的交换比,按这段话的说法,后金军战死士兵十人,明军战死者近百余人,然而,后金军却损失了“副将孟坦、革职副将图穆布鲁、备御多贝、侍卫郭哩”,不得不说明军的炮弹和子弹也是有意思,专挑军官打,孟坦和郭哩两个人的尸体还没有收回。而且因为“墨尔根戴青贝勒”率军冲锋,皇太极臭骂了此次失利的直接责任人图赖一顿“图赖尔为明兵所诱,冒昧轻进,众军见尔先进,亦各进战。墨尔根戴青若有疏失,必将生剥尔肉而食马。诸贝勒有不率兵进战者乎?我之兵,我岂不能用耶?我非仰赖天恩而妄自逞强也。城中明兵犹穴中之获,更将何往?我兵乃天所赐,父汗所遗,勿使劳若,欲善用之”很明显,后金军的这次失利死了不少人,否则皇太极不会骂图赖,更不会说什么“我兵乃天所赐,父汗所遗,勿使劳若,欲善用之”,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向哥哥皇太极抱怨说“昨日之战,我属下将领被伤者多”结果竟以此和皇太极发生冲突,昏了头的莽古尔泰居然拔出刀怒视哥哥,被定了“大不敬”之罪,剥夺了和硕贝勒的爵位。
皇太极。这里呢,插个题外话,图赖是年攻打扬州的三个满洲人主将之一。
总体来说,战局逐渐恶化,大凌河城周围的墩台要么投降,要么被消灭,城内的祖大寿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可怕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