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并不多见。其中,“千年之内,三建其国,愈扩愈大”的女真族显得尤为辉煌。
这个民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称谓。相传在尧舜时代,这个东北民族就已经与中原开始了交流,当时称为“肃慎”。到了9世纪又改称“靺鞨”,并统治了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的一部分区域,唐朝诏令升格为“渤海国”。12世纪,完颜阿骨打统一各部后起兵反辽,建立了金政权,甚至曾让南宋称臣,提出“中华一统”。当这个民族三度崛起时,已经发展为满族,建立的大清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更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辽阔版图。
当人们再次回首,不禁向历史发出疑问,为何这个偏安一隅的民族能够入主中原,开启近年的统治。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刘文鹏在《问清:他们的清朝》中谈道,任何一个政权的开创者都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要能征善战击败对手、要有智慧驾驭政权、要有好运并且抓住天赐良机。
《问清》将跌宕起伏的清史,聚焦于转动历史的11位重要人物身上。而要追问金戈铁马走向大一统的这段历程,自然离不开统一女真各部的奠基人努尔哈赤、打造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皇太极,以及抓住时机入主中原的摄政王多尔衮。
从牛录组织到八旗铁骑
年,努尔哈赤以父祖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征讨女真各部。这是明朝喜闻乐见的,他们对女真人分化统治,使其相互攻杀,以便驾驭。而努尔哈赤也保持着对明朝俯首听命、按时纳贡,以征得明朝信任。
随着势力不断壮大,努尔哈赤逐渐靠近蒙古人的领地,他看重擅长骑射的蒙古人,以满蒙联姻的政策强化与蒙古各部的联合。与汉唐时期冒名顶替的公主不同,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娶了货真价实的蒙古首领之女,康熙等历代大清皇帝也将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草原。这种政策一直坚持落实到了清末。与此同时,蒙古人也成为了满人在战场上坚定的盟友,一同开疆拓土、争夺天下。
随着归降、投附者不断增加,努尔哈赤建立了牛录组织。这不仅可以维系各部族首领的忠诚,也保持了努尔哈赤的绝对控制和指挥权。每牛录有士兵,闲时生产,战时出征,各自家属也归属于这个牛录。原部族首领担任牛录首领,即“牛录额真”。如果部族人员众多,可以编为数个牛录,牛录额真由原首领的子侄分别担任,并能够世袭。当各牛录获得狩猎品和战利品时,必须全部上缴努尔哈赤,由他统一分配。而各牛录分得的财产,由牛录额真统一分配给所有部众,私藏者将处以重罪。
牛录组织正是满洲八旗的前身。年,努尔哈赤将所有牛录归并在黄、蓝、白、红这四旗之下。随着他的子侄陆续长大,又扩展为八旗,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这八旗是努尔哈赤为后世子孙留下的庞大基业,相当于将自己的全部家产均分为八份分给家族成员。但由于八旗的私属性质,也使成员之间展开了对八旗的无尽争夺。
八旗军队作战强悍,如入无人之境。努尔哈赤征战四十年,统一女真各部,联络蒙古,并攻占了几乎明朝在关外的所有地域。而明朝万历时期也对辽东防守日渐松弛,当意识到努尔哈赤的威胁时,早已于事无补。
外部大团结和内部向心力
努尔哈赤的接班人皇太极,更加重视多民族文化融合,尤其是汉文化。山海关外的宁远大战中,明军火炮让八旗军队死伤惨重,而想要发展火器就要依赖汉人。除了八旗蒙古之外,皇太极还编设了八旗汉军来弥补火器和水战的短板。明军在关外成建制的归降,得到了皇太极的重用,八旗汉军火炮队很快将战势扭转。
皇太极对汉蒙藏文化采取开放包容的政策。始于皇太极的征召儒生、恢复科举、尊崇士人,也成为了后来清朝坚定推行的一项政策。由此脱颖而出的汉人也在清政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明朝大厦将倾之际,多尔衮原本计划再次入关掳掠。但是汉族文臣范文程的一番奏对,改变了多尔衮的决定。“天下久乱,百姓思定”,大清逐鹿中原需要得到明朝遗民和百姓的支持,应该转而集中力量打击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这一决定减少了八旗军队在战场上遇到的阻力,甚至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决定也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
除了对外团结各种力量,满人也不断进行内部整合,保持向心力。清朝统治高层有萧墙之祸,但无分裂之乱。一旦新君即位,各派势力便会很快整合,继续之前的政治规则。这种罕见的团结,极大地助力满人走向强盛。
每个朝代的前几代政权,都会形成一种特定的政治文化。比如唐代玄武门之变、明代靖难之役,都在不断刺激后代接近皇权的野心,这种争夺帝位的行为也一再被后世子孙复制模仿。
对于清代来说,多尔衮就处于其中关键的一环。年皇太极的突然离世,使满人刚建立的皇帝制度面临首次帝位承袭。中原帝制有指定太子,但努尔哈赤时代却遗留下八旗旗主共执国政的制度,并没有明确的继承人。皇太极有豪格等九个儿子,也有多尔衮、多铎等众多兄弟子侄。若论军功,都是身经百战的豪杰,若论势力,背后都有各自旗主的支持。在剑拔弩张陷入僵局的时刻,豪格、多铎选择拂袖而去。多尔衮主动提出折中方案,由皇太极的六岁幼子福临即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分掌八旗左右翼为摄政王,幼帝长大后再行归政。这个方案正式确立了皇权父死子继的传统,也避免了北方民族的血腥掠夺。同时,这种“维护政治稳定”的意识也潜移默化成为“家法”,深远地影响着后世。
康熙帝晚年的九子夺嫡异常惨烈,至今仍留下谜团。当时呼声最高的胤禵,远在青海领兵。正当雍正帝担忧他会兵戎相见时,胤禵单骑赴京奔丧,只是在父亲灵前与雍正大吵一架,后遭圈禁。纵观三百年清史,这种维系向心力的做法,总能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
千载难逢的机遇加持
曾经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仅有满蒙二族。12世纪,金兵虽然数次突破长江,将宋高宗追到海上,但仍然难以在南方立足,只得快速退回北方。蒙古人也是用了四十余年才用迂回包抄的战术灭了南宋。但是多尔衮从东北迅速出兵到一统天下,只用了不过二十年。除了八旗军队拥有极强的战斗力,也离不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在满人走向强大时,北方游牧政权和中原王朝同时走向衰落。蒙古民族自元代之后,就再无统一的状态。蒙古最后的大汗林丹汗不仅对天山南北的部族鞭长莫及,自身也受到了其他强势部族的压制。
而明朝同样处于内外交困之中。明朝后期党争激烈,明将洪承畴原本在辽东统率三军,用据守不出的策略极大消耗了清军实力。但朝堂上其他党派弹劾他劳师糜饷,引得崇祯帝也对其大为不满,要求必须出兵交战,最后导致战败。洪承畴归顺大清之后,再次得到重用。他在易守难攻的云贵地区带兵时,用同样的策略休养八旗军队,调整部署,竟耗时整整五年,但仍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最后,他的三路奇兵一举令永历政权分崩离析。
朝廷的腐败使得“大明”之号再也无法聚拢人心,文臣武将气节扫地。多铎带领八旗军队南下时,明朝的黄河守将纷纷或降或逃。南明的礼部尚书钱谦益在投清之前,妾室柳如是曾劝他投秦淮河以殉国,但他答曰“水太凉”。可见,明朝的乌合之众必定在清军的铁蹄下不堪一击。
即便如此,明朝为了维护其大国地位,还曾出兵朝鲜,反击日本对朝贡体制的挑战。虽然将日本人逐出朝鲜半岛,但自身的财政和军事更加恶化,尖锐的社会矛盾使得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明朝已经走到落幕的一刻。
在《问清》中,大清早期的一段历史聚焦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身上。就像刘文鹏教授所说,历史发展总是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我们无法知晓历史的全部真相,但通过不断审视一些关键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也是反思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