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沐爱曹老谈历史清世祖顺治皇帝没有出家当和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bdfyy/

清世祖顺治皇帝没有出家当和尚

筠连县沐爱中学退休教师曹取吴

民间传说和野史记载,都说清世祖顺治皇帝并没有在24岁时死于天花,而是因为爱妃董鄂妃之死而心灰意懒,以死为掩护到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一直活到74岁园寂。这种说法流传了三百多年,经久不衰,广泛为影视作品和小说所采纳,其实这种说法仅仅是一种不靠谱的传说。

(一),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清太宗皇太极崇德8年(公元年)农历8月9日,清太宗皇太极带着“储嗣未定”的遗憾倅死。由于事出突然,诸王贝勒也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忙乱和哀悼,8月14日,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皇宫崇政殿打响。清太祖努尔哈赤驾崩时有遗诏,规定皇位的继承要满洲贵族来讨论。当时有七个人的意见举足轻重,他们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郡王阿齐格,豫郡王多铎,穎郡王阿达礼。这七个人中,最有希望夺得皇位的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豪格(——)是皇太极长子,35岁、正值壮年,容貌不凡;有弓马才,英毅而多智谋;久经战阵,累获军功;他掌控“满洲八旗”中“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兵力、而且在这三旗中大臣贝勒都誓死效忠于他。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地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时年32岁,他深受乃父钟爱(曾想立为储君,因为年幼未果),他的兄弟都为“满洲八旗”中“正白”、“镶白”两旗的旗主贝勒,他的两位胞兄阿济格和多铎支持他。七王中他占了三位。他多次统兵出征,“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

余下三旗为代善父子掌控的“正红旗”和“镶红旗”,济尔哈朗掌控的“镶蓝旗”他们的倒向直接影响皇位的归属了。在这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情势下,表面憨厚、内心机敏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折衷办法: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和多尔衮的福临继位。多尔衮权衡利弊,这样既可以稳定八旗,更可以牵制豪格,自己也可以掌控摄政大权。他赞成这一“一石三鸟”的决定。于是,6岁的爱新觉,福临意外的当上了皇帝。而且,由于吴三桂的倒戈,和李自成的败绩,首都从“盛京”(沈阳)迁都“燕京”(北京)。

(二)爱新觉罗,福临和母后庄妃(孝庄太后)的关系:

顺治皇帝的生母,就是有名的“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她13岁嫁给皇太极,被封为“庄妃”。皇太极登极为“天聪汗”时,她才14岁。刚刚30岁皇太极就死了,她开始守寡。但儿子做了皇帝,她做了太后,她深知,和摄政王多尔衮搞好关系才能使儿子的皇位和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而他们两人都才三十多岁,血气方刚,所以关于她和多尔衮的关系,就有多种传闻。

民国初年出了一本《清朝野史大观》就专门有(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一事。民国8年由一本署名“古稀老人”著的《多尔衮轶事》一书,更是记载的如同亲闻目睹。该书说:“当时朝廷情势,危於累卵”“太后时尚年少,美冠后宫,性尤机警,故宁牺牲一身,以成大业”。而多尔衮本来就是好色成性,此时更以陈奏机密为由,出入宫禁,所以至今仍有人认为“太后下嫁”确有其事,并提出种种理由、但是还没有一条铁证。

“太后下嫁”论者的几条理由是:

(1)因为顺治皇帝的皇位来自于多种政治势力妥协的结果,庄妃为了保全儿子福临的皇位(这只能猜测庄妃和多尔衮最多有私情,不一定需要下嫁)。

(2)哥哥死了弟弟可以娶嫂嫂为妻是满洲的民俗(但不一定有这种民俗,多尔衮就一定要娶嫂嫂庄妃为妻)。

(3)顺治皇帝称呼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这仅仅是尊称,正如后来的光绪皇帝称呼慈禧太后为“皇阿玛”(爸爸)一样。假若顺治皇帝称呼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就说明孝庄太后一定下嫁了多尔衮,那光绪皇帝称呼慈禧太后“皇阿玛”的话,是否慈禧太后做了变性手术?)。

(4)蒋良骐《东华录》说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云云(最多猜测多尔衮与孝庄相恋,也在有、无之间,更谈不上“下嫁”)。

(5)至于孝庄死后葬在清东陵而没有葬在西陵(皇太极“昭陵”西面)一事,孝庄生前,以及她的孙子康熙皇帝做了解释:“太皇太后不愿意惊动太宗皇帝(皇太极)的亡灵,而愿意和儿孙在一起”。

(6)有人说见过《太后下嫁诏》,历史并不是听凭某一个人说了算,何况这种说法根本没有任何依据。

(7)唯一比较直接的证据是明末张煌言(苍水)一首七言绝句《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李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首绝诗名《建夷宫词》,“建”是“建州”,“夷”就是“夷狄”,明显带有民族偏见。而且这个时候长苍水在江南,“南明”势力和清朝是对立的,所以出自敌方之口,记在异国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跟何况是诗人可以任意发挥的诗词。正如孟森先生说的:“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未敢据此孤证为论定也”。

按照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弗洛伊德观点)来论证,血气方刚的男人多尔衮,和正当“虎狼之年”居孀守寡的女人孝庄,既有政治上互相依靠的基础,更有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两人之间发生秘密的恋情是在正常不过的了。但是他们两人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势力,决定了他们保持秘密关系比公开走到风口浪尖要策略得多(就算有人多嘴多舌,也只能悄悄议论,不敢正大光明的宣扬)。“下嫁”仅仅是平常人的想法和做法,对于有远大政治理想的多尔衮和孝庄来说,根本不会那样做。

按理说,孝庄和顺治,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儿子应该理解母亲的苦衷。但根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述顺治皇帝与母后孝庄的关系,仅仅只有四句话:“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贈太后父寨桑和硕亲王、母贤妃”、”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进“、“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未序以进”。总共60个字。而同一片传记,记载康熙皇帝与祖母“太皇太后”孝庄的关系的则有个字。这说明顺治皇帝与母亲“太后”孝庄的关系并不和谐,究其原因,大概是:

(1)福临儿时贪玩,孝庄管教关于严厉;

(2)顺治皇帝的皇后是孝庄和多尔衮包办指定的,小皇后出身蒙古族科尔沁贵族,从小娇生惯养,顺治皇帝很不喜欢,虽然勉强成了亲,但婚后经常发生口角。顺势皇帝不顾幕后和大臣的反对,强行废掉了她。后来再来一个皇后,顺治皇帝还是不喜欢。再立皇后的问题上,母子二人矛盾很深。

(3)顺治皇帝喜欢董鄂妃,爱得死去活来,太后干涉,母子矛盾加剧。

(4)顺治放着皇帝不做,要出宫与和尚为伍,孝庄当然反对。

(5)孝庄和多尔衮又说不清、道不明的秘密关系,也让小皇帝福临不愉快。

总之,由于顺治皇帝性情怪癖,与孝庄母子关系并不好。

(三)顺治皇帝和皇叔多尔衮的关系:

顺治皇帝福临的登极,既是有幸的也是不幸的,说他“有幸”,是因为他小小年纪大福降临,成了皇上。说他不幸,是因为他实际上是“儿皇帝”,无权无势,形同傀儡。他和叔父的关系也是双重的——没有多尔衮的支持,他无法登上皇帝宝座;但是只要有多尔衮在,他就要生活在“皇叔摄政睿亲王”的阴影里,有其名而无其实。未成年的小皇帝最初还有两把保护伞:一是“满洲八旗”中有两旗(“正黄旗”、“镶黄旗”)大臣的效忠,二是有皇兄豪格作坚强后盾。摄政王多尔衮经过几年的谋划、运用各种手段对这些皇帝的保障和对自己的阻碍的势力逐个进行了剪除。多尔衮宣誓辅政之后,就利用权谋,一步一步的把大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第一步:取消了军国大事由八旗贝勒共议制度,改由两位摄政王决断,这样一来,两位摄政王就凌驾于诸王、贝勒之上。

第二步:独揽大权,谕告个衙门班里的事务,有需要向睿、郑二亲王汇报的,都先向睿亲王汇报,于是、多尔衮实际上成了“首席摄政王”。

第三步:利用手段分化“正黄旗”和“镶黄旗”,顺治元年(公元年)4月1日。利用都统何洛会诬告豪格,将豪格幽禁、降罚,将豪格亲信索尼等人或处死、或藉没家产、或贬官远放;对诬告者升官进爵,严重分化了“正黄旗”和“镶黄旗”。

第四步:整死豪格。虽然豪格被降罚,在清兵刚入关的用人之际,还是让豪格随军出征。他在西征中击败“大西”军、射死张献忠,立下大功,复聘为“和硕塑亲王”。顺治5年(公元年)再度被诬告,多尔衮再度将他定罪、下狱,桑乐后猝死。大权独揽,小皇帝只能孤立无援。多尔衮的封号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顺治5年(公元年)再尊为“皇父摄政王”,成为名义上的“太上皇”——也就是实际上的皇帝。而小皇帝顺治的处境则危如累卵,只有仰人鼻息、任人摆布。

多尔衮摄政七年后,于顺治七年(公元年)死于喀喇城,第二年正月,顺治皇帝亲政,没多久就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藉没其家产、罢其封爵,撤其庙享,诛其党羽。毁其坟墓,鞭尸、斩尸首、让其身首异处......由此可见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真是恨得咬牙切齿。

(四)顺治皇帝与爱妃董鄂妃的关系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顺治皇帝有两后十五妃,但他的婚姻生活仍然是悲剧。他的第一位皇后是母亲孝庄的亲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由叔父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顺治皇帝亲政后册立为皇后,二人性格不合,被废后降为侧妃。另一位是孝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11年(公元年)5月14岁,聘为妃,6月册封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顺治皇帝的斥责,但她委屈圆通,又有孝庄太后啊护,才没有被发掉。

顺治皇帝真正视为国色天香、红粉知己的是董鄂妃。顺治皇帝与董鄂妃可算一见钟情,至死不渝。董鄂妃与顺治皇帝的结合、晋升之速、典礼之隆重是很惊人的。她于顺治13年(公元年)8月25日册封为“贤妃”,9月28日就晋升“皇贵妃”,12月6日,顺治皇帝为董鄂妃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册封典礼、并且颁诏大赦天下,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结合后尽改他和满州子弟一样的好色淫恶习,专宠董鄂妃一人,两人情投意合,心心相映。但好景不长,两人枕上春梦刚刚三年,董鄂妃本来体弱,生下一个男孩后百日夭折,这种打击让她一病不起,22岁就就撒手尘寰,告别了钟爱她的少年天子。顺治皇帝得到噩耗,痛不欲生,“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对他日夜守候,不让他有自杀机会”。他辍朝五日后,追谥为“孝献皇后”,在户部资金极度困难时,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将宫中太监、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到阴间去服侍自己的爱妃、并命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天;让大学士撰写祭文,多次不就;并以顺治皇帝自己名义亲制《董鄂妃行状》数千条,历数董鄂妃嘉言懿行、洁品慧德。

“董鄂妃”何许人?她又叫“栋鄂妃”关于她的身世,有三种说法:

(1),据《清史稿,后妃转》记载,“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甚厚,宠冠后宫”。

(2)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董小宛是江南名士冒辟疆之妾。持这种说法的人说清兵南下之时,董小宛被虏至北京,先留在王府,后被孝庄太后要去作体己3丫环。并赐满洲姓“董鄂氏”。其实,稍有历史知识的人一看就知道,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根据冒辟疆《影梅庵忆语》知,清太宗崇德4年(公元年)董小宛已经付16岁,而这时顺治皇帝此时她应该34岁了。董小宛足足比顺治皇帝大14岁,而且在顺治8年,董小宛已经病死。所以这种说法根本不能成立。

(3)董鄂妃为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它来源于《汤若望传》里没有题名道姓的一个故事,仅仅是一种谣传,

(五),顺治皇帝与僧人的关系:

顺治皇帝在明、清的28位皇帝中,是一位尊崇耶稣、笃信佛教的皇帝。他之所以笃信佛教,是收生活环境影响。早在他的祖父努尔哈赤时,藏传佛教已经传播到赫图阿拉,努尔哈赤也常常手持念珠,并在赫图阿拉建立佛寺。到他的父亲皇太极时,盛京(沈阳)兴建“实胜寺”,福临自幼受到佛教熏陶,有年轻寡居,性格乖僻,以信佛解脱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再加上太监们的怂恿,在他年龄稍张,就爱开始信奉起佛教来。

顺治14年(公元年),在太监们的精心安排下,20岁的顺治皇帝在京师“海会寺”同憨璞聪和尚见面,两人相谈甚欢,便将他召入宫中。10月,又在皇城西苑中海“万善殿”召见憨璞聪和尚,向他请教佛法。并赐以“明觉禅师”称号他对佛教愈信愈虔、愈修愈诚。顺治还召见玉林琇、木诚忞、峁溪森等和尚,让他们在宫里论经说法。还请玉林琇为他起法名“要用丑些的字样”,他自己选择了“行痴”为法名,自号“痴道人”。

顺治是有过出家剃度的念头,他一到佛寺,看见僧家窗明几浄,頑再回到宫中。他经常对人说:“要不是皇太后罣念,那我就出家了”。在董鄂妃死后,他万念俱灰,决心遁入空门,(有记载,在一个月内,他曾到高僧馆舍38次),完全沉迷于佛的世界里。他甚至命茆溪森为他净发,要放弃皇位身披袈裟,孑身修道破。这一下孝庄皇太后急了,火速将茆溪森的师父玉林琇召回京城。玉林琇到达京城后非常恼火,当时命人架起柴火,要烧死徒弟。顺治皇帝无奈,只好让步,放弃出家剃度的念头。顺治皇帝是一个既任性又脆弱的人,既多情又哀愁,爱子夭折、爱妃死亡、出家不成等一连串的打击让他极度忧伤,股搜如柴,身体彻底垮了。董鄂妃死后刚刚百日,“痴情天子”因患天花不治身亡于皇宫养心殿。

世间流传顺治皇帝没有死,是到五台山出家了,这是没有依据的他的确死于天花。“天花”是当时一种烈性传染病,民间叫作“出烂豆子”。这在正史中还有记载,而且,清廷还禁止民间炒豆。更直接的证据是顺治皇帝患病时,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起草《遗诏》。《王熙自定年谱》炯在了这件事:正月初二日,顺治帝突然病倒,病情严重。第二天,召王熙到养心殿。初六日子夜,又召王熙到养心殿,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詳听朕言,速撰诏书”......

遗诏初七傍晚修改完毕,当夜,顺治皇帝就去世了,顺治临终前说:“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禅理,须得秉烛法语......”。顺治皇帝死后火化,由茆溪森和尚主持。4月17日茆溪森和尚在景山寿王殿为顺治遗体秉烛火化。茆溪僧和尚死后,他的门人编写他的语录《敕赐园照茆溪森禅师语录》记载了这件事。

顺治皇帝死后,按照孝庄皇太后懿旨,谁摁住皇帝的遗嘱,由8岁的皇孙爱新觉罗、玄烨继承皇位,他就是后来的康熙大帝。

投保太平洋私家车险,邮政送大礼!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土豪请随意!)

筠连热线手机客户端APP(安卓版)欢迎下载使用!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