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皇位擦肩而过肃亲王豪格上伯虎

顺治五年(年)四月,京师(北京)摄政睿亲王府,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接到了一个让他高兴的消息:前任靖远大将军、和硕肃亲王、自己的侄子、同时也是死敌的豪格,“因病”瘐死在幽禁的狱中。这让多尔衮一时间无比轻松惬意,和兄长太宗皇太极及侄子豪格纠缠了多年的权势斗争,终于以豪格的死而告一段落,自己也可以安心执政,不再担忧豪格的随时反击和挑衅了。

为什么多尔衮和豪格身为亲叔侄,彼此却势同水火、都恨不得立即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件事的缘由,就要从二十二年前开始说起了。

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年)七月,后金汗努尔哈赤去世,死前没有确立继承人。但是努尔哈赤在去世前已经把自己所掌握的正黄、镶黄两旗分给了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其中阿济格为正黄旗主、多铎为镶黄旗主。多尔衮虽然名义上没有旗分,但努尔哈赤的亲军侍从却全部由他统领,这在诸王公大臣们看来,已经是是预备将多尔衮立为继承人的先兆了。

可努尔哈赤去世后,他几个年长的儿子: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以及侄子阿敏联合起来,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并抢夺了原本留给多尔衮的镶白旗,导致多尔衮兄弟三人失去了继承资格的同时还失去了母亲的庇护,旗分也被夺走,被压制到了极点。

皇太极之后凭借高超的手腕,拉拢其余三人,以“共同执政”的名义,取得了后金汗位。同时,对于多尔衮三兄弟和他们手中依旧握有的两黄旗实力,皇太极没有下黑手杀害三人,而是利用他们年幼无知、相对没有威胁而加以利诱笼络,以两黄旗加上自己掌握的两白旗来对付其余三大贝勒。

在随后的争斗中,皇太极先后以私自退兵导致失败的理由废黜幽禁了二贝勒阿敏,把镶蓝旗改封和自己关系较好的阿敏之弟济尔哈朗。以作战不利的理由逼代善隐退,把两红旗拆分给和自己走得近的代善之子岳托、硕托。又趁莽古尔泰病逝,将其所统领的正蓝旗分批强取豪夺过来,封给自己的长子豪格。这样,皇太极将八旗大部分权力都归名下,除了多尔衮兄弟的两黄旗之外,其余六旗基本控制在手。

稳固地位后,皇太极借口大汗应使用黄色,所以将自己的两白旗和两黄旗对调,并把换旗后的两黄旗和豪格所领的正蓝旗混编,加强了手中的实力,并以正白旗(原正黄旗)旗主阿济格私自给幼弟多铎安排亲事的理由,罢免了他的旗主之位,改以镶白旗旗主多铎为正白旗旗主,多尔衮为镶白旗旗主,阿济格改为镶白旗小旗主,此挑拨多尔衮三兄弟感情,并制约他们的权力,使他们兄弟不能同心协力,对自己产生威胁。

在整个皇太极在位时期,多尔衮三兄弟一直处于被压制、被孤立的状态,所率领的旗分也时时被分割,这都是皇太极为了稳固皇权而对掌握了努尔哈赤嫡系军队的原两黄旗(现两白旗)势力的多尔衮兄弟的持续打压、分化和削弱,以此保持自身实力的最大化。所以,从皇太极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并抢夺原本属于多尔衮的镶白旗开始,皇太极和多尔衮兄弟之间就爆发了激烈的矛盾和深深的隔阂,已经不可能再有什么兄弟感情了。

但是皇太极军政手腕极高,对于权力控制得非常稳固,在他在位时期,多尔衮等人没有半点机会能够翻盘、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皇位。再加上后金以及改国号后的清朝一直在与蒙古、明朝、朝鲜连续作战,外部压力很大,所以皇太极、多尔衮兄弟没有把矛盾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还是放下了芥蒂,一致对外。但这并不能说明事情已经消散,无论是皇太极还是多尔衮都知道,最后还是要彻底了解此事才能罢休。

崇德元年(年),皇太极正式改国号为“大清”,改称皇帝,即清太宗。之后,太宗大封群臣,多尔衮因之前征讨蒙古察哈尔部的军功,被晋封睿亲王,掌管吏部。同时,为了增强自己一系的实力,太宗将时年二十七岁的长子豪格也晋封为肃亲王,掌管户部,以牵制多尔衮这几个心怀异心的弟弟。这样,比十四叔多尔衮还要大三岁的豪格就按照父亲太宗的策划,开始了和叔叔们针锋相对、纠缠半生的历程。

此后数年之间,多尔衮和豪格叔侄都在太宗的指派下,不断出征作战,同朝鲜、蒙古、明朝展开军事行动,并建立了极大的军功。多尔衮在征战中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不断获得战功,同时也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八旗内部不断获得主动接近的支持者。太宗一面要依仗多尔衮的军事才能,一面又不能完全放松对他们兄弟的制约,于是便加强了对长子豪格的关照,持续提升豪格的地位,将两黄旗和正蓝旗的军政大事委托豪格主持,以此栽培长子,作为自己日后的继承人加以培养。

从这个时候起,多尔衮就明白了皇帝兄长已经在布局他身后的传承之事,要用豪格来继续压制自己兄弟,以将皇位永永远远的留在自己的儿孙手中。这让当初就被太宗用不光彩的手段夺走了皇位的多尔衮怒气万丈,内心对于太宗和豪格父子充满了忌恨之情,更加不要说当年自己的母亲大妃阿巴亥还是被太宗等人给逼迫殉葬的旧事。所以多尔衮明面上虽然没有过多做出反应,其实内心里早已拿定主意,一定要积蓄力量、巩固势力,将来等太宗去世后,抓住机会夺回皇位,以报当年杀母夺位的大仇。同时,对于豪格等太宗一系,也必加以报复处置,这样才能稍稍抵消自己多年以来被压制、排挤所带来的委屈和怨恨之心。

圉于清初政治制度的不完善和皇室传承制度尚处于之前军事联盟时期的“推举、共选”状态,太宗虽然在不断栽培、提携豪格,但是一直没有公开立储,确立豪格为自己的嗣君,给予他“皇太子”的名份。这就使得势力逐渐增强的多尔衮兄弟有了将来凭借“推选、举荐”的名义承袭皇位的机会,不得不说这是太宗生前最遗憾、同时又无力去改变的糟心之事,没有之一。

崇德八年(年)八月初九深夜,白天还处理了一整天政务、丝毫没有任何患病征兆的清太宗皇太极突发急症,猝死于盛京(沈阳)皇宫,时年五十二。太宗去世得非常突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也没有传位文字、遗诏之类的诏书留存,所以,按照清初的制度,应该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公开讨论帝位的归属。这样,早就怀有夺位之心的多尔衮,终于在隐忍近二十年后,重新获得了登上帝位的最佳机会。

崇德八年(年)八月十六,在太宗的葬礼典仪准备基本完备的时候,以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等宗室为首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在盛京皇宫崇政殿中召开了,除了议论太宗的后续丧葬事宜之外,最重要的议题就是:谁来继承皇位!

按照太宗生前的安排和布置,皇长子肃亲王豪格是当仁不让的嗣君人选,豪格也认为自己当这个嗣皇帝是板上钉钉的事,所谓议政,不过就是走个过场罢了。但是多尔衮好不容易把太宗皇太极给熬死了,怎么能轻易放弃这个大好机会,于是紧咬着太宗生前没有明确立储这个漏洞,坚决要以“推选、举荐”的原则,在近支宗室中择“功勋卓著、品行优异、威望甚隆”的人承袭大位。而满足这几个条件的宗室,当时除了多尔衮本人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人可以推选了。

豪格当然不会同意多尔衮这个明显带有目的性的提议,于是立即反对,并召集支持自己的两黄旗和正蓝旗大臣们,携带弓矢刀剑,环卫在崇政殿外,杀气腾腾,用以威胁多尔衮。而两白旗旗主:多尔衮的兄弟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也毫不示弱,带领两白旗部属们赶到皇宫,顶盔披甲、手持兵器和两黄旗军士在崇政殿外对峙,彼此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

在双方互不退让、势同水火的对峙情况下,无论多尔衮还是豪格,只要一人登基,那另一人必将坚决反对,甚至有马上火并内讧的危险。所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开了九天,争论来争论去,还是没有确定最终继位的人选。

参与会议的多铎年纪最小,也最性急,见事情陷入了僵局,于是提出:“论长幼德尊,礼王最长,当立礼王。”代善根本就不想蹚浑水,立即拒绝说自己年老体衰,不能担此重任,并补充说:“肃王帝之长子,可承大统。”多铎急忙反对,并说:“礼王如不愿入继,则汗阿玛(指努尔哈赤)当年有嘱,命我掌管亲随属众,我当继位!”

多尔衮没料想弟弟居然来这一出,气急败坏之下大声呵斥他,并急忙表明自己一定要坚持“荐举”。但是多铎这么一闹,让议政会议出现转折,在场的中立王公大臣们反感多铎的私心,并因此对两白旗心存芥蒂,于是纷纷赞同代善的意见,倾向于推举豪格继位。多尔衮的计划眼看就要破产。

可是豪格在这大好局面之下,居然得意忘形,想用“三揖三让”那一套来表示自己的谦虚、低调,把继位前的低姿态做足,于是立即表示:“我德小福薄,难担此重任,还请诸王另选贤德,以继大位。”并装作大度地离开崇政殿,返回府中,其实是回家等待议政王大臣会议“推举”自己为嗣皇帝的好消息传来,再光明正大的返回皇宫继位。

离开前,他还授意两黄旗大臣们一定要坚持原则,必须达成皇子继位的目的,否则即使和两白旗开战也在所不惜。但他没想到的是,这给了多尔衮绝地反击的机会,自己的故作大方,导致最终煮熟的鸭子飞了。

豪格离开后,按道理议政王大臣会议就要展开“推选”,选出继位人选。多尔衮抓住机会,以豪格自己说的“德小福薄”为借口,又把他当年为了获取太宗欢心而亲手杀死自己的妻子这件事拿出来加以证明,声言社稷绝不能交给这样的懦弱优柔、阴险歹毒之人。此时殿外的两黄旗大臣们听见多尔衮抨击豪格,于是气势汹汹的闯进大殿,守扶佩刀说:“我们都是深受先帝(太宗皇太极)厚恩的臣子,今天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那么我们宁愿追随先帝于地下!”,其实就是威胁说不推选皇子豪格,那么就开战。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思虑再三,觉得自己继位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但是也不能将皇位让给豪格,而两黄旗大臣们要求的是“皇子继位”(虽然他们的意思是豪格继位,但是这种推选情况下,怎么好意思直接点名指定谁),而太宗的皇子又不止豪格一个人。于是,多尔衮立即抓住这一点,向参与会议的王公大臣们提出,拥立皇子继位,并从太宗诸子中挑选了第九子福临作为嗣君人选,并最后言明这是两白旗能够同意的最低条件,如果还不能达成一致,那么宁愿开战。

在礼亲王代善的居中协调下,双方终于达成一致,两黄旗大臣们虽然支持豪格,但是这次拥立太宗皇子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也没有继续坚持,而豪格及其支持者们得到新君已经选出的消息后,急匆匆赶来,也不能改变结果,就这样白白丢掉了原本十拿九稳的皇位。

崇德八年(年)八月二十六,在诸王及大臣们的簇拥下,皇九子福临正式继位,以明年为顺治元年,这即是清世祖顺治帝。顺治帝继位时只有六岁,自然不能亲自执政,于是得安排摄政人选以辅佐其治理朝政。此时已经将豪格的气势和自信心都打击得体无完肤的多尔衮趁热打铁,拉拢了原本支持豪格的代善和济尔哈朗等人,以济尔哈朗出任第一摄政,自己出任第二摄政,这样就团结了整个朝廷上下,太宗去世后所引起了继位风波,终于可以消弭于无形。

刚开始豪格还想争取一下,和多尔衮并列为摄政王,但是多尔衮提出摄政必须是皇帝的长辈才能出任,如果是平辈出任,那么干脆直接立他为皇帝好了,干什么还要欲盖弥彰的出任摄政?这样,豪格最后的路也被堵住,只能黯然退出了对中枢权力的争夺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