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族女人为什么要穿花盆底鞋满族为什么叫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清朝在北京建都近三个世纪,在这期间,这里成了满洲民族的首要聚居地。为了进取中原,当时的满族统治者曾将东北地区的八旗人口倾巢驱使进关。为巩固大一统的清帝国,京师被辟为满民族的大本营,在京城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的政策。一代代的旗族人们,将北京作为家乡来爱戴,“京师即故乡”的观念在他们中间根深蒂固。历经了十多代人的繁衍生息,他们已然成了北京城里的“土著”。

1

满族人当年在北京是如何划分区域的?

京旗满族有浓重的恋京情结。读一下满族作家老舍的作品,就会对这种情结印象深刻。他年写于济南的《想北平》,不到字,所表达的情感,真切与深沉,却是超乎寻常的:“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当年满族人进入北京城之后,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的政策。大致相当于原东城、西城两区的内城,只许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将士及家眷居住,原住内城的汉、回等其他民族百姓,被迁至京师外城——即大致相当于原来的崇文、宣武两区。在内城,中心是皇城,围绕皇城,三个八旗严格地被分置于四方八隅。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这种严整的布局,至清中叶才略微模糊起来,因为旗人们没法不吃不喝、不去找商人购物,旗人贵族更不能戒除观览世风、看戏娱乐的瘾,他们须跟外民族打交道。渐渐的,原来住在外城的“民人”,有些搬进了内城;内城的王公贵族也有到外城去辟地设府的;再后来,受“八旗生计”的挟迫,部分贫苦旗人典出了城里的居舍,离开起初的本旗指定居住地,向着附近可资容身处所搬迁。虽然有了此类变化,八旗在内城的基本居住区划,却直到亡清之际也没有什么大变化。在京师的八旗区划内分设着八旗都统衙门,不但掌管着京城旗人的事务,还把分散在全国的驻防旗人统辖起来。原则上说,遍布全国的八旗驻防旗兵,都是从京师“老家”派出的,如果战死外地,遗骸须送回京师“奉安”。这种方式是与清初最高统治者将本民族中心由东北地区移到北京的整体部署对应的,正如同雍正皇帝所说过的那样:“驻防不过出差之所,京师乃其乡土。”

2

满族名称的来历--常利民/《八旗子弟传闻录》

无论是真实历史,还是民间传说,对满族名称的来历,都有大致相同的一个故事,说到满族名称的来历,离不开汉族人的有识之士,而这一位就是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的后人,那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欢迎您点击下面的音频,听徐德亮的讲述.

3

满族女人为什么穿花盆底鞋?

紫禁城里的女人,除了会梳旗头,穿旗袍外,脚上还会穿着旗鞋。就是咱们俗称的花盆底鞋。

其实穿花盆底鞋与穿高跟鞋是有区别的,花盆底鞋下方的“花盆”,是由木头制作的,在鞋的正中间的位置,穿上之后,整个人的受力是在这个木质的花盆底上。而且鞋底的高度,由五到二十五厘米不等。

鞋底是由木头做的。但是上面会用白布或是喷上白漆,有的也会在鞋底弄一写花纹上去,增添美感。而鞋面则是用锦缎所作,上面可由个人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纹饰。鞋底的高度,是跟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女子在最好的年华里,鞋底的高度也是最高的,但是后期年龄越来越大,鞋底高度也就会越来越降低。到年老的时候,就会穿个平底鞋了。穿这双鞋,不止有防止蛇虫叮咬的好处,还有其他的益处。满族人喜欢穿旗袍,但是旗袍下摆长,如果个子小的女生,会显得很矮。这时候要是穿上花盆底的鞋,就会无形中增高许多。

传说花盆底的发明是这样的,当时满族女子会给自己打仗的丈夫送饭,会路过一片沼泽地。为了避免沼泽地弄湿衣服,这些女子就在鞋底上绑上了树枝走过去,于是就诞生了最早的花盆底鞋。

当时的妇女流行裹小脚,但是满族女性则是释放天性,不会有这一习惯,故此与三寸金莲相比,脚会显得很大。这时候,穿上花盆底鞋,脚面由旗袍遮挡住,只能看见旗袍下的木头底,就看不见一双大脚了。

而且穿上这双鞋,就得需要保持平衡,走路的时候就要万分的小心。所以她们只能小心的迈步,这样的步伐还会显得自己婀娜多姿。

等到清朝的建立,这种鞋子慢慢就成了贵族女子的标志。只有家庭地位尊贵的格格才能穿上花盆底的鞋子。北京交通广播~《徐徐道来话北京》每早六点首播,一点半重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