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最近因为北京公交车大妈的一番“正黄旗”言论,让“八旗”这个历史名词再次引起众人的注意,撇开八旗一词代表的封建落后思想不谈,关于八旗和旗人的来源,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冷知识。很多人以为旗人都是满族,实则不然,八旗中虽然满族占主导地位,还存在不少蒙古族人和汉族人,甚至还有少部分朝鲜族人。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跟历史上女真人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女真族是游牧民族,早期以狩猎为生,他们为了更好地围捕效果,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按女真族的话来讲,叫作“牛录”。后来他们把军队的小组编制也称作牛录,一组的统领叫作牛录额真。等到努尔哈赤统治女真时期,这种军事编制成为定制,他还规定每个牛录的人数为三百,将五个牛录命名为一个甲喇,五个甲喇又被称作一个固山。
努尔哈赤时期,女真族一般有四个固山,用红、白、黄、蓝四种颜色加以区分,这就是八旗的最初形态,之后在十七世纪初逐渐发展成八个固山,每一种颜色也分为了正色和镶色。后来明朝覆灭,清军入关后,为了更方便统治,统治者开始沿用汉语官制,固山也就变成了旗,对应的牛录也变成了佐领。
此时清朝的统治者又开始着手扩军,除了原本的满洲旗,女真族在与蒙古各部的征战过程中还征服了一部分蒙古族人,将其编入蒙古旗,至于汉族旗,则是女真族早年在东北地区劫掠的汉人百姓,以及入关时打败的明朝军队组成的。所以到了清代,八旗包含了满、蒙和汉三个部分,实际上应该是二十四旗。
因此我们会发现,八旗并不是只有满族人,虽然在当时属于特权阶级,满人在旗中的地位远高于汉蒙两族,但旗人绝不是只有满人。同时,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很多清宫剧和文学作品中的“满汉不能通婚”也是无稽之谈了。对清朝皇室而言,他们从八旗中选择女子通婚主要看重对方背后的家族势力,而非维护血统纯正。
早在清朝建立初期,满洲贵族之间就很流行娶汉女为妻,汉族的很多豪门贵族也乐意同满洲贵族联姻,满汉通婚是清朝统治者维持封建统治的重要举措。当时很多汉族女子嫁入满族家庭,都会在姓氏后面加上一个“佳”字,比如末代皇帝溥仪的祖母就是一位汉族女子,所以满汉通婚的禁令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误区。
另外还有一点,那个自称正黄旗的北京大妈在公众场合自视甚高,觉得自己的身份尊贵无比,不明真相的群众可能也会被她所说的“正黄”二字唬到,会认为八旗中正黄旗地位最高。实则不然,八旗中地位最高的其实是镶黄旗,因为清朝皇帝出身于镶黄旗。
不过在八旗制度诞生之初,这几种颜色只是方便族人区分,并没有地位的高下之分。第一个将八旗划分了等级制度的是顺治皇帝,他把八旗分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其中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是上三旗,其余各旗都被归入下五旗。也是从这时起,八旗子弟中有了“抬旗”的说法,那些为王朝统治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都会被君王奖励抬旗,甚至有些受宠的嫔妃,所在的家族也能享受抬旗的待遇。
此外,八旗中除了佐领,还有“旗主”的说法,清朝皇室中的很多知名人物都曾是一旗之主,比如多尔衮就是正白旗的旗主。八旗制度中赋予旗主的权利非常大,一旗之主能够随意决定旗内的任何事物,更关键的是,多名旗主联合在一起能够干涉汗位和皇位的继承权。所以顺治皇帝以及康熙皇帝在位期间,都对旗主的权利进行了严格管制。
结语
顺治皇帝的上三旗和下五旗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削弱旗主权利,进而加强皇权,康熙皇帝则在此基础上加设了都统职位,并实行轮值制度,进一步弱化了旗主的威望。后来到道光帝在位期间,八旗中就再也不设旗主了,一旗之中都统的权力最大,而都统直接听命于皇帝。说白了,八旗制度就是维持清朝君王封建统治的强力工具,在清王朝统治前期,这种制度有利于满洲贵族实现军事和政治目的,但到了中后期,这种等级制度会随着封建王朝的腐朽堕落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