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两位同名同姓又均有着不错口碑的官员叫于成龙。他们一个是汉军镶黄旗人,主要在北方为官;一个是山西永年人,主要在南方为官。本文述及的于成龙为后者,出现在上海人姚廷遴日记中的于成龙即是他。于成龙其人其事出现在官方记载中不足为奇,但见于私人日记似鲜有发现。
官方记载如《清史列传》于成龙本传云:康熙六年(),总督卢兴祖等盛赞于成龙任职广西偏僻山区罗城县令时,“洁己爱民,建学宫,创养济院,任事练达,堪列卓异”。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升职福建按察使后,巡抚吴兴祚等人盛赞:“(于)成龙执法决狱,不循情面,屡伸冤抑,案牍无停,不滥准一词,不轻差一役,而刁讼风息,扰害弊除。……屏绝所属馈送。性甘淡泊,吏畏民怀,为闽省廉能第一。”后来康熙皇帝也当面褒奖于成龙:“尔为今时清官第一,殊属难得!”于成龙去世后,康熙尤称其在两江总督任上,“知其始终廉洁,甚为百姓所称”。“居官如于成龙者有几?”并在一次南巡回銮后,对大学士等人说,原任两江总督于成龙“操守端严,始终如一。朕巡幸江南,延访吏治,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从上述这些见于官方记载的对于成龙的褒扬中,我们已多次见到有关于成龙在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任上的所作所为。由此可见,于成龙的行迹被上海人姚廷遴记入其日记,可谓其来有自。
姚廷遴,字纯如,生于明崇祯元年(),这也是他日记所记起始年。出生年发生的事在姚氏日记中也没落下,显然为他后来所获知而补记。姚氏日记所记迄于康熙三十六年(),因系按年记叙七十年间他所涉历的诸多事情,故名日记为《历年记》,其所记较详,可补正史志之阙讹。如姚氏记载他十四岁那年,上海遭遇大旱年荒,“百姓饿死者,上海六门,日出数百尸,此城中死者,余所目见,不知村野之间又几何也!”这里的“上海六门”,即指设于上海老城厢城墙下的六座城门。姚氏后因发现《历年记》“于记事之中,未免(有所)遗失。故又作此拾遗,附于记事之末,使后人一览了然……”这“拾遗”的内容中,就有姚氏所记有关于成龙的如下文字:“好官莫如两江总督于成龙”,其“才干非凡,一丝(尘)不染,布衣菜饭,操凛冰霜,上任时经由本省地方,住宿饭店,禁绝两省官员迎接及送供应馈遗陋习。及至公座后,东西几千里,所辖州县肃然畏惧,毋论大小衙门,无不凛遵法纪,改过自新”。除此之外,于成龙还做到“出门不用执事,不敢轻易赴宴,一年之内访拿贪官廿人……自康熙二十年到任后,下属皆廉洁自好”。
值得一提的是,姚氏补记上述有关于成龙的“拾遗”内容中,他印证于成龙“才干非凡”时,并没有一个字提及于成龙拍胸脯说了什么,而是清清楚楚记载他实实在在做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就以一个大官员最常见的出行来说,真能名副其实做到“布衣菜饭”的能有多少?再如期间沿途禁绝地方官员迎送及“供应馈遗”,也正是因为于成龙诸如出行不见前呼后拥,到了地方决不轻易赴宴的率先垂范、廉洁自律,且严厉查缉贪官……致使辖地下属官员“肃然畏惧”、“凛遵法纪”、“廉洁自好”,也因此使属地吏治面貌为之一变。这些内容与官方记载的于成龙在广西罗城、福建任上“洁己爱民”;“性甘淡泊,吏畏民怀”;“执法决狱,不循情面,(于百姓)屡伸冤抑”的行事,也是相吻合的。(陆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