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太极对祖大寿二次忍让,仅仅是为了几座城

公元年,还在坐镇东北的皇太极可能感觉东北呆久了没意思,就想要往南拓展自己的土地,为自己“清军入关统一中原”的梦想做些该做的事情。自古以来中原地区一直就是各路政权必争之地,因为这里不仅拥有大片适合居住的土地,也有着相当富饶的物产和天然资源。

皇太极自然也深刻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率大军攻打当时还在明朝政权手中的大凌河城。大凌河城一直以来就是战略要地也是锦州的门户,不仅皇太极明白这一点,大明朝廷自然更知道这一点,当时大凌河城由明朝的大将祖大寿率兵1.6万余人坐镇守城,足矣可见明朝对大凌河的重视程度了。

皇太极也知道自己这点家当想要跟当时的明朝正规军硬刚肯定不行。不过强攻不行选择围城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断你的水断你的粮看你投降不投降。被围三个多月之后,祖大寿弹尽粮绝,为了城中的将士以及百姓祖大寿选择了投降。

虽然这样做肯定会有被朝廷怪罪的风险,但是起码保住了城中百姓和将士们的性命。从领导者的角度来说作者在这里给祖大寿点个爆赞。

本来祖大寿心里想着投降后不杀我就不错了,根本也不期望什么优待政策了。没成想投降后的祖大寿受到了来自皇太极的极高礼遇,既然有如此意外的收获,祖大寿台面上自然也表现得“感恩戴德”,在此期间祖大寿还给皇太极谋划了“智取锦州”的妙计。

作为一个降将刚投降没多久就给新主子出谋划策,争讨自己原来主子的领地,这一点按照常理都会让人嗤之以鼻。皇太极的部下们也纷纷劝阻皇太极不要相信他的诡计,以免上当。

然而,皇太极还是不顾众人反对接受了祖大寿的计划,放走了祖大寿让他回到了锦州。祖大寿临走之前,倒也比较讲究,为了让皇太极的部下少一点猜疑,他将自己的儿子以及30多名部下留下当作人质。

朕以诚待他,他不必负朕,即使他负了朕,朕在所不惜,要的就是心悦诚服。

从这句话不难看出,皇太极其实对祖大寿“智取锦州”的计划不见得有多大的兴趣。他更希望的是让祖大寿能够心悦诚服的为自己效劳。然而,祖大寿这次真的放鸽子了,他回到锦州之后并没有再和皇太极联系,也没有再顾及他远在皇太极手下的儿子以及30多名部将们的安危。

对于祖大寿如此的恶劣行为,皇太极并没有感到太多的不满,反而表现出了空前的宽容和耐心,依然厚待祖大寿的儿子和他的部将们,可能此时的这些人心中也在各种诅咒祖大寿吧。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就在十年之后清军进攻锦州城,此时守卫锦州的也是祖大寿。锦州城可谓是山海关的最后屏障,如果锦州丢失就可以直取明朝的咽喉。皇太极这次针对祖大寿的战略方针依旧是“围而不攻”,这次的围困也很快让祖大寿想到了10年前的大凌河之战。

不过这里作者想说的是,同样的错误有了一次还不能吸取教训,确实有损大将军的形象,活该你被抓。

很快,锦州城内又一次陷入了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境地。与上次不同的是,上次大凌河城围困到最后弹尽粮绝,起码祖大寿队伍的内部还是很团结的。这次在锦州城内却出现了很多有意归降清军的将领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一点对于祖大寿来说可谓是内忧外患焦虑万分。最后无奈之下祖大寿再次投降了清军。

祖大寿的第2次投降,依旧得到了皇太极的最高礼遇。看看自己的两次遭遇,再看看自己手下部将们的分崩离析,祖大寿最终被皇太极的诚心所感动,也心甘情愿的投降了清军。皇太极还封祖大寿为汉军正黄旗总兵,有意思的是此时的汉军正黄旗副都统,正是祖大寿当年留在皇太极身边做人质的儿子祖可法。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前后十年时间,皇太极对祖大寿的一再包容,仅仅是为了这两座城池吗?其实也不见得,皇太极一定有更加深远的考虑。

作者这里想说的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在军事上祖大寿可有着很高的价值。祖大寿为明朝效劳20多年主要战场都是在辽东一代,有多少满人都是在“取祖大寿项上首级,夺南朝花花江山”这样的梦想中长大的。

可以说祖大寿是一代满人在军事上的精神支柱、最终目标。拿下了祖大寿的不仅可以鼓舞士气,还可以让百姓更加对皇太极这个政权拥护有嘉。其次,祖大寿还是辽东提督吴三桂的舅舅,吴三桂的军事实力众所周知。如果拿下祖大寿,作为外甥的吴三桂不可能无动于衷,这也将是皇太极征讨明朝的筹码。

综上所述,皇太极招降祖大寿让他心悦诚服,不得不说拿下城池是一个目的,但并不是主要目的,他拥有了自己更长远的目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