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叶嘉莹先生在古典诗词研究领域成就斐然,她超凡的人格魅力深受世人敬仰。近年来,随着相关传记和纪录片的面世,也让人们透过她的人生经历,深切了解到是怎样的磨难成就了这位“诗词的女儿”,是何等的勤勉塑造了这位“优雅的先生”。
叶嘉莹先生的侄子叶言材正是这一切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自少年时代起,叶言材就得到姑母的悉心关怀。成年后,从迈入南开校园,到负笈东瀛,再到成为一名终身致力于中华文化传播和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叶言材人生历程的每一步,无不受益于叶嘉莹先生的言传身教。同时,他也亲历了叶嘉莹先生受邀回国执教、创办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与中外文化名人交游等重要时刻。
叶嘉莹先生96岁华诞之际,在姑母的勉励下,现任教于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中文系的叶言材写下了《我与姑母叶嘉莹》,回忆了数十年来姑侄情深的一幕幕往事,讲述了叶嘉莹先生传奇人生的点滴,其中许多内容系首次公开披露。
文章得到叶嘉莹先生审阅,本报获叶言材授权节选发表。
三联书店年出版的《红蕖留梦》(叶嘉莹口述、张候萍撰写)对于叶先生自己和家族的事,都已记述得相当细致,但作为叶先生的侄子,我也想从我的角度做一些点滴回忆的补充。
家世渊源
关于叶家先世的历史,《红蕖留梦》中虽已有记述,但近两年我与姑母叶嘉莹又找到一些资料,并得到北京市海淀区纳兰文化研究中心刘子菲主任的帮助,重新进行了梳理。
我家族姓“叶赫那拉”,又写作那喇、那拉、纳喇、纳兰。明代,生息在今吉林省的有四个“那拉”部族——叶赫那拉、乌拉那拉、哈达那拉、辉发那拉,原都是女真族的后裔,被称为“海西女真”,通称扈伦四部。但叶赫那拉的王族却与其他三个“那拉”不同,不是女真人,而是蒙古族土默特人的后裔。
土默特人的一支后来由星根达尔汗(叶赫那拉氏之“初祖”)率领东征,至今吉林省长白山麓松江平原一带,将当时那里的一个“那拉”部族占据并取其族姓。明正德年间(16世纪初),首领祝孔革又率领部族子民继续南下到叶赫河畔(今吉林省四平市境内)定居,从此该部族便以河水命名为“叶赫那拉”。叶赫是“巨大”的意思,那拉是“太阳”的意思,加在一起就是“大太阳”之义。
16世纪中叶,祝孔革之孙杨吉弩和清加弩兄弟二人在叶赫河畔分建东、西二城,杨吉弩称“东城贝勒”,清加弩称“西城贝勒”。叶赫那拉的“蒙古骑兵”骁勇善战,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各部而与之联姻,待成功后又灭掉了叶赫部。遂将东城贝勒金台石一脉的王族编入“正黄旗”,将西城贝勒布扬古一脉的王族编入“正红旗”,其余的分别编入其他各旗。因而,慈禧虽姓叶赫那拉,但出身于“镶蓝旗”。垂帘听政后,她将家族“抬旗”至“镶黄旗”(因皇太极时将“镶黄旗”改为满洲八旗的“头旗”)。
民国时期,镶黄旗的叶赫那拉族人普遍改姓为“那”,而东城贝勒王族一脉则始终属于“满洲正黄旗”,后人中有纳兰明珠、纳兰性德,这一脉改姓为“叶”。
我家族属“满洲正黄旗”。《清代翻译进士列表》“光绪十八年()壬辰科翻译进士”条中有载:中兴(家曾祖父之名讳),满洲正黄旗人。所以,叶先生一直以来都强调自己不是女真人,而是“蒙古裔的满洲人”,就是这个原因。
满族的各个家庭原本没有姓氏,只有族姓,至民国才改学汉族,开始有了各家姓氏。据我父亲叶嘉谋先生(叶嘉莹先生的大弟弟)留下的笔记所述:“先伯父叶廷乂在世时曾对我们说过,我们满族是有名无姓,有族名,我们原为纳兰族,祖居叶赫地,称叶赫纳兰。清末民初时乃取姓为‘叶’。”
我称为“大爷爷”的叶廷乂公(即叶先生的伯父),给家族规定了辈分排字,共八个字,即“嘉言警世,懿性淑身”,可传八代。因此,叶先生和我父亲、叔叔皆为“嘉”字辈,我这一代为“言”字辈。我大爷爷还规定:给孩子取名时,名字中的最后一字,必须取自其母姓氏之字的一半。所以,我哥哥名言枢,我姐姐名言权,我名言材,因为我母亲姓杭,有“木”字旁。我母亲家族属汉旗人,祖上曾任吏部侍郎。
我在台湾的大爷叶嘉榖先生(我大爷爷之子、叶先生的堂兄)之子叶言都,因其母亲姓郭,取了“郭”字的半边。
叶先生的两个女儿本可不按此排字,但是她当时在台湾,不知道北京家里人的情况,所以也依此给我的两个表姐取了“言”字,大表姐叫赵言言,二表姐叫赵言慧。
及至年6月,我哥哥的女儿出生,叶先生给她取学名为“叶警昕”,出自《礼记》“大昕钟鼓,所以警世也”,小名为“师诗”,即学诗之义。因我嫂子叫赵欣,“赵”字难以分割,便从其名中取了半边的“斤”字。待到她上幼儿园时,家里人担心名字的笔画过多,不便于小孩子书写,便将她的小名改用作学名——叶师诗,遂将小名改为“诗诗”。后来,因班主任老师和小朋友们常把她的名字写作“诗诗”,于是家里人商量后,兄嫂又到派出所,将户口簿上的姓名改为了“叶诗诗”。不过,当年无论她是“师诗”还是“诗诗”,还真的从一岁牙牙学语时起,就能开始背诵唐诗。叶先生在《为内侄孙女诗诗作》一诗中写道:
小序:内侄孙女小字诗诗,天性聪慧,甫周岁,余弟嘉谋授以唐人绝句,辄能成咏。因为小诗以美之。
劫后家风喜未更,共夸雏凤有清声。
周龄诵得唐人句,无愧诗诗是小名。
(注:此诗应作于年,《迦陵诗词稿》中的次序不对。)
后来,叶先生将我大爷爷所定“嘉言警世,懿性淑身”之辈分排字,修改为“嘉言警世,毅行淑身”,其中“行”字须读作去声,乃品行之义。
初闻纳兰容若
说到叶赫纳兰(叶赫那拉),就会想到纳兰性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他:“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他虽出身于满洲贵胄之家,本人又文武全能,常伴君侧,且一表人才,相貌姣好,又为人谦虚,喜好汉文化,结交汉族文人。只可惜天妒英才,过早去世了。他的作品至今为人喜爱,所以目前中国“兰学”界对他的共识是“宋后第一词人”“清初第一学人”。而且,他主持编纂的《通志堂经解》,还是后来《四库全书》的底本。
说来惭愧,叶赫那拉家族中曾经出过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我竟然长到18岁时还不知道。那时,对祖上的事情知晓得并不多,知道叶赫那拉氏的名人只有慈禧。后来,姑母第一次回国时告诉我:以后不要说“慈禧”,我们跟纳兰性德是本家。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叶先生在《论纳兰性德词》(见《清词丛论》一书,河北麦田图书有限责任公司年版)一文中曾有“我与纳兰同里籍”之句。
年2月,陪姑母去北京什刹海宋庆龄故居会见溥任先生,我才知道醇亲王府原来就是纳兰家的府邸,对纳兰家的事才又有了一些了解。年秋,我到天津看望姑母时,她告诉我:“最近北京市海淀区纳兰文化研究中心的刘子菲主任和吉林省四平市四平诗词学会的人来看我,听说四平那里还盖起了一座‘纳兰楼’。”并吩咐我,“我的毛笔字写得不好,你找一位书法家,把我当年写的三首有关纳兰词的绝句,书写以后送给他们吧!”她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说:“你回北京后,先跟这位刘子菲主任联系。”又说了一句:“她很年轻。”我心想:姑母当时已是92岁的人了,她说“很年轻”,恐怕也得是50岁左右的人了吧!
回到北京给刘子菲打电话,对方的声音真的是格外年轻。她在电话中告诉我,说她12岁那年偶然在书店里看到了一本《纳兰词》,从此就发誓要弘扬纳兰文化。
我搭第二天中午的航班回日本,我们约好在去机场的途中交接一下东西。在路边见面时,我真的是大吃一惊,她看上去还是一个样貌姣好的“小姑娘”!后来,我们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