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九门提督,或许很多读者都会认为它是手握重兵的显赫大员,其职责是拱卫京师,确保北京城的安全。在《康熙王朝》九门提督吴六一在康熙铲除鳌拜的时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雍正王朝》中,九门提督隆科多在雍正帝顺治即位的过程中也是举足轻重。
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九门提督虽然位高权重,但要说他可以左右皇帝的安危却是有所夸大。如果从清代的京师防卫以及宫廷禁卫的一些制度来看,九门提督所属的步军统领衙门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中还包括京师八旗驻防以及宫廷侍卫。
清代对于宫中的禁卫是十分重视的,早在顺治帝入关之初并决定建都北京的时候,北京城禁卫设施即已开始。其后,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各种禁卫设置制度臻于完备。京师禁卫的中心是紫禁城,在紫禁城外,有层层禁卫圈保护,总共分为五层。
第一层是北京城及门外,这部分由京师巡捕营担任。清初,京师巡捕营由兵部汉主事一人兼管,康熙三十年定八旗步军营兼管。顺治元年初设南北二营,十四年增设中营,为提督九门巡捕三营。
乾隆四十六年,又增为中、南、北、左、右巡捕五营,不包括各级军官,共有兵马四千名,战兵三千名,守兵三千名,共一万名。这就是我们统称的步军统领衙门,其长官为九门提督。随着步军统领衙门职责的不断扩大,兵力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总数大约维持在二万人左右。
步军统领衙门主要负责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及门外的守卫。其中内城九门,每门配有城门领二人,城门吏二人,千总二人;外城七门每门配有城门领一人,城门吏一人。内外城共有骁骑三百三十名,门军六百四十名。
不难看出,步军统领衙门所负责的主要是外城,总体而言管辖的范围最广。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外城的管理并非只有步军统领衙门,还有巡城御史,也称巡视五城御史(当时的北京分为五个区域),巡城御史也有单独的衙门,下辖有兵马司,配合步军统领共同管理外城的治安,辖有数千名官兵。
第二层是北京大城以内皇城以外。从顺治元年开始,即分置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于京城内,镶黄、正黄旗居北方,正白、镶白旗居东方,正红、镶红旗居西方,正蓝、镶蓝旗居南方。
又,八旗分左右翼,左翼: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右翼:正黄旗驻德胜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镶红旗驻阜成门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在每个旗的范围内再划分满蒙汉旗驻防的地界。
各旗于大城内共设讯(哨卡)六百二十五处,各街巷口设栅栏一千一百九十九座。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驻防区。每驻防区设步军尉五人,每讯设步军十二人,每座栅栏设步军三人,总计共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七人。
第三层是皇城以内,紫禁城以外。专由满洲八旗步军营驻守,其守卫方位与皇城相同,即镶黄旗在在紫禁城北地安门内以东;正白旗在紫禁城东北部;镶白旗在紫禁城东;正蓝旗紫禁城东南;正黄旗在紫禁城地安门以西;正红旗在紫禁城西北部;镶红旗在紫禁城西;镶蓝旗在紫禁城西南。
皇城共设讯九十处,栅栏一百一百一十六座。每旗内设步军尉二人,每讯设步军十二人,每栅栏设步军三人,每旗驻防处设步军尉一人,步军一百二十人,总计二千四百一十二人。
第四层是紫禁城外周围,清初时由骁骑营官兵守卫,雍正元年改用下五旗护军,分定界址守卫。东华门外以南由正蓝旗守卫,西华门以南由镶蓝旗守卫,东华门向北至城角由镶白旗守卫,西华门外向北至城角由镶红旗守卫,北面神武门东西至城角由正红旗守卫。而紫禁城四门以及端门、天安门、大清门等则由上三旗护军营守卫。
第五层是负责宫内各门守卫的,属于宫廷的禁卫,即护军和大内侍卫。这一层是防卫的重中之重,所挑选的都是上三旗身经百战的骁勇之士,而且很多王公贵族的子弟都被授予侍卫,皆为皇帝的心腹。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清代北京的防卫是十分严密的,九门提督不过是五层中的一层而已,其地位已经影响力远不及影视作品中渲染的那样重要,其所辖兵力也不足以对抗内四层,对于皇帝而言,基本上不存在任何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