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是自然死亡还是被雍正弄死的

年,69岁的康熙刚喝完一碗人参汤,畅春园里就传出了哀嚎声。丧钟敲响,四阿哥和隆科多从房里走出去,其他阿哥在寝宫外跪了一片。

第二天凌晨,张廷玉刚起床,就听到了康熙病逝、传位四阿哥的消息。

他足足愣了两个小时。

这个消息实在太突然了。

张廷玉的脑子有点转不过来。

他知道康熙去行宫畅春园养病了,也知道四阿哥经常派人去问候。

可如今,怎么皇帝突然去世了,不受宠的四阿哥怎么突然就当上皇帝了呢?

康熙不是“偶感风寒”么?四阿哥不是志在田园么?

51岁的张廷玉,来不及多想,就晃了晃自己的脑袋,在心里让自己赶紧接受这件事。

木已成舟,何必想那么多呢?

他是康熙的重臣,更是大清朝的重臣。

不该问的,别多嘴,安安分分服从新皇,还有好日子过。

这是历史上张廷玉,在面对康熙之死时,最有可能的反应。这一年,他51岁,仕途正好,颇受康熙重用,也能经常出入康熙寝宫。

他对康熙皇帝的身体,想必是非常清楚的;对于康熙皇帝想要传位给谁,更应该比较了解。

从他对康熙之死的反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场不太寻常的皇帝驾崩事件。

那么,问题来了。

康熙是正常死亡么?

传位给四阿哥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隐情?

为了理清前因后果,我们需要把时间调回到康熙驾崩的前几天。

年的十月二十一日,69岁的康熙心情欠佳,跑到南苑去狩猎。

打完猎之后,他的身体就不舒服了,十一月七日,他直接去了西郊的畅春园养病。

养病的次日,康熙皇帝传旨,称自己“偶感风寒”,在接下来的几天不受理奏章,朝政大事全部交给京城的四阿哥雍亲王来处理,就连祭天大典,康熙也交给四皇子代为举行。

康熙六十一年(年)冬十有一月……戊子(7日),上由南苑复幸畅春园。己丑(8日),上不豫。传旨:偶冒风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取自萧奭《永宪录》)

这期间,四阿哥每天都会派人去问候康熙的身体情况,康熙每一次给出的回答都是:“朕体稍愈。”

而康熙本人,也没有大张旗鼓地从宫里调御医。

或许,正因为情况太正常了,包括张廷玉在内的所有人,都以为康熙是小病,没有大碍,修养2天就好了。

但是,十三日清晨,康熙突然病重了。

他迅速召四阿哥胤禛前往畅春园,还让四阿哥把南郊祭天的后续事宜,全部交给他人暂代。

几个小时后,三阿哥、七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二阿哥、十三阿哥、隆科多八人也被叫了进去。

此后,康熙当众公布遗旨,传位给四阿哥。

《康熙皇帝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

这天晚上,康熙就驾崩了。

他临终前,床前仅有隆科多与四阿哥。而其他阿哥们和畅春园的其他大臣,都跪在外面。

等四阿哥和隆科多走出房门,隆科多立即上前,恭请四阿哥胤禛为了江山社稷,马上继位。

此时的张廷玉,还在北京城内的府中睡得正香,全然不知道大清朝已经有了新皇。

关于当晚在畅春园的情形,附近的意大利人马国贤,还专门写了回忆录。

在回忆录上,他记录了畅春园里的大动静,是这么写的:

“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畅春园里的不安氛围,呼喊之声,都揭示了康熙皇帝去世这一晚的不同寻常,就算没有人下毒,也肯定藏着什么大秘密。

——

康熙去世的当天晚上,隆科多负责护送四阿哥胤禛和康熙的遗体,从畅春园回宫。

第二天,康熙驾崩的消息向朝野公布,传位于四阿哥的遗诏也随之公布,京城全面戒严。

这个消息,让很多大清重臣夜不能寐。

他们不在畅春园,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睡了一觉醒来,大清就改朝换代了。

不过,此时的他们,也无力做什么,因为一切都成了定局。

京城内外,都被四阿哥的人马控制了,没有任何人能掀起浪花。

不过,纸包不住火。

在四阿哥登基后的几年内,无数怪事发生了,甚至连康熙之死的传言,也开始流传了。

这些怪事包括:

l陪伴康熙几十年的太监,被雍正处死了;

l以前在康熙御前伺候的不少宫女、太监,都消失了;

l康熙不理朝政期间,做出的重要军事调动,被雍正改了,核心人物十二阿哥也被处置。

又过了几年,奇怪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

比如:隆科多、年羹尧等力保雍正继位的臣子,接连被处置,下场凄惨……

而民间也开始有了非常多奇怪的传言,比如:康熙不是病死的,是被杀害的;雍正的皇位是篡位而来……

在这些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一种版本,是四阿哥雍正亲自给老爹喂了一碗参汤,直接把康熙毒死了。

面对这些流言,雍正皇帝曾经做过解释。

时间是雍正八年,即年。

当时,雍正特意编著了一本《大义觉迷录》,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在书中,雍正对许多关于自己的谣言做出了解释,康熙之死就是其中之一。

书上是这么记载的:

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时,……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允祉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此当日之情形,朕之诸兄弟及宫人内侍与内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见者……康熙帝曾托付朕之遗诏安肯帖无一语俯首臣伏于朕之前乎,而逆贼忽加朕以谋父之名此,朕梦寐中不意有人诬谤及此者也。

对于杀害父亲的传言,雍正皇帝的态度是:都是谣言!

此外,对于篡位、贪财、好色等传言,雍正也一一进行了解释。

不过,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无论雍正皇帝怎么解释,民间关于他杀父篡位的传言,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那么问题来了,雍正皇帝真的杀父篡位了吗?康熙皇帝到底是自然死亡,还是被儿子杀害的呢?

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我翻阅了很多史书,根据历史记载来看,我认为,康熙之死,很难算到雍正的头上。

而那些关于雍正杀父的证据,其实都不太站得住脚。

第一,康熙被人参汤毒死,基本不可能。

在民间传说中,雍正皇帝用一碗人参汤,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但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理由有以下几点:

1.康熙本人不喜欢人参。

康熙皇帝是个难得不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

他活得很清醒,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他也会养生,不过,他的养生理念有自己的思考,并没有随波逐流。

在康熙心中,南方人喝人参汤补气血很不错,但北方人就不太合适。

而他作为北方人,一点都不喜欢喝参汤。

如果雍正真的要给康熙下毒,大概率也不会端上去一碗父亲厌恶的参汤。

2.参汤下毒的说法,最早来自曾静,而曾静是反清复明的义士。

曾静本是反清复明的义士,在吕留良一案中被抓,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在他的供词中,他还曾控诉雍正杀父,供词是:

“圣祖皇帝畅春园病重,皇上进一碗人参汤,圣祖就驾崩了。”

面对这样的指控,雍正一点都不恼怒。

他甚至都没有杀掉曾静。

在雍正眼中,曾静只是反清复明中的小喽啰,不足为惧,不但没有杀他,还交给他一个特殊的人物——带着《大义觉迷录》到处宣讲。

后来乾隆继位,曾静才被处死。

从源头来看,曾静的可信度太低了,他先是反清复明,说雍正杀父,后来为了保命,又四处宣传雍正写的书。

这样没有底线的人说出来的话,可能我们也要留个心眼。

第二,康熙之死的疑点,并没有那么“疑”。

康熙之死的全过程,一直被人诟病的是三个疑点:

1.雍正杀了康熙的近身奴才;

2.雍正处置了十二阿哥;

.雍正握着兵马护卫自己继位。

很多人认为,雍正对待皇位如此小心翼翼,不就是心虚吗?

可如果我们换个视角来看,不先入为主认为雍正心虚,又会发现他的做法其实很正常。

首先,一朝天子一朝臣,重新洗牌很正常。

每个皇子都有自己从小用惯的奴才,康熙的近身奴才,对康熙来说不仅是奴才,更有点像陪伴多年的家人,但对雍正来说,不过就是个奴才。

雍正处置一个犯错的奴才,再正常不过。

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登基后,肯定要把养心殿、寝宫等的奴才全部处置,换成自己的心腹。且不说这些人有可能是八爷、九爷的人,就算不是,他们也未必会是雍正最忠心的人。

生性多疑的雍正,让宫里奴才重新洗牌,全部变成自己人,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其次,九龙夺嫡很凶险,理当做足准备。

雍正,是一个实打实经历过九龙夺嫡的人。

康熙晚年,贬低八阿哥,把十四阿哥派出去征战,让雍正去祭天,本就是在给他机会。

雍正瞄准皇位多年,如今到了最后关头,只要康熙没有公布继承人,他就有争取的机会,有些军队、护卫在手中,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试想一下,如果康熙把皇位传给雍正时,雍正手上无兵无人,没做任何准备,然后八阿哥等人带兵逼宫,雍正该怎么办?

到时候,雍正就算有名正言顺的诏书,恐怕也是性命不保了。

所以,雍正让隆科多、年羹尧控制局面这件事情,做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最后,雍正心狠,处置十二阿哥有理有据。

雍正对待十二阿哥胤祹的心狠,其实也有理有据。

当年,康熙在畅春园时,的确是任命了十二阿哥为镶黄旗的满洲都统。

但客观来说,那个时候的康熙,还不觉得自己病重,每次给雍正的回复都是:身体越来越好了。

而且,早在顺治时期,八旗制度就已经完成了制度改革,早已经不再是旗主各自为政,八旗所有军队都归皇帝。

除却带兵打仗的将军,在军队中能有些威信,像十二阿哥胤祹这种从天而降的都统,无皇帝指令,根本无法真正调动镶黄旗。

说白了,十二阿哥胤祹就是得到了一个不错的职位,仅此而已。

雍正二年时,雍正对他的处置是因为宗人府的弹劾,称胤祹:

“治事不能敬谨,请夺爵。”

雍正这才将他郡王的爵位,降为贝子。

作为实干派的皇帝,雍正非常讨厌尸位素餐的人,胤祹没办法胜任本职工作,稍微处置一下也合情合理。

不然,雍正对八爷、九爷等人的削爵幽禁,也可以算雍正杀父的证据了。

反正,站在雍正的立场上,他可能会反问大家一句:“我都当皇帝了,还不能秋后算账,处置一下以前的竞争对手么?换做你们,能善良得什么都不做么?”

当然,还有不少人用雍正后来的行为来推测,印证雍正杀父,比如:雍正后来再也不去畅春园、雍正没和康熙埋在一块……

这样的说法,实在是过于捕风捉影、草木皆兵了。

第三,康熙身体欠安早有预兆,清朝打猎不久后去世的,康熙根本不是第一个。

在《圣祖实录》中,康熙四十七年时,50多岁的康熙就已经明显身体不好了:

“稍早起,手颤头摇,观瞻不雅”“心跳之时,容颜顿改”。

这样的症状,是很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等突发疾病的。

在那个时代,年近70的康熙,明知身体欠安还在冬季十一月跑去打猎,本来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表面上看,康熙可能是“偶感风寒”,但实际上可能早就病得不轻了。

康熙一直是个勤政的皇帝,可在十一月初,他直接撒手不看奏章,连近在咫尺的皇宫都回不去,直接在行宫歇息了。

另外,我对比翻看史书后发现,除非能够明确皇帝真的到了垂死边缘,否则没有哪个史官敢对皇帝用“病重”这样的词语。

一般,最常见的记录就是“不豫”“有疾”。

皇太极和多尔衮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记录。

所以,康熙皇帝的身体,大概率已经很差了,只是史官不敢直接写罢了。

而因为打猎去世,好像是清朝贵族们的惯例。

比如,皇太极因为海兰珠去世,心情不好,寒冬腊月去打猎,回来大病一场加速了死亡;

再比如,多尔衮在寒冬外出打猎,摔下马,直接英年早逝了。

所以,综合来看,康熙的死亡应该是正常的生老病死,根本不是雍正杀父。

▲写在最后

说实话,我真是为被扣上杀父帽子的雍正委屈。

他的父亲康熙,69岁去世,放在那个年代,也算是喜丧了。

结果呢?

就因为雍正的皇位来得出乎意料,别人就都猜测他杀父,即便谁都拿不出他杀父的确凿证据,也要用蛛丝马迹去猜测。

如果我们站在雍正的视角,可能也会觉得百口莫辩。

哪个皇帝上台后不杀点人、改点史书记载,怎么到了雍正这里,就一定是掩盖杀父罪证呢?

要证明一个人做过某件事情,相对容易,只要拿出证据就可以。

可要证明一个人没做过某件事情,真的很难。

天下人对雍正杀父的指控,不就是在要求他证明自己没杀康熙么?

活生生把人家一个好好的皇帝,逼得去编写了“自白书”《大义觉迷录》。

从后世来看,真是有些让人啼笑皆非了。

或许,越是站在高处,就越是容易招来无端猜测。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急着证明自己,而是一件件做好手上的事。

如果你是雍正,面对杀父的传言,你会怎么办呢?

欢迎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