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秘推演红楼梦4

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nb.ifeng.com/a/20180427/6536099_0.shtml

贾元春人物创作推演

上一节我们谈到以郭罗络氏不同阶段的生活片段为素材,作者从她的孤女身份塑造了林黛玉的孤女身份,以她独特的性格塑造了个性鲜明的王熙凤,以她的政治节点写出了贾元春的判词,那么是不是《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元春的故事也是郭罗络氏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呢?这一节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十六回中贾琏的奶母赵嬷嬷和贾琏王熙凤一起吃酒,说起皇上允许妃子省亲的事情。

赵嬷嬷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样说,咱们家也要预备接咱们大小姐了?”此处庚辰本批曰:“文中公之嬷。”

文中公之嬷,是说小说中塑造的贾琏的奶母赵嬷嬷在现实生活中是文中公的奶母。那么现实生活中文中公奶母口中的“咱们大小姐”又是谁?现实生活中“咱们大小姐”是乾隆皇帝的富察皇后。

再一次声明,这不是臆想。

收集摘要整理富察皇后和文中公的有关资料:

“孝贤纯皇后(年3月28日-年4月8日)沙济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后,太保大学士公傅恒的胞姐。乾隆二年,册为皇后。子二:永琏、永琮。女二:一殇,一下嫁色布腾巴尔珠尔。

“后恭俭,平居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岁时以鹿羔沴毧制为荷包进上,仿先世关外遗制,示不忘本也。上甚重之。十三年,从上东巡,还跸,三月乙未,后崩於德州舟次,年三十七。上深恸,兼程还京师。

“富察·傅恒(-年),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外戚、名将,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乾隆三十五年(年),因征缅时受瘴疠而病卒,乾隆亲临府邸奠酒,御制诗悼之,谥号文忠,赠太傅,入祀贤良祠。”

从这些资料摘要中可以了解到:富察皇后崇尚节俭,作风简朴。乾隆很看重这个皇后,他们的感情也很好。富察皇后比他的弟弟富恒大十岁。她的弟弟富恒活到年,因公殉职,死后谥号文忠。

我们来看第十七回贾府修建完大观园,贾政带领一众贾家子弟和清客观赏大观园并为大观园诸景题匾额,走到正殿时,贾政和众人的一段对话。

贾政道:“这是正殿了,只是太富丽了些。”众人都道:“要如此方是。虽然贵妃崇节尚俭,(此处,庚辰本批曰:写出贵妃身份天性。)天性恶繁悦朴,然今日之尊,礼仪如此,不为过也。”

批书人专门强调“贵妃身份天性”,还是想让读者通过现象看本质。

书批,赵嬷嬷是文中公之嬷。《红楼梦》中:“贵妃崇节尚俭,天性恶繁悦朴。”而现实生活中富察皇后崇尚节俭,作风简朴。文中公从史料上查到是富察皇后的弟弟富察·傅恒。

第十八回写到元春和宝玉的感情时是这样描写的:“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飞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将年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在这段“手引口传”后有书批曰:“批书人领至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富察皇后36周岁就去世了。小说中的元春和现实生活中的富察皇后契合度也太高了。

这段书批太重要了,这对以后推演《红楼梦》提供了有力的思路保障。

如果元春是富察皇后,那么这段书批是谁批的?只能是富察皇后的弟弟,如果假设这个弟弟就是富恒,富察皇后比富恒大十岁,他在年嫁入皇宫时15岁,那么富恒在三四随时得到她的教导在现实中是说得通的。而且也是长姊弱弟的关系。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探春抽到“必得贵婿”的签。“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贾家明明有贾元春这个皇贵妃,为啥大家都说是有一个王妃呢?是众人口误,还是作者笔误?让读者苦思冥想,是不是贾家上辈或上几辈有过王妃呢?其实贾家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家族,哪有什么上辈上几辈。但是按《红楼梦》中的暗线梳理,此王妃说得就是元春。富察皇后年和爱新觉罗·弘历成婚,年雍正封弘历为和硕宝亲王,此时的富察皇后只是和硕宝亲王妃。直到年,雍正帝去世,弘历即位,富察皇后做了大概两年时间的王妃。所以,众人说“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说的就是元春。现实生活中富察皇后是有做过做王妃的经历。

这样分析《红楼梦》,就不难理解《红楼梦》为啥有个别名叫《风月宝鉴》了,正面是虚构的故事,反面一条暗线却在记叙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悲欢离合,家破人亡的血泪史。

我们总结今天的推演,贾元春在省亲的过程中作者是以富察皇后省亲的真实场景来描写的,元春的判词又是以郭罗络氏的政治节点写就的。这样给我们提供了思路,《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是把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的某些生活片段截取后,按照作者讲述故事的情节需要进行重新组合,再做一定的艺术虚构加工,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今天能看到的红楼梦的故事情节。

希望有不同看法的文友提出不同的宝贵的建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