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八年(年)正月十九日,顺治帝第三子,年仅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继位,年号康熙。由索尼、苏克萨哈、额比隆和鳌拜四位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康熙。四大臣在顺治灵前立下誓言表示要同心同德,齐心协力辅佐幼主,绝不背离。事实上却明争暗斗,委曲求全。
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本是四朝元老,虽然德高望重,但由于年老多病,有心无力过问朝政。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来是多尔衮的手下,多尔衮和顺治帝曾经因为谁来继位的问题矛盾极深,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才投靠顺治,经常受到索尼等人的排挤。遏必隆贵族出身,懦弱平庸,胆小怕事,常常附和鳌拜。鳌拜虽然是四大辅臣的最后一位,但他是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亲侄子,清朝三代元勋,正宗满洲镶黄旗人,战功显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深受皇太极和顺治重用。
随着索尼病死,苏克萨哈被杀,额必隆趋炎附势,鳌拜很快就走上专权的道路,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和康熙的矛盾日益加剧。深知康熙帝迟早要对他下手,手握40万大军的鳌拜为何不起兵造反?
1、鳌拜忠心,皇权至上的思想极深。鳌拜出身于名门贵族,从小就受到高等教育,对长辈们忠君报国的思想耳濡目染。早年就和皇太极并肩作战,建立很深的战友,君臣情谊,对皇太极忠心耿耿,丝毫没有二心。
皇太极去世之后,没有立下遗嘱谁来继承大统。当时满清朝贵的目光主要集中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正白旗和镶白旗支持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另一个是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支持的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两大集团的竞争十分激烈,局面处于失控的边缘。
此时身为镶黄旗护军统领的鳌拜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联合两黄旗的重臣索尼等人立下誓约拥立肃亲王豪格。代善主持在崇政殿讨论皇位继承时,他按剑而起说:“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实则武力威胁多尔衮不要觊觎皇位。最后多尔衮妥协,但又怕豪格上位后打击,就退而求其次选了皇太极的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由多尔衮和郑亲王辅政。多尔衮摄政之后经常打击鳌拜,甚至被三次论死,但鳌拜不卑不亢,绝不屈服于多尔衮,这也是顺治亲政后重用鳌拜的原因,并且让他做了四大辅臣之一。所以鳌拜并没有谋反之心,只是恃功自傲,专横跋扈,没把年幼的康熙太当回事儿。
2、鳌拜受其他几位辅政大臣的制约。
顺治皇帝登基的时候6岁,和康熙一样是孩童皇帝。在顺治亲政之前一直是摄政王多尔衮把持朝政,经常迫于多尔衮位高权重的压力不能遵从自己的意愿处理朝政,这件事对亲政之后的顺治影响很深。所以他为了避免康熙的权力被分化,就安排了四个不是皇族的辅政大臣。四位辅政大臣不是皇室,没有可能篡夺皇位,并且都是军功显赫的贵族,为大清基业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完全有能力辅助幼主。四位大臣又能各展所长,权力分化,相互制约,避免一人独揽朝政大权,架空皇帝的危险。
3、鳌拜手下虽有40万军队,但不能完全掌控。
自秦始皇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始,历代王朝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清朝也不例外。清朝有严格的八旗制度,也是清朝能够问鼎中原的根本。八旗虽然各有其主,但是历代皇帝都是八旗共主,八旗军队直接听命于皇帝。如果在抵御外敌的情况下,鳌拜可以身为带兵大将统领军队,但是想要阴谋造反,鼓动八旗军队对付皇帝,很多士兵都会拒绝的。所以鳌拜虽然手握40万大军,但他并不能完全掌控这些军队,如果谋反,成功的可能性极低,还会被加上一个谋反的罪名连累家人。
总之,康熙迫不及待地处理鳌拜,并不是担心鳌拜谋反,而是鳌拜的嚣张跋扈,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不知道收敛,所以为康熙所不容。康熙生擒鳌拜之后并没有把他处死而是关进了监狱,也可以证明鳌拜只是一时贪恋权力,并没有谋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