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五镇原来是旅游指南忽悠起来的北

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m.39.net/pf/a_5476798.html

“龙虎护京城”明以后就荒废了

为什么元朝、明朝没有镇物的说法,我研究认为,在建元大都的时候,刘秉忠设计元大都有龙虎护京城、水火护京城。包括当时的朝廷,对四方神灵是诚惶诚恐、毕恭毕敬的,所以初衷不是要镇住神灵,而是供奉神灵,所以才有庙,有燕墩、青龙庙、白虎庙、水神庙。

同时,设计者不希望大张旗鼓的做,而是悄悄地做。为什么不宣传呢?我觉得因为在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里,认为有些事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如果说出来就不灵了,所以对四方神灵的供奉认认真真做就行了,没有必要让老百姓全都知道。

但是刘秉忠要向上报告,因为建庙宇需要钱,需要朝廷拨款,所以必须要向朝廷讲清楚,做四方神灵供奉是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朝廷的延续,希望四方神灵能够护佑。

同时也不能让敌方的人知道,避免敌方破解。所以说元大都供奉青龙、白虎、火神、水神,有庙宇,有祭祀,但是没有宣传。

明朝,朱元璋派徐达出征北伐,在这个过程中元朝的有关人员不可能向明朝的人交代这些庙宇是保护朝廷的,可以继续使用,更不会告诉他们这些庙宇是做什么的,一年中应该什么时间祭祀,所以明朝对这些庙宇的祭祀就断了。

比如西直门(当时叫和义门)里的白虎庙到明朝就改成翠峰庵。东直门里的青龙庙完全荒废了。

明永乐年间,朱棣建北京城,虽然保留了元大都的很多东西,但取消了对四方神灵的供奉。

直到明嘉靖年间,给南边的燕墩包砌上砖了,可能也未必知道燕墩是供奉火神的。

到清朝的乾隆年间,那就更热闹了。

民国时期的燕墩。

精美的浮雕

在燕墩碑座的束腰部分,给雕出了二十四尊水神像!本来是祭祀火神的地方,雕出了水神像,大有和火神唱对台戏的味道。显然乾隆不明白元初,建燕墩的目的和作用。水神是用水来镇着火,同时还用火镇着南方,又提出来用神木镇着东方。东方为木,南方为火,中间为土,中央有景山,为镇山。在清朝,乾隆皇帝的思想中,绝对不是供奉的意思了。

八旗驻防能看出“五方五镇”思想

在乾隆的思想里有五方五镇的思想,这不是他异想天开,是一脉相承的。清朝初年,顺治进北京之后,把北京内城的老百姓限期迁出内城,内城驻扎八旗的军人及家属。从八旗在北京内城的驻扎位置、布局,就能看得出来,已经有五方五镇的想法。

北京内城八旗驻防图

东方属木,顺治皇上就安排正白旗和镶白旗居住。白色属金,金克木。用这两个旗,正白旗和镶白旗来镇住东方。南方属火,蓝色属水,水克火,用正蓝旗、镶蓝旗镇住火。西方属金,红色属火,火克金,用正红旗、镶红旗镇住西方。北方属水,黄色是土,土克水,用正黄旗、镶黄旗镇住北方。

这就是清朝政府对于风水学说的认识和实践。

他们这种思路,和元朝供奉着四方神,希望四方的神灵能够保佑北京城,是截然不同的。

虽然在乾隆的头脑里有五方五镇的思想,但是在清朝的文献里,从来没出现过五镇的记载。通过我这几期的论述可以看出来,现在传说的五镇是牵强附会的。

清朝的旅行指南

这么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怎么就传得神乎其神呢?是谁把五镇传播得家喻户晓了呢?我认为,首先是乾隆皇帝的诗,老百姓根据乾隆的《神木谣》这首诗,还有景山是镇山,确定了这两个镇物,再加上南边有燕墩算是南镇。然后老百姓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就演绎出了其他两镇。

清末,“五镇”就成了北京城的一个谈资。一个传说怎么变成流传至今的典故了呢?因为一个人,他不是北京人,是河南开封人,叫李虹若。

李虹若是光绪年间人,进京赶考,可是连续不中。三年一大考,他就考了三次,一晃儿在北京呆了十来年。他在北京除了备考,就是游山玩水。开始他对北京的道路、街巷、路线、庙宇,寺院、山水都不清楚,玩起来不方便。后来逐渐熟悉了,就决定写了一本旅游手册。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就有意识的接触北京人,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都有哪些?旅游景点,各个景点都有什么特点,以及北京城的文物古迹、会馆,庙宇、戏曲的著名唱段、好吃的饭菜,哪些老字号,哪些著名的大买卖……他都了解。

光绪十二年,也就是年,他就编写出了八卷书籍《朝市叢载》。《朝市叢载》里,专门对五镇有描述。

先说东镇是黄木,他就写了一首诗:

大木千囷百丈高,

东方作镇记前朝,

磈奇犹忆岩阿里,

老干亭亭耸碧霄。

(南镇)燕墩:

沙路迢迢古迹存,

石幢卓立号燕墩。

大都旧事谁能说,

正对当年丽正门。

其实这首七绝不是他写的,是他转抄的。是以前一个叫杨静山的人写了这首诗。

(西镇)大钟寺(钟):

钟大难悬梁上穿,

深深楼覆韵飘然。

游人到此占祥瑞,

鹅眼靑钱费万千。

(北镇)昆明湖:

昆明湖上晚晴初,

眼望铜牛柳半疎。

水远楼深难画处,

顿教俗虑自消除。

(中镇)景山:

地安门里绕红墙,

树影重重映夕阳。

玉蝀金鳌桥上望,

煤峯耸峙在中央。

本来就是个街头巷尾闲谈的五镇,被他写进了书里。这本书发行之后,卖的特别火,外地来北京的有钱人,几乎是人手一册。

光绪年间就多次的再版,广为流传。现在有人说,“五镇”是北京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看这是非常可笑。

来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主讲

赵振华(一把驳克枪)

文字整理

叶文思

录音整理

马玉明

编辑

黄加佳

流程编辑:孙昱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