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防止争储斗争再度出现,雍正帝实施

前言

与此同时,在各种国务处理中,他的政治干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针对康熙末年以来朝政废弛吏治腐败的现象,他“竭虑殚心,朝乾夕惕,励精政治,不惮辛勤”。先后通过整顿吏治,实行奏折制度、创建军机处,制止八旗下人对旗主的私属关系,推行地丁合一耗归公、养廉银和改土归流等重要制度、政策和法令,以一个改革者所当具有的胆略,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机构和赋役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最优秀的接班人

通过改革,在经济上,使得国家财政情况明显好转;在政治上,也使皇权进一步强化,为乾隆时期清朝统治全盛局面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雍正皇帝以自己的实际成就证明,他是康皇帝最优秀的接班人。在雍正皇帝的各项改革措施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创建的秘密建储制度。作为康熙末年争储活动中的一个主要人物,雍正皇帝早就看出康熙末年争储斗争的根源在于传统建储制度不完善,从而导致了政局的混乱并严重消弱了皇权。

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再度出现,经过深思熟虑,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在他即位九个月后,他召集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等至乾清宫,宣布秘密建储。按照这一规定,由他将储君名单装密封锦匣之内,当着几位总理事务王大臣之面将匣“置之乾清宫正中最高之处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直到他死之后,允许臣下开拆。而后,又另书与之内容相同的密旨道存放圆明园,以为异日勘对之资。

在他看来,这一决定对全国臣民而言,解除了因储位空缺而产生的危机感;对储君而言,因为并不知道自己是内定储君,当然也就不会因此而骄横不法,更谈不上敢和皇帝争权;对诸皇子而言,一不知道自己是否储君,二不知道储君是谁,想要对其进行攻讦也无的可发;对宗室重臣而言,因为不知道進是储君,也就无法攀龙附凤,进行政治投机。而皇帝本人却通过这一决定在生前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处理各种国家政务,死后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旨实现国家最高权力的顺利过渡。

雍正皇帝的这一规定,是对两千多年以来特别是清朝开国以来传统建储制度的一个重要改革,也是对康煕晚年再废太子后禁言建储思想的完善和发展。正是这一制度的推行,使得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再次出现皇室之内骨肉相残的局面,最高权力过渡一直相当顺利,对于清朝政权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尽管雍正皇帝曾经不择手段地屠兄戮弟,大大违背了康熙皇帝的意愿,但是对于这一制度的制定与推行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清朝政权的长治久安,康熙皇帝地下有知,也会为之含笑瞑目的。

康熙轶事

康熙皇帝虽是一代英主,对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到了他的晚年,由于皇储之争、太子立废以及诸子争储康夺嫡,凭空给他制造了不少的烦恼。因而,在考虑和处理一些问题时,便失去了往日的理智、冷静和灵活,并做出了十分错误的处理,其中一个十分典型的事例是对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二年对戴名世《南山集》案文字狱的处理。如上所述,康熙朝文字狱始于康元年的庄氏史狱。

当时,清朝统治虽已大致确立,但是明朝残余势力仍在各地活动,为了建立和巩固统治,四辅政大臣对有关历史著作中涉及满洲先世的记载严加禁毁,涉及人员也残镇压,这些,虽在一个时期中起到了明显的镇慑作用,但是,对于消除满汉民族矛盾却未起任何作用,并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巩固。因而,康熙皇帝亲政后,即刻大幅度地改变了四辅政时期的文化政策和民族政策,笼络遗民,调和满汉,皆不遗余力,并且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虽然如此,面对民族压迫的客观现实,汉族人民的反抗仍然时有发生。

如康熙四十七年,先后发生浙江大岚山张念一、朱三等起兵反清事件,虽然不久即遭镇压,并于山东拿获改名王老先生之朱三太子,但是,这些事件也给康熙皇帝以极深的刺激,因此,戴名世《南山集》案发生时,康熙皇帝便一反常态,对之进行了极为严厉的处理。戴名世;安徽桐城人,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又自号忧庵。早年,贫困好学,酷爱历史,利用在籍教书余暇,先后捜集大量史料,著成有关明末桐城地方史事的《子遗录》一书,在此同时,他还有志撰拟一部明史著作。

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他曾仔细看过同乡人方孝标的《滇黔纪闻》一书,方孝标,原名方玄成,因避讳康熙皇帝御名,以字行,顺治六年进士,历官内宏文院侍读学士,两充会试同考官。顺治十四年江南乡试科场案,方孝标与其父方拱乾皆受牵连,流放宁古塔,后释归。因为顺治间,方拱乾曾在皇帝面前为吴三桂说过好话,吴三桂不忘旧情,故于此时特邀方孝标南访云贵,方孝标一路游山玩水,刚到贵州,恰逢吴三桂叛乱,被拘留。为了逃出虎口,方孝标乃假装疯癫返回安徽原籍,后来,他将这段经历见闻取名《滇黔纪闻》刻入已著《钝斋文集》。

戴名世读过该书六七年后,他的一个学照生余湛先碰见了个名叫犁支的和尚,这个和尚原是桂王宦官,后来桂王被害,这个宦官便剃发为僧,改名犁支。戴名世得知此事,马上赶赴余家,值犁支已经离去,未能会面。戴名世便请余湛先将与犁支谈话内容详细整理,经过和方孝标《滇黔纪闻》对照,他发现《滇黔纪闻》一书有些记载未必准确。为此,康熙二十二年时他专门写了一封《与余生书》给余湛先,对于支所述南明史事表示了高度的重视。他在信中说,从前南宋灭亡之际,只据有区区几个海岛,存在时间又十分短暂,而元修《宋史》,仍然详细予以记载。

明朝灭亡后,弘光帝占有南京,隆武帝占有闽越,永历帝占有两、云贵,地盘不下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之久,势力和影响都不下于汉昭烈帝刘备占据四川和南宋赵昺之盘踞海岛。而其事迹至今却没有记载,几乎湮没不闻,实在令人痛心。我自己虽有志撰成此段历史,但既无书籍,又每天为衣食而奔波;,材料无法集。而有身份的士大夫们又ー心想往上爬,当大官,谁也不关心这些。您知道犁支在什么地方,我十分希望您将他找来与我共同探讨此事。十几年后,戴名世受聘于浙江学政姜棣幕中,得其资助,于原籍南山冈买房一所,田五十余亩并于康熙四十一年迁居于此。

当时,戴氏门人尤云鄂将平时所抄的戴名世文章百余篇,以(《南山集偶钞》为名,刊印行世,《与余生书》也收入集中。康熙四十四年,长期处于极度贫困中的戴名世时来运转,以五十三岁之老秀オ中顺天乡试第五十九名举人。康熙四十八年五十七岁上,更是吉星高照,连中会试第一名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到京供职,兼充日讲起居注官,直接充当康熙皇帝的近身侍从。

岂知伴君如伴虎,就廉在他踌躇满志之时,一场奇祸正向他逼近、康熙五十年十月,都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上疏康皇帝,参赛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并指责他在中举以前“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此奏一上,康熙皇帝大为吃惊。三年前,浙江、山东的朱三太子。王老先生等反清复明案件,使他记忆犹新,而今就在他身边,竟然还有人在为南明政权唱挽歌,争正统,诋毁本朝,在他看来,这不是“悖逆”大罪又是什么,因而,立即降旨“这所参事情,该部严察审明具奏”。

这样,刚刚正式提任翰林院编修不过两年的戴名世立即被投入监狱。随着案情审査的深入,牵连人数越来越多,戴名世本人“罪行”也愈加严重。首先是将戴案和吴三桂叛乱挂上了钩。戴名世在《与余生书》中提到《滇黔纪闻》作者方孝标时,因为他是同乡先辈并且作过内宏文院侍读学士,因而只称方学士而不名。而在吴三桂政权中担任重职的方光琛恰好也是安徽人。更为巧合的是,吴三桂叛乱平定后,方光璨及其八个子孙都被清朝政府处死,独有一名叫方学诗的儿子缉拿未获。在满文中,方学土与方学诗是一个词,因而康熙皇帝便将《滇黔纪闻》作者方孝标误认为是一直没有缉获的方光之子方学诗。

既然如此,戴名世敢于使用叛乱分子方学诗著作中的材料并发表相同的观点,自然是罪不容诛。尽管在朝不少汉大臣都知道,方孝标原籍桐城,与原籍歙县的方光琛同姓不宗,而且方学土和方学诗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面对这场风波,躲都躲不过去,谁还敢冒着杀头之罪去向康熙皇帝说明真实情况。这样一来,戴案性质也就大大升格。其次,方学士既然就是长期缉拿未获之方学诗,他的亲属怎能允之道遥法外。这样,方孝标之子方登峰、方云旅、方世樵以及其族党便被一齐拘拿进京。

再次,既然戴案性质如此严重,竟然还有一些有名人士如汪灏、方苞、方正玉等敢于为之作序,并为之出资刊刻行世。于是,与戴名世通书之余湛先、有关序文作者及为其刻书之人共一百多人也都牵进案中。经过长期审讯,康熙五十一年正月,刑部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察审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子遗录》内有大逆等语,应即行凌迟。己故方孝标所著《滇黔纪闻》内,亦有大逆等语,应劉其骸。戴名世、方孝标之祖、父、子、孙、兄弟、伯叔兄弟之子,年十六以上者,俱査出解部,即行立斩,其母女妻妾姊妹子之妻妾,十五岁以下子孙,叔伯兄弟之子,亦俱查出,给功臣家为奴。

方孝标归顺吴逆,身受伪官,迨其投诚,又蒙恩免罪,仍不改悖逆之心,书大逆之言,令该抚将方孝标同族人,不论取之已尽未尽,逐一严查,有职衔者尽皆革退。除已嫁女外,子女一并即解到部,发与乌喇、宁古塔、伯都讷等处安插。汪灏、方苞为戴名世悖逆书作序,俱应立斩。方正玉、尤云鄂闻拿自首,应将伊妻子一并发宁古塔安插。编修刘岩,虽不曾作序,然不将书出首,亦应革职,金妻流三千里。”康熙皇帝听过后,提出修改意见,他说,汪灏长期在内廷参与修书,且已革职,从宽免死,但应令其家口入旗。

方登峰之父方孝标,曾为吴逆学士,吴三桂之叛,系伊从中怂思,伪朱三太子案,亦有其名,今又犯法委行。方氏族人,不可令其留于原籍,应将其没人旗下为奴,或者即行正法,方才允当。根据他的意见,刑部等又反复审拟,康五十二年二月,经康熙皇帝最后批准。将戴名世从宽免其凌迟,即行处斩。方孝标诸子方登峰、方云旅、方世樵俱从宽免死,并其妻子充发黑龙江。其他干连人犯,俱从宽免治罪,没入旗下为奴。至此,这场轰动一时的文字狱大案方告结束。从康熙皇帝对戴名世案最后处理的情况来看,似乎康熙皇帝已经发现,戴名世《与余生书》中之方学土并非参加吴三桂叛乱的方学诗。

虽然如此,他仍然将错就错,对戴名世及桐城方氏族人进行了严厉的处理,这除了说明他讳言己过之外,也还表明,尽管几十年中他极力表示自己不分满汉,为天下之共主,而廉其基本立场仍然牢牢地站在满洲权贵一边,谁要是敢于否认人关以后满洲政权的正统或者是对此说三道四,就必然要受到他的严厉惩罚。无可讳言,这是康熙皇帝一生中的一大失误,但是在其实际执政时期,以文字罪人并予以严厉处理的文字狱案,仅此一起,和后来乾两帝兴文字狱比较起来并不值一提。就此而言,和康熙皇帝一生成就相比,对戴名世《南山集》案的错误处理,只是大醇小疵,并无损于康煕皇帝的整体形象。

生母是母,继母是妈

康熙是位大孝子,他幼年丧父,一生成长,主要靠圣祖母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因此总是不忘祖母之恩。推已及人,对哺育他生长的乳母之恩,也同样时刻牢记在心怀,感恩戴德。再推而广之,圣祖仁皇帝名符其实以仁治天下,以孝道感化天下。凡是有不敬父母,或轻视继母、养母的人,只要得知,他都过问并亲自妥善处理,养成天下人尊长爱幼的良风美俗,不使斯文扫地。

康熙九年四月九日,浙江巡抚范承谟报告说,仁和县知县丁世淳,因为继母刘氏年老,呈请赡养,终其天年。经过部讨论后说,按照规定的章法条例,亲生的父母年龄在七十以上的人,可以有养老送终的义务,至于终养他的继母,条文上没有规定。康熙知道这件事后说:既然有养老送终的条例,怎么能分别生母、继母呢?生母、继母都是妈呀!让知县官丁世淳好好终养他的继母。

同年四月初一日,吏部题报,有位镶黄旗官员阿喇密,他的母亲年老无依无靠应该给予半俸(工资一半),后均照此例办理;如果是继母,不准给予。报到康熙那里,皇上说:继母难道就不是母亲吗?应该和亲生母亲一样嘛,命令同样照半俸供给。自此以后,永远遵行。康熙为政的主导思想是满汉一家、官民一体、天下一家,凡属臣民皆朕赤子,原无异视。所以,提倡尊重人、爱护人,反对相互歧视。海自意三、游情翰墨,是说在处理国家大事之余,就喜爱练习书法。翰墨,处有文辞、绘画之意外,另指书法。

结语

好学不倦的康熙,自幼酷爱书法,时至晚年,乐此不忘。自古到今,凡历史上的书法大家,都是康熙学习的对象。为学习书法艺术,曾临摹法帖多至万余幅,给寺庙、楼台馆所题写匾额,多至于余条。康熙十二年(年)三月四日,对大学士傅达礼说:学问之道在于实心研索。朕听政之暇,无间寒暑,唯有读书作字而已。顺便御书一行,给大家看后说,人君之学不在此,并非专工书法,只是业余爱好,游情翰墨罢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