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朝乾夕惕写成夕惕朝乾,年羹尧就

雍正三年(年)三月,京城的天空中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景象,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是上天赐予人间的“祥瑞”之兆,于是群臣们纷纷写诗做赋,敬上贺表,以表达自己对于雍正皇帝祝贺。

此时,远在西北的年羹尧也向雍正敬上了一份贺表,然而,雍正在看完年羹尧的贺表后随即勃然大怒,痛斥年羹尧不忠不孝,并就此将年羹尧调离了西北,后又经过对其的一路贬谪,最终以“九十二条大罪”赐年羹尧以自尽。

而雍正之所以会对年羹尧如此的愤恨,原因就在于年羹尧将本应写作的“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从而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其实,当时的明眼人都很清楚,雍正以这样的方式处置年羹尧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这也恰恰昭显了雍正惩治年羹尧的决心,于是参劾年羹尧的奏折如雪片一样飞来,年羹尧就这样倒在了雍正的这场“阴谋”和“陷阱”之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羹尧从最初的雍正“恩人”,慢慢变为了“罪人”。

早在康熙朝时期,雍正就与年羹尧及其家族建立了十分密切的联系,而这一切却都是出自康熙皇帝的“安排”。

康熙四十八年(年),康熙册封雍正为雍亲王,并将镶白旗汉军第五参领下以及镶白旗满洲第三参领下全部划给了雍正。而早在顺治十二年(年)的时候,年羹尧的祖父年仲隆通过科举考中了进士,年家也就此被编入镶白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一佐领下。如此一来,整个年羹尧家族正式划归雍正统领,包括年羹尧本人,以及他的父亲年遐龄、兄长年希尧等,也皆成为了雍正的“藩邸故人”。

紧接着,在康熙五十年(年),康熙出于对时任湖广总督的年遐龄的赏识,特意安排雍正迎娶了年遐龄的女儿,也就是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为王府侧福晋,使得雍正与年羹尧以及整个年家的关系更加的密切,年羹尧也就此成为了雍正的“大舅哥”。

而在此后的“九子夺嫡”期间,担任陕甘总督的年羹尧也给予了雍正重要的帮助,特别是在暗中为雍正拉拢了一大批官员,有力的支持了雍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六十一年(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顺利登基,随即在雍正元年(年)的时候,爆发了青海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的叛乱。

此时雍正的皇位尚未稳固,在此“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雍正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统领西北大军全力平叛。

结果年羹尧前后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以极少的消耗与代价,迅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叛军被打的几乎全军覆没,罗卜藏丹津的家人悉数被俘,罗卜藏丹津本人更是化妆成一妇人才勉强逃脱,只身投奔了蒙古准噶尔部落首领策妄阿拉布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平定后,雍正的皇位也得以彻底稳固,此时的雍正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年羹尧的感恩与宠爱之情,并且将年羹尧称为是自己的“恩人”:

“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与此同时,雍正更是同时加封年羹尧及其父亲年遐龄“一等公”爵位,以示恩宠,家族其他成员也尽获封赏,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如此的厚赏实属罕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年羹尧与雍正之间的矛盾便不断的激化。

首先,就是年羹尧居功自傲,目无君主。

早在雍正二年(年),年羹尧西北得胜进京的时候,就开始在朝臣面前趾高气昂,飞扬跋扈,就连对待雍正也全无君臣礼仪,不仅言语嚣张,甚至当着雍正的面盘腿打坐,俨然真的把自己当做了雍正“恩人”。不仅如此,诸如“用膳”、“翻牌子”等这些僭越的行为更是不胜枚举。

其次,年羹尧开始结党营私,培植党羽。

这一时期的年羹尧利用雍正对其的宠爱与信任,不断网络自己的党羽,并且把持地方官员的任免和升迁,“年选”一词也就此不胫而走。

再次,就是年羹尧贪污腐败,生活极度奢靡。

此时的年羹尧一改其在西北平叛期间,节约、勤俭的良好作风,开始极度的铺张浪费,并且不断收受官员贿赂,搜刮财富,弄得整个西北官场是乌烟瘴气,甚至京城内的朝廷中央都受到了影响。

可以说,年羹尧已然是在自我“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雍正也逐渐对年羹尧失去了耐心,年羹尧的最终末日也即将来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将“朝乾夕惕”写成“夕惕朝乾”,“倒年”的序幕就此拉开。

雍正三年(年)三月,在得知京城天空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之兆后,年羹尧也同其他朝臣一样,进献贺表向雍正表示祝贺。

然而在他的贺表中,“夕惕朝乾”这四个字却引来了雍正愤怒。

“夕惕朝乾”,本应写作“朝乾夕惕”,这句话出自《周易》中的《乾卦·九三爻》: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朝乾夕惕”,即用来形容一天的时间里面,从早到晚都非常的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在此之前,雍正就曾使用过“朝乾夕惕”来进行自诩和自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实际上,“朝乾夕惕”和“夕惕朝乾”本无意义上差别,在民间也经常为文人替换使用,看似并无大碍,然而,雍正却拿此事大做文章。

雍正认为,年羹尧不是普通的文人,早在康熙三十九年(年),年仅21岁的年羹尧就考中了进士,与横跨康雍乾三朝的名臣张廷玉是同年同榜,他并不是不知道“朝乾夕惕”的典故,而写成“夕惕朝乾”纯属故意。于是,在雍正看来,这就是:

“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

更为致命的是,雍正更认为年羹尧这是在“诅咒”自己早点去世,好让新皇尽快登基,所以才将代表晚上的“夕”,放在了代表早晨的“朝”之前。

就这样,雍正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雍正这一手,不仅仅是要将年羹尧调离他自康熙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经营的西北“老巢”,更是在向朝臣传递自己的态度。

在此之前,朝中对于年羹尧的批评之声已经是愈演愈烈,并且雍正对于年羹尧也已是愈发的不满,只不过雍正始终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一方面,年羹尧迅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帮助他稳固了皇位,这份功劳实在是太大了;而另一方面,雍正刚刚对年羹尧及其家族极尽封赏,紧跟着就对其加以惩治,必然会将自己置身于极大的负面舆论之中,动摇自己皇权统治的根基。于是,雍正只能任命同年羹尧关系交恶的蔡珽为左都御史,专门负责暗中收集年羹尧结党营私、贪污腐败的证据。

而这一次,雍正借着年羹尧将“朝乾夕惕”写成“夕惕朝乾”的事情大做文章,并且将蔡珽收集的证据公之于众,无疑释放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要惩治年羹尧的政治信号。

就这样,在雍正的授意与暗示下,朝臣们纷纷上疏开始弹劾年羹尧,特别是那些曾经与年羹尧有过交往的官员,更是急于撇清同年羹尧的关系,一时间,参劾年羹尧的奏折堆积如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终,雍正给年羹尧定下了九十二条大罪,其中大逆罪五条,欺罔罪九条,僭越罪十六条,狂悖罪十三条,专擅罪六条,忌刻罪六条,残忍罪四条,贪婪罪十八条,侵蚀罪十五条。这九十二条大罪中,抄家灭门、处以极刑的罪过多达三十条,但是雍正还是念及年羹尧的功劳以及同年家的特殊关系,仅仅是赐年羹尧自尽,杀掉其子年富,至于年家的其他人包括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兄长年希尧以及年羹尧的其他儿子,则没有过多的牵连。

当然,雍正这样处置也是顾及到年羹尧的妹妹年氏。

为了不让病重期间的年氏担心,雍正并没有将年羹尧被查办问罪的消息告诉她,而为了给病重的年氏“冲喜”,雍正甚至还在皇后仍然在世的情况下,晋封年氏为敦肃皇贵妃。直到年氏死后一个月,年羹尧才最终被雍正赐死了,结束了其大起大落的一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纵观年羹尧从巅峰到最终覆亡的整个过程,不难看出雍正的“高明”之处。

年羹尧此前居功自傲,飞扬跋扈,雍正都是隐忍不发,只是命人暗中进行调查,终于在等到了年羹尧自己“犯错”的时候,雍正对此开始大做文章,引导朝臣们对年羹尧进行弹劾,而他似乎是在一种“迫于压力”和“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将自己的“恩人”年羹尧赐死。实际上,包括此后的处置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以及对雍正登基立有大功的隆科多,雍正都是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加以处置。

就这样,年羹尧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这样一个无伤大雅、可有可无的“错误”,却成为了其人生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这一切从根本上来说都是雍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一场“阴谋”和“陷阱”罢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9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