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在前文《靠多尔衮起家,却得罪孝庄皇太后,真实的苏克萨哈输在情商太低》中提到,多尔衮死后,在历史转折关头,苏克萨哈率先向皇上告密多尔衮想谋朝篡位,却顺带将孝庄皇太后与多尔衮之间的暧昧关系公之于众。这次密告,使他突然崛起于大清王朝的政治舞台,成就了他的辉煌,但也使他置身于微妙严酷的皇权斗争夹缝之中,埋下万劫不复的罪孽祸根。苏克萨哈首告多尔衮后,获得了丰厚的政治利益,却与孝庄皇后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同时也成为鳌拜独断朝政的绊脚石。
正黄旗
将苏克萨哈拖进死地的是鳌拜挑起的换地事件。
多尔衮倒台数年后,鳌拜以多尔衮当权时圈分土地偏袒正白旗、欺侮镶黄旗为由,重翻历史旧账,以达到进一步报复多尔衮、打击正白旗势力和苏克萨哈的目的。
顺治初年,八旗圈占京城附近土地时,按规定依照左右翼次序圈分土地。永平府一带土地应该分给镶黄旗,但因那一带土地比较肥沃,当时统领正白旗的摄政王多尔衮,破坏规定,擅自将镶黄旗应得土地分给正白旗,却将土地比较贫瘠的保定府、河间府、涿州府一带土地分给镶黄旗。当时,两黄旗官民对此不满,但因多尔衮势焰炽天,敢怒不敢言。事情过去二十多年,镶黄旗官民已经将此事淡忘,两旗官民也已相安无事。鳌拜提出调换两旗土地,势必揭开业已愈合的伤疤,挑起镶黄、正白两旗之间的矛盾冲突。
对鳌拜的这一提议,首辅索尼先是暗中默许,转而极力支持。遏必隆既畏惧鳌拜的骄横,平时又缺乏主见,便随声附和。苏克萨哈料知鳌拜此举不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以沉默表示反对。
康熙五年(年)正月十五日,鳌拜等人移文户部。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从安定国计民生出发,立即上奏,反对圈换土地。苏纳海是正白旗人,他的上奏激起鳌拜的怨恨。鳌拜将他视为苏克萨哈的臂膀,决计要将他置于死地。鳌拜炮制八旗纷纷要求圈换土地的态势,假借民意,瞒天过海,执意推行自己主张。换地圈地条款确定后,当年秋天,他即派苏纳海、侍郎雷虎,会同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朱昌祚和直隶巡抚王登联,前往实地丈量土地,准备圈换。当时正值秋后耕种,圈地换地消息一传开,京东五百里之内,旗人、百姓纷纷抛荒不耕,失业者达数十万人。百姓知旧业难守,富裕的将米粮全部粜卖,贫穷的打算流徙他乡。但当时逃人法严厉,没人敢收留逃亡者,想逃的人无路可逃;倘若滞留本地,人多地少,又难以为生。因此,旗人、百姓人心惶惶,民怨沸腾。尤其是那些失去土地草舍的穷苦百姓,在冰天雪地中茫然转徙,“号泣之声,闻于数里”。士民纷纷上书,呈请停止圈换土地。
民怨太甚,终于传入禁宫。少年皇帝玄烨惊闻,立即将此事奏报孝庄太皇太后。太皇太后立即颁发懿旨,严厉斥责四辅臣勘地扰民。
十一月,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朱昌祚和直隶巡抚王登联,于同日一起上奏,历陈圈换土地给京畿地区旗民百姓造成的困苦,请求皇上亲自决断,停止圈换土地。此时,苏纳海因丈量屯地难以开展,也将换地官员撤回。
鳌拜见了朱昌祚、王登联的上疏后勃然大怒。
苏纳海是满洲正白旗人,朱昌祚是满洲镶白旗人。鳌拜怀疑他们与苏克萨哈结成一党,暗通宫掖,找太皇太后和少年皇帝做靠山,有意与他作对。他决定先将苏纳海、朱昌祚这两个唱反调的大臣“灭戮”,除掉苏克萨哈一手一足。
主意已定,鳌拜以“辅臣称旨”名义,谕令吏部、兵部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大臣逮捕,圈换土地事另派侍郎巴格继续办理。十二月,将苏纳海等三人革职,交刑部议处。刑部会议,将苏纳海等三大臣各鞭责一百,除妾以外,家产籍没,照兵丁留给财产。
康熙帝对换地前前后后情形已有所了解,知道苏纳海等三大臣冤屈,感到刑部给他们这个处分也不应该,特地召见四辅臣,赐座问询。鳌拜力奏要将苏纳海等三人置重典处死,索尼、遏必隆两人也随声附和。苏克萨哈深知鳌拜挑起换地事端也好,要杀苏纳海等三大臣也好,都是冲着他来的,因此默坐不语,始终一言不发。康熙帝明白苏克萨哈的意思,最终“未允所准”,没有同意重处苏纳海等三大臣的题奏。
鳌拜恼羞成怒,强奸帝意,矫诏将苏纳海等三大臣“俱著即处绞,其家产籍没”。于是,苏纳海在刑部拿起弓弦自勒身亡,朱昌祚、王登联被同时处绞。
苏克萨哈看了非常心寒。此时,连索尼也对鳌拜结党营私、横行霸道看不下去了,遂联络苏克萨哈、遏必隆迫使鳌拜具名上奏,疏请康熙帝亲政。但此奏却被留中。苏克萨哈认为皇上亲政是解决鳌拜专权的唯一办法,因此在四人联名上书没有得到皇上允准后,独自一人一再上奏,请求皇帝亲政。为了讨好太皇太后,苏克萨哈还向太皇太后表态:“夕归政皇上,朝即具疏恳往陵寝居住。”意即皇帝亲政之日,他就解任为顺治帝去守陵,绝不贪恋手中权力。
苏克萨哈的行动进一步触怒了鳌拜。他恨恨道:“今日归政于皇上,明日即将苏克萨哈灭族!”鳌拜是不愿交出辅政大权的。康熙六年(年)六月,索尼病死后,鳌拜公然以首辅自居,气焰更加嚣张。苏克萨哈所处环境更加恶劣。七月初七日,康熙帝举行亲政大典,意味着从此亲把朝纲。但不知为何,太皇太后还是以皇帝年幼为由,令辅政大臣“仍行佐理”。对此,鳌拜正中下怀,欺君揽权,横行不法。苏克萨哈知在朝廷难以立身,只好急流勇退,以保全自己。康熙帝亲政第七日,他再次上疏:“臣才庸识浅,蒙先帝眷遇,拔授内大臣,夙夜悚惧,恐负大恩。当先皇帝上宾之时,唯愿身殉,以尽愚悃,不意恭承遗诏,臣名列于辅臣之中。臣分不获死,以蒙昧余生,勉竭心力,冀图报称。不幸一二年来,身婴重疾,不能始终效力于皇上之前,此臣不可逭之罪也。兹遇皇上躬亲大政,伏祈睿鉴,令臣往守先帝陵寝,如线余息得以生全,则臣仰报皇上豢育之微忱,亦可以稍尽矣。”
鳌拜哪里肯放苏克萨哈就这样抽身退隐,以“辅臣称旨”名义,严词责问:“兹苏克萨哈奏请守陵,如线余息得以生全,不识有何逼迫之处?在此又何不得生,守陵何以得生?”在鳌拜一手操纵之下,经议政王大臣会议奏请,将苏克萨哈及本旗内兄、弟、子、侄全部逮捕入狱。
鳌拜亲信大学士班布尔善等人,给苏克萨哈罗织二十四条大罪。听从鳌拜指使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提出惩处意见:将苏克萨哈及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凌迟处死,其余儿子、孙子、侄子十三人斩立决,其他被鳌拜视为苏克萨哈党羽的三十八名官员全部革职。康熙帝感到这样处治太过分,“坚执不允所请”,鳌拜竟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捋袖攘臂,咆哮如雷,强奏累日。康熙帝面对悍臣很无奈,亲自干预的结果,只是改变了处死苏克萨哈的方式——将凌迟改为处绞,对其他人的处理只好全部依从鳌拜的意见。于是,苏克萨哈子、孙、侄儿被全部杀死(最小的儿子苏常寿侥幸漏网),就连苏克萨哈儿媳妇在狱中刚生出的婴儿,也未能幸免。
康熙八年(年)五月,鳌拜被少年康熙帝设计擒获,横行不法的悍臣被一举扳倒。应当说,导致苏克萨哈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他反对鳌拜圈换土地的错误政策。他在整个事件中没有任何错误,而且他的反对行动有利于王朝统治,与康熙帝和太皇太后保持一致的立场,他被鳌拜迫害致死,完全是天大冤案。对此,满朝文武有目共睹。鳌拜倒台后,换地之举被彻底否定,按理说也就应该为苏克萨哈彻底平反,将他视为朝廷之功臣、皇上之忠臣,大加宣扬和褒奖。
然而,康熙帝却坚持说苏克萨哈“有罪”,并且罪不容诛,其中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