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历史上所有的权臣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当时满朝对皇帝最忠心的“忠臣”,作为皇帝的如果一剑杀了他们,那就会陷自己于不仁不义的境地,人心顿失,接着就是树倒猢狲散,王朝完蛋。
1就说西汉权臣王莽吧!
王莽是“安汉公”,字面意义就是汉朝刘家的江山因为他而安全。
早先,因为汉成帝没有儿子,刘皇家的旁系子孙们展开了皇位争夺战,汉成帝侄子刘欣与叔叔中山王刘兴展开了严酷斗争,刘欣胜利,是为汉哀帝。
再早先,王莽已经是汉成帝时期的大司马了,位高权重,在位期间有名的生活简朴,重用贤良,全国上下都认为他是一个忠臣,是一个好人。
但是汉哀帝重用了自己的祖母娘家人傅家和老婆娘家人丁家,王莽被迫“归隐”,算是“好人受了委屈”。这个时候,舆论方面是不约而同同情王莽的。
在王莽归隐期间,他的儿子王获因为不小心杀死了一个家奴,被王莽逼了自杀谢罪。天下人更视王莽为道德君子了,上至公卿,下至平民奴隶,人人更为王莽被罢免而不平了。
王莽获得了舆论权。
接下来,汉哀帝刘欣年少去世,也没有儿子。
王莽联合自己的姑姑,也就是汉成帝的母亲王政君夺得了传国玉玺,拿住了大权,王莽在满朝公卿的推举下复任大司马。
当时人谁不暗叹一声,“天道还了王莽一个公道”!
随之,王莽拥立刘衎,也就是前者和汉哀帝争夺皇位失败的中山王刘兴的儿子刘衎,登基为帝,是为汉平帝。
你看看,王莽立有拥立大功,岂不是最大的“忠臣”!
汉平帝怎么好意思,用什么理由可以趁王莽不注意一剑杀了他?杀了他之后怎么办?
何况,其时的汉平帝只有九岁,也没有能力举剑杀人。
后来汉平帝生病,病很重,王莽表现的更积极,公开设坛祈祷愿意代汉平帝而死,谁不认为他对皇帝忠心呢!
用什么名义杀他?
汉平帝病死。
不能不说王莽也怕被皇帝一剑刺死,他采取了预防措施,立了两岁的刘婴做皇帝,消除了被皇帝一剑刺死的危险。
再说东汉的权臣曹操。
曹操为东汉朝廷立的也是“拥立大功”啊!
东汉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继位。权力交替之际,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势力“十常侍”展开了生死决斗。何进糊涂,本来是交给狱卒就可以办掉宦官的事情,他听了袁绍的鬼主意,一定要招西凉军阀董卓进京助拳。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是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的,认为董卓依靠不上,不可信任。
董卓率兵进京,正如曹操所料,董卓不仅未能帮助何进得势,反激起了十常侍破薪沉舟杀了何进。但是董卓也进京了,杀了宦官们。
可是接下来董卓就胡搞了,他废掉了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刘辩,立了刘辩的弟弟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随之又毒死了人家刘辩和刘辩的母亲。
董卓这是乱政了,比十常侍还坏,还不得人心。
董卓的举动替曹操证明了曹操的先见之明。
朝野上下这时候谁能不服气曹操的先见之明?
这之前,曹操也早已证明了他的其他能力,他在黄巾军起义的时候,曾经大破黄巾军,收复了颍川之地,被调到济南国担任济南相,展现了治理地方的能力。汉末之世,贪官污吏横行,豪绅恶霸把持地方,曹操到处,这些人纷纷远逃。
曹操是有民望的,不是无名之辈。
当时的汉灵帝注意到了曹操,为此,汉灵帝升曹操做了典军校尉。
典军校尉官虽然不大,但它是皇帝禁卫军中的一个军官,大概相当于现在中央警卫团的营长。所谓典军校尉属于“西园八校尉”之一,而“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为了分何进的兵权特意成立的武装组织,在洛阳西园募集壮丁成立的组织,受汉灵帝本人亲自领导,属于汉灵帝的私人武装。
所以,曹操要算是汉灵帝的亲近相信之臣。
这也是曹操在首都洛阳得以与闻何进和十常侍斗争的由来。
董卓推翻汉灵帝的遗命,擅自更换皇帝,曹操可以名正言顺合法合理反对的。为了汉灵帝的知遇之恩,他也应该反对董卓,诛杀董卓。
然后,曹操持宝刀进入董卓卧室,意图“一刀杀掉权臣董卓”,为汉灵帝的儿子刘辩复仇。被董卓惊觉怀疑,曹操将计就计,献刀脱身。
曹操随之化妆逃出洛阳,跑回老家,拿出家财,征集了一支部队,首先举起了讨伐董卓的大旗,果然被他组织起了“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这时候,能不说曹操是刘皇家的忠臣吗?
后来董卓虽然伏诛,东汉却四分五裂了,开始了军阀混战。汉献帝虽然还是个皇帝,却朝不保夕,首都洛阳也早被董卓的军队烧成了一片废墟,不宜居住,难堪首都地位。
汉献帝身边只有一帮子文臣,无兵无将,在董卓的残兵败将挟裹之下,命在旦夕。
什么袁术、孙坚、刘备、刘表、刘璋、马腾等军阀,虽然也奉汉献帝为皇帝,但是提供实质帮助一个也没有。
只有曹操奋力打进洛阳,把汉献帝“保护”了起来,杀尽了董卓的残余势力,算是为汉少帝刘辩以及刘家报了仇,同时也报了汉灵帝对他的知遇之恩。
汉献帝应不应该感谢曹操?
所以,汉献帝升曹操为丞相,封魏公,加九赐,位极人臣,是为权臣。
这个时候,不说曹操自小就是悍勇之辈,屡经战阵,见惯生死,论起舞剑弄刀来,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汉献帝也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
单说,曹操可以带着武器上殿见驾的权力在手,汉献帝贵为皇帝,不可能每天带着刀剑的,其他大臣手中也无刀剑,殿外全是曹操的士兵。
真要短兵相接,图穷匕见了,汉献帝和曹操,谁能一剑把谁杀了?
一定是曹操杀汉献帝。
这里还没有考虑说汉献帝的身边人全是曹操的人。
历史上的权臣大多数都是曹操这种手法,皇帝身边人都是权臣的人,皇帝几乎没有机会一剑杀人的。
所以,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皇帝需要诛杀权臣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也是罗织罪名,公布于众,名正言顺的杀之。
政治层面的斗争不是流氓团伙的斗争,黑刀子进白刀子出,挑明了就是恶对恶,凶对凶,黑白分明,阵线清楚。
有时候,权臣实在功大劳苦势力深厚又深负民望,皇帝找不到杀的理由,就要先往上捧这个权臣,给他办事的权柄,再故意交代他难办的事宜,支持他欺压群僚百官,默许他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等他作恶做的够了,得罪的人多了。
皇帝才出手,一击而中。
康熙杀鳌拜之前,明知鳌拜给正白旗旗主苏克萨哈罗织的所谓“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蔑幼主、不愿归政”等罪名子虚乌有,还是默许了鳌拜以辅政大臣之名把苏克萨哈凌迟灭族。
自此,其他八旗旗主就开始惊惧鳌拜的大权独揽,使得鳌拜陷入了失道必然寡助的境地。
后来,鳌拜又以擅骑御马之罪名杀了康熙身边的侍卫正黄旗的倭赫,并把倭赫全家杀尽,夺了人家的家产给了弟弟,康熙也忍了。
再后来,鳌拜又强行搞了一出换地运动,占了人家正白旗和镶红旗很多旗地归了他担任旗主的镶黄旗之下,康熙也忍了。
鳌拜本人呢,还以为康熙年少好欺。
其实呢,鳌拜自己把人都赶到了康熙身边,无形中增加了康熙的实力。
康熙也就将计就计,找了一帮子少年,每日练习摔跤戏乐,其实是为一剑击杀鳌拜做准备。毕竟,鳌拜是一名武将,舞刀弄剑康熙还真不是对手。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