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居舍的室内陈设,尤具民族特色。外屋西侧,南、北两面为锅台,锅台后放餐具。锅台上方的西墙上,供奉灶王爷,配有对联。上联云:“上天言好事”;下联云:“下界保平安”;横披云:“一家之主”。在偏西北的地中间,常安石磨一盘,可随时磨面、碎豆。里屋的西墙上,供奉祖宗板子,板上有两个匣子,一个收存家谱,一个收藏祭祖用的帐子。其下的西炕最尊,不准坐人。南炕次尊,为家主所居。炕中置炕桌(矮腿方桌)一张,左右铺陈条褥,用以待客。炕的两端置箱柜,内装衣物。柜俗称“炕柜”,一般多是高三尺,长五尺,两开门式,上镶大铜折页。柜面涂深红色油漆,并绘有金黄色图案,被褥叠置于一端的柜上,称为“被格”。
满族人居室的周围都习惯于立木栅,俗称“障子”,亦即木墙。以障子围成的院落,前有院门,穿以横木为启闭,《柳边纪略》卷一载:“(房屋)四面立木若城,以栅为门,或编桦枝,或以横木。庐舍规模,无贵贱皆然,惟有力者,大而整耳。”同书卷三又云:“夜户多无关,惟大门建木栅,或横木为限,防牛马逸出也。”也有以土墙围院的。《龙沙纪略屋宇》载:“土垣高不逾五尺,仅可阑牛马。门亦如阑,穿横木以为启闭。”大户人家多是高门大院,《黑龙江外记》卷六载:“齐齐哈尔人家,门皆髙大,可通车;院皆宽敞,可容牛马。屋不过三层,间造重门,设照壁,然墙多及肩,行路窥见堂奥。”
在院内,除了居人的正房之外,还有建在两侧的仓房与牛马棚。仓房可分为二种:一种是用木柱架起来的小屋,名曰“楼子”,因其不接地面可防潮湿,故用来贮藏衣皮;另一种是直接建在地面上的小窄房,名曰“哈实”(仓房),用以贮存粮谷。有的在院内还建有碾房,以加工粮食。显贵人家,一般都在正房两侧建造厢房,同石墙、门楼组成四合院村庄。清代满族皆以八旗编制。八旗是兵民合一的组织,“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因此,满族居住的村落,多是由驻防的八旗官扔及其家属在驻防地附近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满族的村落有同姓村和异性村两种类型。
同姓村是一个大家族分户聚居的村落,虽世代繁衍,始终保持聚族而居的习俗,如辽宁岫岩县的洪家堡子就是洪姓家族聚居的村落,关家堡子就是瓜尔佳氏族聚居的村落黑龙江富裕县三家子屯就是由计(计布出哈喇)、陶(托胡鲁哈喇〉、孟(摩勒吉勒哈喇)三姓的八旗兵始建的,满语称这三家住的地方叫做“伊兰孛”,汉译即“三家子”。后来又有关(瓜拉哈喇)、吴(屋鲁古齐哈喇)、富(夫义哈喇〉、赵(爱仁觉罗哈喇)、白(拜音哈喇)等姓搬入屯中居住。黑龙江瑷珲县大五家子屯最初是由关、臧、杨、吴、富五哈喇(姓)的驻防八旗兵聚居而建,所以俗称“五家子”,从康熙年间相延至今。
满族的村落户数不一,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但以三,五十户者居多。村落的命名习惯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以地貌特点冠以姓氏而命名。建在小块平原或盆地的村落多是称为“堡子”,如是洪家居地称“洪家堡子”,关家居地称为“关家堡子”;建在两山峡谷中的村落称为“沟”,如是黄家居地则称“黄家沟”;建在山岭下的村落常是称为“岭”,如佟家居此地则称“佟家岭”在这类命名法中,也有只以地貌特点而命名的,如“洼子”、“上河套”等等。二是以所属旗籍并结合地貌特点而命名。如蓝旗堡、黄旗沟、白旗西沟、红旗岭等等。三是以村落的某一特征而命名。如在泡子边的村落称“泡子沿”;村中有一棵大榆树,则称“大榆树”;村子最初三户人家,称“三家子”;沟中出产碾子右,则村落称为“碾子沟”。
还有按村落所处地的自然状况顺序、方位命名的,如二道沟、三道沟,以及蓝旗沟上、蓝旗沟下、黄家北沟等。早期的满族村庄,出于防御的需要,在村庄的周围常常“刳木树栅”,村民们都从栅门出入。公元年,朝鲜学者扑趾源为恭贺乾隆皇帝七十寿辰,以“入燕使节团”随员身份来到中国,他在凤凰山下所见到的,即是这样的满族村落。在城市驻防的满洲八旗人家,多是修城别居,人们习惯称之为“满城”或“满营”。有的则是在原城内划出一隅,迁原居汉民于外,内筑界墙或设界堆以别之。在驻防城内,满族人家尽量仿照京师八旗方位按左右翼分期居住。即左翼自北而东而南为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右翼自北而西而南为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驻防城实际上是一座大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