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四年(年),胤礽才一岁,便被康熙立为太子,打破了清朝几十年来没有册封太子的传统。遗憾的是,胤礽命途多舛,“储君”之位成为兄弟们角逐的焦点。
一、清朝传统,没有册立“储君”
准确地说,康熙之前的清朝或者说“后金”,是有过册立“储君”,但很快就被废黜,然后不再册立。
努尔哈赤时期,册立两位“储君”,分别是褚英、代善。从能力上看,褚英、代善这两位“一母同袍”的兄弟比皇太极、多尔衮强很多,且麾下兵马也不少,却无缘继位。
年,褚英跟“五大臣”闹矛盾,努尔哈赤丢车保帅,将褚英囚禁,2年后处死。接着,褚英的弟弟代善成为“储君”,却也好景不长。
年,因萨尔浒之战立下首功,代善威望高涨。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提前跟代善“约会”,两人关系亲密,努尔哈赤脸面无光。再则,代善之前跟莽古尔泰的母亲衮代也有“约会”,努尔哈赤更加不能容忍,便废了代善。
褚英、代善先后出局,努哈尔赤从此不再册立“储君”,也就是太子。后金内部斗争激烈,贵族权力很大,彼此相互倾轧,“储君”成了高危职业。
皇太极继位、顺治继位,都不是“储君”,而是八旗内斗相互角逐,然后进行妥协的结果。贵族权力大,君主权力弱,清朝没有册立“储君”,康熙能够继位也是靠运气,因为他“出痘”,对天花有免疫力。
二、强化君权,削弱贵族,确保清朝的稳定
从努尔哈赤到康熙,清朝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却依然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君主权力弱,贵族权力大。皇位的继承,不是皇帝说了算,而是由八旗议事会来决定。没有八旗旗主的支持,皇权不会稳定,内部斗争不断。
年,皇太极继位,他励精图治,不断采取措施削弱贵族力量,将权力收归皇帝所有。为了对付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以及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这三兄弟,皇太极一直强调对明朝议和,腾出手来整顿贵族。
年,皇太极的“家天下”计划到了关键时刻,就差多尔衮、多铎这几位兄弟没搞定,却突然病逝。皇太极病逝,多尔衮跃跃欲试,想自己当皇帝,因正黄旗、镶黄旗强烈反对,只能作罢。
顺治继位,多尔衮摄政,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却也表明皇权尚未达到“专制”的高度,贵族的力量不容小觑。如此,康熙继位后,便着手强化强化,册立太子就是关键一招。
册立太子,意味着胤礽就是“储君”,是清朝下一任皇帝。康熙此举,是向各位旗主表态,皇位的继承是皇帝说了算,不再是“八旗议事会”决定,你们服从即可,不要有意见。
一旦册立太子,康熙就可以为胤礽打造一个强大的班底,辅佐太子的人选,自然是皇帝说了算。如此,康熙顺带将官吏的选拔、任免,全部收归手中,让贵族无话可说。
三、形势所迫,康熙册立太子,稳定人心,以防不测
年,胤礽才一个月,尚在襁褓之中,就被册立为太子,这着实罕见。就算康熙想强化皇权,也不至于这么着急,胤礽还是个小孩子,连举办典礼都很困难。
康熙着急册立太子,是有苦衷的。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很快就席卷半壁江山,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陕西、江西、湖南、浙江的部分地区,大多落入叛军之手。
近在迟尺的察哈尔蒙古布尔尼也跃跃欲试,配合吴三桂起兵,准备突袭京师,活捉康熙皇帝。至此危难之际,八旗屡战屡败,康熙也有撤回关外的打算。
一旦撤回关外,中原地区的汉族督抚自然不会听从调遣,八旗内部的贵族也会再次起来挑战皇权。为了预防不测,康熙册立太子,明确“储君”的人选,保证内部的凝聚力。
胤礽并未一般人,他的母亲赫舍里氏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叔叔是朝廷重臣索额图。顺治、康熙能够坐稳江山,并削弱满洲贵族力量,离不开索尼家族的支持。
年,索尼、鳌拜等两黄旗大臣在崇政殿部署重兵,手持宝刀,准备上前去与多尔衮决斗。两黄旗明确表态,如果不册立先帝的儿子,不惜大战一场,多尔衮只能妥协。
年12月,顺治奄奄一息,索尼担任“四辅政大臣”之首,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处理军国政务。索尼临死前,授予索尔图策略,让他协助康熙,除掉专权跋扈的鳌拜,康熙才得以亲政。
索尼家族实力强大,许多朝臣纷纷投靠索尼门下,成为“索党”。康熙册立胤礽为太子,就是想向索尔图表示,有大清江山在,就少不了你们家族的荣华,从而争取他们的支持,早日平定叛乱。
综上所述,清朝没有册立“储君”的传统,但康熙为了强化皇权,争取索尔图支持以早日平定“三藩之乱”,这是他册立胤礽为太子的原因。康熙皇帝打破了传统,但“传统”并不给康熙面子,胤礽很倒霉。
褚英、代善为“储君”,兄弟们也是跃跃欲试,并联手“五大臣”与之对抗。胤礽为储君,康熙其他儿子长大后,也觊觎“储君”之位,出现“九子夺嫡”,胤礽被囚禁而死。
胤礽的结局,比褚英(被处死)好一点,却比不过代善。清朝内部的纷争,康熙也无法搞定。雍正继位后,实行“秘密立储”制,且清朝皇室因联姻问题,皇帝子嗣数量锐减,才解决了“储君之争”问题。
咸丰就载淳一个儿子,皇位没必要争;同治皇帝载淳,没有子嗣,19岁染上病毒而死,堂弟载湉继位。光绪皇帝载湉,也没有子嗣,光绪病逝后,侄子溥仪继位,是为宣统帝。溥仪是末代帝王,也没子嗣。光绪、同治、溥仪,都没生育后代,也没人抢皇位。
参考书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