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消失的正黄旗胡同,正确读音是zheng(三声)黄旗
阿龙馆长收藏了几个门牌
清代京旗的地域划分,首先要说内外城。旗人入关之后,把明代北京城的所有旧有市民安置到了南城,在清代叫外城。这也就是为什么你现在跟老北京说,内城外城,他们就懂了是南城北城的道理。在清朝,内城住的是旗人,外城住的是民人,这个是比较严格要求的,不过到了乾嘉之后,这个界限就开始默默被打破,所以清代其实是有零星住在外城的旗人的,同样,也有零星住在内城的民人(主要是做生意)。
这也为清代北京形成了一个特点,即一个城市,两种文化,即北城的旗人文化和南城的民人文化。传统相声里说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南北城都不一样,这是有生活依据的。
在明确了旗人必须住在内城(北城)之后,我们来说下具体的位置。
不过这个要分前后时期来讨论,或者说,是分制度还在的时候和制度被打破的时候来讨论。
具体说下好了……
前半段·制度的保存时期,时间在入关---雍正时期
顺治元年入关时候,八旗分列,即所谓:“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黄旗居德胜门内,并在北方。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并在东方。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并在西方。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并在南方。”
具体见现代做的图。
某楼引的资料说,黄旗在北,蓝旗在南,是什么尊卑。这纯属扯。清代八旗在入关之前,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行军模式,这个行军模式大概是从围猎的习惯来的。这种习惯是:黄旗为底、蓝旗为端、红旗为右、白旗为左。围猎如此、行军如此、居住也是如此。
啥?你问为啥底反而在上面?右反而在西面?少年,有个词儿叫坐北朝南……
而且这个其实是很细致的规定,细致到,每个旗的满洲或蒙古或汉军的每个参领的每个佐领,住在哪一条胡同。都是有详细记录的。如“镶黄旗……满洲官兵,自鼓楼向东循大街至经厂,为头甲喇十七佐领之处。”(《八旗通志初集》)
但是顺便说一下,王府的位置不遵循旗分所在。比如说礼亲王属正红旗,礼王府在镶红旗界内。郑亲王属镶蓝旗,郑王府在镶红旗界内。豫亲王属正蓝旗,豫王府却在镶白旗界内。至于入关之后封的王府就更不安这个来了。
后半段·制度的破败时期,时间在乾隆时期--清帝退位
准确来说,我这个时间划分是不大对的。雍正三年再次把“八旗原定形胜地方”提出来的原因就是“现今旗人不能确知”。所以实际上康熙朝末期已经松散,只不过雍正朝又抢救了一下……结果到了乾嘉时期,已经彻底崩溃了……
说到底,设计这个制度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房屋交易的问题。而且从制度上来说,旗人的房屋均是官房,本身缺乏交易的条件,谁知道康熙朝就出现旗人的房屋交易,而且跨旗交易也出现。这样一下子就乱了套了……后来虽然有雍正朝的抢救,但是也没什么大作用,乾嘉两朝房屋交易更多,所以一下子居住地就变了。
到了清帝退位的时候,虽然旗人还基本都居住在内城,但是具体的居住划分早就打破了。查查晚清的知名宅门儿,除了府门爵邸外,经常有不在旗界内的。
所以别把在北京的老宅子的位置作为判断自己家旗分的理由。除非你可以充分确定这个老宅子是你家从入关开始就住的。
顺便说下,京旗还有外三营等设置,他们不住在北京城内。
左翼各旗的区域划分为:南起崇文门,北至东单牌楼,东至城墙根,西至金水桥是正蓝旗住地;南至东单牌楼,北到豹房胡同,东起城墙根,西至皇城根,是镶白旗住地;南起豹房胡同,北到府学胡同,东起城墙根,西到皇城根,是正白旗住地;南起府学胡同,北到北城墙,东起东城墙,西到鼓楼,是镶黄旗住地。
右翼各旗的区域划分为:南起宣武门,北到西单牌楼,东起金水桥,西到西城墙,是镶蓝旗住地;南起西单牌楼,北到羊肉胡同,东起皇城根,西到西城墙,是镶红旗住地;南起羊肉胡同,北到马状元胡同,东到皇城根,西到西城墙,是正红旗住地;南起马状元胡同,北到北城墙,东起鼓楼,西到西城墙,是正黄旗住地。
在每一旗的区域内,又按满洲、蒙古、汉军的区别,分别由内向外划分居住区域,满洲旗人安置在紧靠皇城的地区,蒙古旗人安置在其外围,汉军旗人安置在靠近城墙的地区。以镶黄旗为例,满洲旗人的居住区为西到旧鼓楼大街,东到新桥东,北到安定门城根,南到红庙。蒙古旗人的居住区为:西到新桥东,东到东直门北小街口,北到北城根,南到汪家胡同西口。汉军旗人的住地为:西到新桥东,东到东直门城根,北到角楼,南到南小街北口(引自《(光绪)顺天府志》卷八)。长按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