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了《延禧攻略》、《如懿传》,想问“八旗”到底怎么回事?整天说“旗人”、“抬旗”、“主子”、“奴才”的,到底是个什么标准?
本文主要说明三个问题:
1.“旗”是怎么来的?
2.旗相当于现在什么军事编制?
3.“八旗”是怎么回事?
旗,满语是“固山”,当然我也不懂满文,“固山”根据满文的读法音译过来的。
最开始,满人的生存和生产方式就是出猎行围。
出猎的时候,每人交出一只箭,每十个人选一个首领来维持秩序。这是个人称为一“牛录”,这个首领叫做“牛录额真”。
后来,努尔哈赤的队伍逐渐壮大,按照原来的习俗,改动如下:
把每人编为一“牛录”,他们的首领叫做“牛录额真”;
每5牛录(人)为一“甲喇”,首领叫做“甲喇额真”;
每5甲喇(人)为一“固山”,首领叫做“固山额真”。
“固山”就是“旗”的基本雏形了。
关于上面所述,我稍作解释:
1.我们现在的军队编制,一个连人左右,一营三连,所以一“牛录”和我们现在一个营的规模差不多;一“甲喇”人和现在军队的团差不多;一“固山”人大概介于现在的师和旅之间,现在一个标准师是人。
但是,相对于当时的全国总人口(顺治八年统计全国大概0万人左右),相同人数的编制单位远远比现在的战斗力要强。所以我们可以把一“固山”看成是现在的一个军。
2.在清政权建立后,各编制和首领名称逐渐用汉名代替,如下:
牛录额真——佐领;
甲喇额真——参领;
固山额真——都统。
例如,《延禧攻略》中娴妃辉发那拉氏她爹起初就是佐领一职,所以娴妃她妈责怪娴妃不争气,不给她爹谋前程。
解决了“旗”的由来,再来说一下“八旗”是怎么来的。
满清军队打猎行围时,军队有一定的组织:
1.中间是“围底”,有点中军大帐、大本营的意思;
2.左右有两个“围肩”,像左右两军;
3.两肩的末端是“乌图哩”,有点左右前锋的意思。
整个军队四周有旗帜,中间立黄旗、两翼红白二旗、末端立蓝旗,这样便于分辨指挥。
万历三十四年(年),努尔哈赤把上述形式整编为“四旗制”;
万历四十三年,军队人数增多,由四旗扩充为八旗。
旗的颜色除了上述黄、红、白、蓝之外,在外缘以异色镶边,称为镶旗。
于是,黄红白蓝、镶黄镶红镶白镶蓝,就是后来的八旗。
注意,因为军队扩充的过程中,除了满人外,还增加了蒙、汉的人,实际上每色旗下,又分为满洲旗、蒙古旗、汉军旗。
至于八旗和包衣的关系,我在《《延禧攻略》尔晴出身名门为啥只是个宫女》、《《延禧攻略》尔晴的家庭出身到底是什么!》这两篇文章里,就讲的比较详细了。
大家可以回看。